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2)
- 2023(12304)
- 2022(10122)
- 2021(9353)
- 2020(7409)
- 2019(16947)
- 2018(16938)
- 2017(29642)
- 2016(17079)
- 2015(19000)
- 2014(18803)
- 2013(17776)
- 2012(17042)
- 2011(15667)
- 2010(16186)
- 2009(14735)
- 2008(14659)
- 2007(13699)
- 2006(12738)
- 2005(11628)
- 学科
- 济(63975)
- 经济(63903)
- 管理(42924)
- 业(39112)
- 企(31404)
- 企业(31404)
- 中国(28533)
- 教育(22265)
- 地方(21775)
- 农(19881)
- 业经(17560)
- 技术(17307)
- 方法(15975)
- 制(15896)
- 学(15456)
- 理论(13925)
- 发(13770)
- 银(13608)
- 财(13602)
- 银行(13574)
- 融(13370)
- 金融(13370)
- 行(13328)
- 农业(13178)
- 数学(12591)
- 数学方法(12365)
- 地方经济(11511)
- 体(11071)
- 技术管理(10872)
- 发展(10738)
- 机构
- 大学(228772)
- 学院(226746)
- 研究(93235)
- 济(86838)
- 经济(84586)
- 管理(74867)
- 中国(66498)
- 理学(61235)
- 理学院(60336)
- 管理学(59127)
- 管理学院(58662)
- 科学(55773)
- 京(53391)
- 所(48269)
- 研究所(43239)
- 财(42318)
- 范(41587)
- 师范(41196)
- 中心(40364)
- 农(40046)
- 江(39957)
- 教育(37270)
- 北京(35638)
- 院(34227)
- 师范大学(33379)
- 州(31887)
- 业大(31374)
- 农业(30772)
- 技术(30489)
- 财经(30473)
- 基金
- 项目(140016)
- 研究(111567)
- 科学(110087)
- 基金(93555)
- 家(81978)
- 国家(81031)
- 科学基金(67305)
- 社会(66844)
- 社会科(62910)
- 社会科学(62896)
- 省(58720)
- 教育(57140)
- 划(50598)
- 编号(47636)
- 基金项目(47590)
- 成果(42817)
- 自然(39933)
- 自然科(38940)
- 自然科学(38929)
- 课题(38633)
- 自然科学基金(38208)
- 发(37831)
- 资助(37067)
- 重点(33897)
- 创(32238)
- 年(31714)
- 部(30835)
- 发展(30644)
- 创新(30091)
- 展(30075)
共检索到395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冀生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教育要有一个较大发展;从根本上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还谈到加强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付八军
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关键在于完善我国现行的学科制度。将体育学、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从教育学学科门类中分离出来,再按照不同的教育活动领域设置相应的行业性学科,就可以实现高等教育学从二级学科发展到一级学科。从我国学科制度的变革趋势、矛盾冲突以及国(境)外学科设置制度的现状来看,以这种思路来实现"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学科制度 一级学科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潘懋元 陈兴德
在全球化过程中 ,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题。就此问题而言 ,“依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本文分析了中国教育理论领域依附理论出现的原因 ,指出依附理论的基本概念、立场和研究方法值得商榷 ;高等教育研究套用依附理论的合理性值得质疑 ;将中国教育近代化笼统归结为“依附性发展” ,忽视了百年来中国教育在引进与借鉴西方教育模式中的主体自主创新。作者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 ,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 ,进一步重视本民族文化传统 ,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关键词:
依附 借鉴 创新 高等教育 学科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满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增长、高等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学生群体组成的变化,还表现在资金筹措方式的多样化、绩效责任日益被重视、新形式的机构治理的出现以及全球性的网络化等方面。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经济全球化 教育质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晓斐
1989年东欧剧变后,波兰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其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深刻转型,并呈现出一系列发展新趋向。学术研究由"去制度化"走向"重建制度化";办学体制由"私营化"走向"重归公有化";治理导向由"集约化"走向"分层化";发展理念由"守护象牙塔"走向"超越象牙塔"。波兰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新趋向显示,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竞争与分层"、"守塔"与"越塔"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波兰 高等教育 转型 新趋向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远清
在刚要进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发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强音。这是一个令人鼓舞和振奋的重大历史命题,我们应该把整个战线的思想统一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尹新平
学科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刍议尹新平一如果说21世纪的国际竞争最主要的是经济竞争,而经济竞争实质上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么,我们能否这样说:谁把握住了今天的高等教育,谁就会成为下一世纪竞争的强者。而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大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本文着重谈了高等教育这门学科在建设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即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与重点问题;高等教育科学与高等教育学体系问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与价值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吴树青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新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未来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全球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尤其是高等教育因其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学科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范畴 ,但高等教育学本身却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在这种情况下 ,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着学科建设的重任。在整个社会科学界大声疾呼“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的今天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取向至关重要。展望未来 ,将高等教育学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学科研究领域 ,将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关键词:
多学科研究 高等教育学 学科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建华
通过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观念变迁的历史分析,指出了只有以高深学问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合法性的基础,高等教育学才能实现学术的合法性;并主张以高深学问为基础重新界定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厘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内涵,重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学科观念 学科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卿云
公民素质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人的重要素质,公民教育是高等教育转型的必然结果。由于传统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缺失,当前的高等教育阶段就必须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公民教育 高等教育 转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小强 潘懋元
本文从元学科、元科学层次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今天的科学已经或正在进行转型,科学转型带来了学科框架的转变。学科框架的转变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目标和策略。学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建设成成熟的学科。但是关于"什么是成熟学科"、"成熟学科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是受学科框架制约的。学科框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联明
"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其后的五年时间中,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主要表现为美国国务院对赴美留学国际学生签证和学科加以限制、国会颁布配套法案法规规范固化国际教育交流渠道;高校学生赴海外留学目标国家多元化;国家划拨专款加强外语教学,高校围绕恐怖袭击开设敏感性区域研讨性课程等主要发展趋向。
关键词:
“9.11事件” 高等教育 国际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进
高等教育机构的均质性长期以来被视为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核心特征。在德国,人们用来区分高校的首要维度并非是个体高校的质量和声望,而是高校的类型(综合性大学vs应用科学大学)。不过,近年来的一些高等教育政策——卓越计划、绩效拨款、高校排名、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等——开始偏离维持高校均质性的传统,试图通过引入竞争促进个体高校的分化。尽管有人将此视为德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范式转换,不过,考虑到传统制度与结构的影响,德国高校不太可能出现类似我国与美国那种高度分化的局面(金字塔型分化),而更有可能实现一种在现有均质基础之上的温和型分化(凸型分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