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72)
- 2023(16563)
- 2022(14210)
- 2021(13283)
- 2020(11066)
- 2019(25410)
- 2018(25436)
- 2017(47241)
- 2016(26691)
- 2015(30161)
- 2014(30290)
- 2013(29472)
- 2012(27493)
- 2011(24991)
- 2010(25153)
- 2009(22696)
- 2008(21634)
- 2007(19065)
- 2006(17055)
- 2005(15186)
- 学科
- 济(115670)
- 经济(115567)
- 管理(67691)
- 业(61091)
- 企(48457)
- 企业(48457)
- 方法(44583)
- 数学(38839)
- 数学方法(38385)
- 中国(32383)
- 地方(30126)
- 农(28821)
- 学(28082)
- 教育(23713)
- 业经(23520)
- 财(23079)
- 理论(20415)
- 农业(20104)
- 制(17072)
- 环境(17016)
- 地方经济(16893)
- 和(16473)
- 贸(16458)
- 贸易(16446)
- 技术(16102)
- 易(15706)
- 发(14770)
- 融(14095)
- 金融(14092)
- 划(13455)
- 机构
- 大学(372516)
- 学院(368073)
- 济(144739)
- 经济(141393)
- 管理(136259)
- 研究(134728)
- 理学(117526)
- 理学院(115995)
- 管理学(113754)
- 管理学院(113080)
- 中国(93222)
- 科学(85372)
- 京(81882)
- 所(69135)
- 研究所(63323)
- 财(63233)
- 农(62092)
- 中心(59050)
- 江(59017)
- 范(58462)
- 师范(57914)
- 业大(55866)
- 北京(51968)
- 财经(50219)
- 院(49221)
- 农业(48567)
- 师范大学(47345)
- 经(45527)
- 州(45372)
- 经济学(43409)
- 基金
- 项目(251371)
- 科学(197202)
- 研究(186306)
- 基金(177795)
- 家(155911)
- 国家(154543)
- 科学基金(130779)
- 社会(114342)
- 社会科(107962)
- 社会科学(107928)
- 省(101355)
- 基金项目(94266)
- 教育(90475)
- 划(85917)
- 自然(84983)
- 自然科(82881)
- 自然科学(82859)
- 自然科学基金(81334)
- 编号(77428)
- 资助(73051)
- 成果(64481)
- 重点(58256)
- 课题(56595)
- 发(56334)
- 部(55717)
- 创(51887)
- 创新(48291)
- 科研(47539)
- 教育部(47471)
- 大学(46621)
- 期刊
- 济(165750)
- 经济(165750)
- 研究(118802)
- 中国(81275)
- 教育(67619)
- 学报(60724)
- 农(55470)
- 科学(55295)
- 管理(50057)
- 财(46859)
- 大学(45819)
- 学学(41840)
- 农业(38533)
- 技术(35949)
- 融(27650)
- 金融(27650)
- 经济研究(26377)
- 业经(25118)
- 财经(24439)
- 经(21068)
- 问题(20960)
- 业(19974)
- 图书(19730)
- 技术经济(18141)
- 资源(18045)
- 科技(17286)
- 职业(17219)
- 版(16472)
- 发(16422)
- 理论(16260)
共检索到5606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林 郭莉 李建波 丁三青
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等教育投入进行培养积累,就区域来说还需要相关投入进行集聚。研究引入共轭的概念来描述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投入"之间的关系,即在区域总投入和其他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两投入"存在共轭关系,而当"两投入"达到共轭状态时,可以形成共轭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共轭驱动力。通过建立"两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模型,对江苏、浙江两省的"两投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两省的"两投入"均背离共轭状态,江苏高等教育具有优先发展特征,浙江人才集聚拥有比较优势。因此,江苏应进一步提高人才集聚投入,而浙江则应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投入,从而实现两省的"两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梦昱 沈坤荣
本文系统考察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共轭驱动效应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符合威廉姆森假说。就全国而言,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背离共轭状态;分区域样本中,中部地区人才和产业集聚处于协同发展的共轭驱动状态,东、西部地区尚未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协同发展的正向互动关系。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影响,产业集聚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人才集聚则表现出非线性溢出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建和 朱晓明 金雪军
从目前大部分的学术成果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理论和实证主要集中在物质资本的投入和形成以及无形的制度创新方面;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面,现有的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本文从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积聚的角度出发,以浙江省和陕西省的实际数据为例,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力资本积聚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记红
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关心的热点,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而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分析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增加经济对就业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运用就业弹性系数指标,从总量上和三大产业结构发展上对南通市的经济增长和从业人员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关键点、动力源、新渠道、新手段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增长 就业弹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鹏 潘嗥
简要地阐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理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系统研究了浙江省各地级市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发现1998—2008年浙江11个地级城市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杭州、宁波、金华、绍兴、温州、嘉兴、台州、舟山、湖州、衢州、丽水。并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单个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市的技术效率差异明显,杭州、宁波等城市的技术效率远高于丽水、衢州;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浙江省各地区的支柱产业;资本投入对地区技术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显著,存在着粗放投入的倾向。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增长 技术效率 浙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茜 葛扬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是开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高等教育的角色作用,日益成为争论的中心议题。文章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回归模型对江苏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处理数据、研究内容和得出的结果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以及教育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并比较分析。结论为江苏省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推进高教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水平。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经济增长率 明瑟收益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锦春 王剑 文正再
文章在共轭理论下分析创新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发现,不仅创新人才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分别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二者的共轭效应对经济增长同样具有作用,只有当它们相互促进,即二者趋于共轭状态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促进的最大效用。研究还通过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上述结论提供了经验证据。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趋于共轭状态,东部地区的共轭状态好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背离共轭状态,西部地区应加强区域创新能力,这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的集聚,进而发挥共轭效应来推动经济更快的增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林伟连 楼锡锦 张国昌 楼成礼
从1999年起,在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的支撑下,浙江省高等教育开始超常规发展,在经历了创建高教园区、创办独立学院、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建立高新技术基地、推动产学合作等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后,至2005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居全国第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浙江省高等教育也暴露出办学层次不高、校企合作不深、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偏低等问题。今后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提升教育质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研究生教育,创新产学研合作平台与载体。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 互动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福象 朱蕾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并比较了1992年以来全国、广东和江苏中间消耗水平的结构性变化,通过对各地三大产业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对比和将技术进步、结构转换从劳动生产率中分解开来,发现二者对降低中间消耗和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较大的区际差异。横向对比来看,技术进步对降低中间消耗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贡献比结构转换的贡献要高;但动态变化来看,在现有的产业结构状态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衰减的迹象。为此,要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和"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战略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并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同时要加快核心区向外围的区际知识溢出和行业的技术标准、技术范式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茜 葛扬 刘雅晴
高等教育一直是科技与经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私人教育需求量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是否应该进行调整,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如何协同发展。文章选取教育强省江苏省为例,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基于1996年-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呈一定规律,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经济增长 神经网络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茜 葛扬 刘雅晴
高等教育一直是科技与经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私人教育需求量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是否应该进行调整,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如何协同发展。文章选取教育强省江苏省为例,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基于1996年-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呈一定规律,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经济增长 神经网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启仿
本文阐述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假说及其检验方法 ,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现实考察。 1978— 2 0 0 0年 ,江苏省区域人均GDP增长不存在σ -收敛、不存在绝对 β -收敛 ,存在较弱的条件β -收敛 ,1994— 2 0 0 0年在苏南和苏中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 ;实证结论表明 ,采用针对落后地区的倾斜发展政策 ,可以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可以实现和达到的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收敛 假说 江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鹏
通过选取山西与浙江两个比较典型的资源型区域与加工型区域作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了浙江经济在自然资源极端贫乏条件下,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而作为资源大省的山西经济却一度滞后发展的多方面原因。在比较资源型区域与加工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总结了加工型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了资源型区域大力发展制造业,充分调动企业、政府积极性,努力开拓区际市场,促进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步入快车道的对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纯记
运用VAR模型方法,研究了1986—2012年浙江省居民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论为浙江省收入不平等有比较明显的"双M"型阶段性波动变化特征,收入不平等主要来自于城乡内部的收入不平等而非城乡间的收入不平等。整体而言,浙江省居民收入不平等曲线大致处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左侧上升向右侧下降的过渡阶段。浙江省居民收入不平等、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正向均衡关系。从短期看,经济增长具有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同时收入不平等还通过抑制消费间接制约经济增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媛媛 王琛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同区域在本轮危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能力,即各地区域经济弹性大小不一。但学术界对到底什么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弹性没有定论。本文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案例,采用统计年鉴、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课题组调研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解释。研究发现:(1)创新水平越高、非相关多样性越强及中小企业占比越大的区域越容易最小化甚至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失;(2)财政支出较大、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区域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更易受危机干扰;(3)相关多样性与区域经济弹性无显著关系。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对经济弹性与区域发展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应充分考虑其支出结构特点;要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占比对区域经济弹性的显著正向影响。为此,政府应鼓励创新,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注重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使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得以发挥;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健全鼓励消费机制以扩大内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