- 年份
- 2024(4893)
- 2023(7106)
- 2022(5292)
- 2021(4980)
- 2020(3835)
- 2019(9054)
- 2018(9133)
- 2017(15532)
- 2016(9454)
- 2015(10620)
- 2014(10919)
- 2013(9606)
- 2012(8642)
- 2011(7937)
- 2010(8273)
- 2009(7439)
- 2008(7520)
- 2007(6957)
- 2006(6471)
- 2005(6370)
- 学科
- 济(31739)
- 经济(31701)
- 教育(19807)
- 管理(18524)
- 中国(17380)
- 业(16852)
- 企(13655)
- 企业(13655)
- 理论(11413)
- 学(10821)
- 农(9763)
- 方法(9603)
- 业经(8765)
- 发(8066)
- 发展(7417)
- 展(7294)
- 教学(7247)
- 数学(6888)
- 数学方法(6699)
- 财(6660)
- 农业(6496)
- 地方(6042)
- 制(5745)
- 技术(5130)
- 策(4941)
- 体(4812)
- 银(4735)
- 产业(4722)
- 银行(4719)
- 和(4717)
- 机构
- 大学(130287)
- 学院(123627)
- 研究(49439)
- 济(42912)
- 经济(41732)
- 管理(37591)
- 理学(31778)
- 理学院(31282)
- 中国(30593)
- 京(30411)
- 管理学(30376)
- 管理学院(30121)
- 教育(30083)
- 科学(29157)
- 范(27975)
- 师范(27821)
- 所(24988)
- 师范大学(23032)
- 研究所(22704)
- 财(21251)
- 江(21135)
- 北京(20411)
- 中心(19944)
- 农(18862)
- 院(18124)
- 技术(17468)
- 州(16539)
- 财经(16359)
- 业大(16357)
- 职业(15470)
- 基金
- 项目(76660)
- 研究(63379)
- 科学(61301)
- 基金(51706)
- 家(44906)
- 国家(44385)
- 社会(37897)
- 教育(37223)
- 科学基金(36675)
- 社会科(35449)
- 社会科学(35440)
- 省(30878)
- 编号(28171)
- 划(27981)
- 成果(26562)
- 基金项目(25518)
- 课题(23489)
- 自然(21013)
- 自然科(20556)
- 自然科学(20548)
- 资助(20374)
- 自然科学基金(20178)
- 年(19787)
- 重点(19289)
- 部(18179)
- 发(18008)
- 规划(17407)
- 性(17135)
- 项目编号(16803)
- 教育部(16249)
共检索到205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庞守兴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近年高教改革中呼声最高的音符.本人也不全然反对大众化,但联系中国实际,感到似乎应作更深的思考.因此本人从反面展开阐述,以便为决策者提供更广阔的视界.其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实际国情是一个有着12亿多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且人多资源少,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农业大国,它还有7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由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不够强大,以1995年为例,政府财政预算内高教拨款为213.5亿人民币,约合25.9亿美元,以普通高校学生(318万人)计算,生均808美元,并不能保证正常教育教学所需的充足经费来源.即使这样紧缺的高教经费,亦已占财政预算内教育总支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薛天祥
《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个性向度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学术专著,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观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视角:文化-个性向度,它构成了一种衡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程度的新维度,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水平应该以个性价值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标尺。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精神体现,即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以普遍个性的价值实现为内在追求,这形成了一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理论。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文化精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天野郁夫 陈武元 黄梅英
马丁·特罗对于高等教育三个发展阶段的特性和结构的论述有先见性和预见性 ,但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它只是根据欧洲和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建立起来的 ,缺乏有关亚洲、特别是东亚在 2 0世纪 70年代正发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 ,没有预想到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等。日本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由于存在着“日本式的”私立高等教育 ,使得日本能够在短时期内赶超上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而且以高于欧洲各国的速度实现了大众化。
关键词:
日本高等教育 大众化 马丁·特罗理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包括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 ,两者呈非均衡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其核心则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等教育融入终生教育体系。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方面 ,应注意解决好规模速度、资金投入、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毕业生就业等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理论 政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文松,郝宏兰
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严重滞后于并制约经济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命题。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并给出了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可行性 措施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郭孝文 蔡连玉
文章从多个层面对“特罗理论”进行了初步剖析 ,指出了其在诱人的光环下暴露于逻辑、维度和方法等诸方面的漏洞 ,以期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警示
关键词:
“特罗理论”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田景荣
随着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大众化时代。在我国 ,高等教育也正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大众化对我国的现实意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认识 ,以此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样才更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略。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投入的关系探讨了大众化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金土
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的关系问题关于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我的基本观点是,两者密切相关却未必同步。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现象出现的时间比大众化早得多。众所周知,按照马丁·特罗的高教大众化标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起始于2002年,而在一百多年前的《癸卯学制》中,高中后的教育就明确地分成高等学堂、优级师范学堂、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玉杰
人们通常把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归因为对大众化理论的片面认识或实践偏差,却很少去反思这一理论本身的问题。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本质上是一个大叙事,其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话语霸权地位,显示出我们依然在移植西方的大叙事思维。这使人们丧失了教育问题思考的自主性和民族文化视野,埋没或牺牲了中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结构、旨趣、问题意识与思考方式,带来的将是一种整体性伤害。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大叙事 思维范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邬大光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其实质就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其理论根基和研究范畴属于教育民主化的理论体系之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有其自己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概念表述的形式和内涵不同,彰显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中外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许多问题需用市场的方式解决。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规模 扩张 教育民主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安邦
澳门回归十年,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何统计毛入学率是认清其发展阶段的关键,据经过修正以后的毛入学率估算,澳门高等教育已经迈入普及化阶段。澳门的环境影响、"借力发展"和"求实务用"、灵活的修读方式、量与质发展的非均衡性等是澳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进程中呈现的特点。在大众化理论的视野下,须对澳门高等教育的布局、理念、经费以及质量作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澳门高等教育 大众化理论 普及 特点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韩飞舟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评价和质疑较多,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的科学界定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的辩证分析较少。笔者用大众化中高等教育系统变化的主要特征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主要方式两个维度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建立“力量—因素”分析框架,对“混合扩张式外延发展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解析,并提出多样化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模式 中国模式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金子元久 窦心浩
当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时,高等教育机会是否会变得更均等一些呢?均等程度又如何测算?从这一视角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到底是趋向于平等,还是更加不平等呢?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探讨,以及对中日两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首先,我们检验了几种用于标识不平等度的尺度,发现基尼系数等不适于检测类似于升学率这样的由百分率表示的指标。其次,在1992年与2001年之间,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有了明显的扩大。第三,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1960年至1975年)。理论依据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矫正迅速扩大的高等教育机会地区差,今后必须在调控高等教育的供给上多下功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