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12)
2023(7723)
2022(6787)
2021(6471)
2020(5594)
2019(13392)
2018(13496)
2017(24288)
2016(14871)
2015(17173)
2014(17772)
2013(17078)
2012(16402)
2011(15114)
2010(15614)
2009(14322)
2008(14643)
2007(13602)
2006(11869)
2005(10833)
作者
(43740)
(37006)
(36642)
(35209)
(23558)
(17778)
(17009)
(14365)
(14116)
(13461)
(12529)
(12516)
(11841)
(11812)
(11778)
(11775)
(11683)
(10894)
(10795)
(10728)
(9499)
(9457)
(9083)
(8525)
(8473)
(8384)
(8350)
(8332)
(7790)
(7578)
学科
(55732)
经济(55679)
管理(32234)
(31569)
方法(26867)
数学(23922)
数学方法(23605)
(23367)
企业(23367)
教育(20318)
中国(19444)
(17031)
(15765)
(13653)
地方(13288)
理论(11948)
农业(11343)
(10837)
贸易(10835)
(10450)
业经(10269)
(9576)
(8532)
(8070)
(7935)
金融(7932)
(7916)
银行(7881)
技术(7809)
教学(7736)
机构
大学(219734)
学院(213579)
研究(80197)
(78711)
经济(76730)
管理(71767)
理学(61552)
理学院(60606)
管理学(59134)
管理学院(58715)
中国(53073)
科学(51221)
(49289)
(43043)
(41015)
(39707)
研究所(39545)
师范(39402)
(35798)
中心(35431)
教育(35197)
(34721)
业大(33587)
农业(32683)
师范大学(32200)
北京(31937)
财经(28675)
(27935)
(27354)
技术(26606)
基金
项目(137298)
科学(106898)
研究(103781)
基金(94719)
(83290)
国家(82468)
科学基金(67442)
社会(60929)
社会科(57268)
社会科学(57247)
教育(55626)
(54965)
基金项目(49806)
(49160)
编号(45136)
自然(43088)
自然科(42020)
自然科学(42000)
自然科学基金(41241)
成果(40227)
资助(39342)
课题(34473)
重点(33158)
(32289)
(31382)
(27872)
(27850)
教育部(27364)
(27085)
科研(26358)
期刊
(86126)
经济(86126)
研究(70165)
教育(54746)
中国(48727)
学报(37317)
(36848)
科学(32459)
大学(27985)
(27511)
农业(25060)
学学(24732)
管理(22462)
技术(21101)
(16022)
金融(16022)
财经(14181)
(13752)
职业(13446)
业经(13396)
经济研究(12994)
(12224)
问题(11969)
(11288)
图书(10884)
(10674)
论坛(10674)
技术经济(9889)
统计(9793)
(9790)
共检索到324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沈鸿敏  
本文首先通过招生来源比例这一指标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省间差异的现状,并运用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升学机会省间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其次,对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省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的新生来源计划制度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及其改革进行了探讨。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宜  桂庆平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近三十多年来,在男女生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均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呈现出"男少女多"现象;除重点高校外,女生在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学科分布中"男工女文艺"现象一直存在且日益明显;选择基础学科的男女生人数趋于减少,而选择热门的应用学科的人数却增长较快。为了促进两性自由充分的发展,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性别敏感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吸引优秀的男生立志从教;通过倾斜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基础学科,同时要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更加科学的选择。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马宇航  杨东平  
本文基于对中国人民大学CGSS"2008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1980年-2008年间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的演变轨迹,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城乡学生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长期存在,结构性差距凸显,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更多被城市学生占据,这一现象在1999年扩招之后更加明显。在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过程中,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和高中进入大学这三次教育分流均产生重要影响,义务教育的影响程度比高中教育更为强烈,初中升高中最为关键。学生的年龄和教育阶段越低,家庭经济背景和学校教育背景特征越明显。在家庭背景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对农村学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东海  李莉  
本文基于各地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和优质高校适龄人口入学率将全国31省(区、市)分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绝对优势区、相对优势区和相对劣势区,并通过威尔逊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地区间和省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变化情况。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历经近二十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仍然存在,扩招对总体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缩小影响显著,且差异缩小主要发生在扩招后期;扩招在总体上提高了优质入学机会,但其地区差异相对固化,扩招对改善优质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效果有限。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陆雪琴  马汴京  陈慧文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2015年数据,利用1999年高校扩招这一政策冲击,研究高等教育扩张对阶层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扩招总体上缩小了阶层间相对教育机会不平等,在变换了出生队列分界年、度量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回归结果仍然成立。扩招引起的阶层间教育机会不平等缩小仅发生在省属高校,扩招对教委直属或部委所属高校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没有显著影响,而在地区所属高校中扩招反而扩大了教育机会不平等。进一步分析发现,扩招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程度与家庭经济能力、人员和信息流通以及家庭教育背景有关。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邵宜航  徐菁  
本文从量与质两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不同阶层子辈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演化情况。我们首先构建理论模型解析高等教育扩张如何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的高等教育选择。理论分析解释了高等教育扩张将有助于缩减高等教育机会量的不平等,即缩小不同收入阶层间子辈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不平等;但高等教育扩张可能导致高等教育机会质的不平等加剧,即阶层间高水平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状况可能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利用我国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随着高考录取率的逐步提升,家庭的经济背景对子辈上高等院校(大专以上)的影响不断减小,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景睿  
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003-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与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收入不平等不利于各省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提高,而信贷供给缓解了流动性约束,促进了各省份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提高;收入不平等、流动性约束对东、中、西部各省份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存在不同影响,降低基尼系数对东部地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边际效应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边际效应最小;减少流动性约束对中部地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的边际效应更加显著,对东部地区的边际效应最小。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孟凡强  初帅  李庆海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城乡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上升,但这一比例攀升是否在城乡间同步,高等教育扩张能否有效缓解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3)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扩招政策对提高城乡居民获取高等教育机会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这种机会在城乡居民间的分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更容易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说明扩招政策实施后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更加严重。对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扩招政策通过家庭特征对城乡居民产生的差异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宝忠  孙一平  马露萍  
现有关于FDI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都是从总量视角展开,无法反映FDI在各地区分布的异质性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文章利用1978~2008年中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的数据样本,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试图证明FDI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引起地区收入不平等中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了西部地区,FDI对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持续积极的促进作用;FDI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它在各地区间分布不均,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流入的FDI仅占总量的很小份额。因此,引起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是FDI的空间非均衡分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波  
以CHIP(2013)中1980—1989年出生的居民为样本,运用参数法与夏普利值分解方法测度高等教育质量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测度结果表明,相比于能否接受高等教育中的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质量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是其两倍;在高等教育质量差距中,父母受教育水平、高中教育质量、父母工作类型是导致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辉  季诚钧  
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作了分类与概念界定,从“定性与思辨”和“定量与实证”两个维度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作了统计,指出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定性与定量、思辨与实证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作了讨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陆宇嘉  
以工业废气为研究对象,拓展IPAT模型,构建30个省份的工业废气排放影响方程。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方法分解各影响因素对地区工业废气差异形成的贡献程度。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程度是造成我国地区工业废气排放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平均贡献率高达50.52%。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差异形成的第二层次因素,分别导致了17.60%、21.93%和8.40%的排放不平等。而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程度的作用并不明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心慧  
探讨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可以为改善人力资本不平等、促进弱势儿童发展以及缓解代际传递等重要话题提供经验证据。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2-2018年四轮数据,文章测算了中国教育机会不平等系数及其变化趋势,并估计了不同环境变量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贡献度。研究发现:近20年中国的教育不平等呈现下降趋势;而教育机会不平等也在2018年呈现较大降幅。其中,户口和父亲受教育年限是贡献较大的两个环境变量。随着时间推移,户口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解释力度逐渐减小,而父亲受教育年限的解释力度逐渐增大。从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近年来家庭背景因素在解释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不平等中占据主要地位。纳入努力变量的结果表明,努力的贡献度在2018年更高,即通过努力来消解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然而,努力仍未在高质量教育获得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较为全面地描绘了中国教育机会不平等变动趋势及其成因,为下一步在教育事业深化改革过程中推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宋韬  
从地区差异角度入手,通过比较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多个指标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状况确实存在。这将影响教育平等理想的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议通过建立高职院校间合作模式,加大中、西部经费投入,制定相关帮扶政策,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晨  张卫东  
有效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微观基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所以本文基于机会不平等与努力不平等理论视角,研究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以及异质性分析等方法,有效识别不平等指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努力不平等可通过激励企业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创新,机会不平等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扭曲与错配抑制企业创新能力。(2)实证检验表明,由于努力不平等的促进作用与机会不平等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收入不平等对企业创新无显著作用,且机会不平等通过降低社会流动预期和社会信任间接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其中降低社会流动预期效果更为显著。(3)合理企业结构、健全创新激励制度、财政适度的"有为政府"以及高水平的企业人力资本能够降低机会不平等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4)不平等指标对企业非核心创新影响较大,对企业核心创新影响较小。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健全创新产业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