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3)
- 2023(14471)
- 2022(12227)
- 2021(11900)
- 2020(9820)
- 2019(22858)
- 2018(22928)
- 2017(42759)
- 2016(24154)
- 2015(27462)
- 2014(27317)
- 2013(25801)
- 2012(23402)
- 2011(21134)
- 2010(21538)
- 2009(19029)
- 2008(18403)
- 2007(16225)
- 2006(14092)
- 2005(12260)
- 学科
- 济(84362)
- 经济(84280)
- 管理(67708)
- 业(63823)
- 企(55055)
- 企业(55055)
- 方法(41876)
- 数学(36346)
- 数学方法(35606)
- 中国(27927)
- 教育(24618)
- 农(22105)
- 技术(21289)
- 理论(20964)
- 学(20204)
- 财(19817)
- 业经(19646)
- 地方(16512)
- 农业(14699)
- 制(14248)
- 教学(14137)
- 和(14029)
- 贸(13870)
- 贸易(13860)
- 易(13439)
- 技术管理(13243)
- 划(12623)
- 环境(12551)
- 务(12534)
- 财务(12458)
- 机构
- 大学(326095)
- 学院(322427)
- 管理(127860)
- 济(116693)
- 经济(113797)
- 理学(111508)
- 理学院(110216)
- 管理学(107894)
- 管理学院(107289)
- 研究(104990)
- 中国(71957)
- 京(70876)
- 科学(65976)
- 财(52114)
- 范(51883)
- 师范(51526)
- 所(51424)
- 江(47550)
- 研究所(47177)
- 中心(46869)
- 业大(46840)
- 农(45937)
- 北京(45504)
- 财经(42154)
- 师范大学(41859)
- 教育(41594)
- 技术(39745)
- 州(38851)
- 院(38446)
- 经(38358)
- 基金
- 项目(222834)
- 科学(176908)
- 研究(169558)
- 基金(157520)
- 家(135854)
- 国家(134564)
- 科学基金(116418)
- 社会(103036)
- 社会科(97393)
- 社会科学(97367)
- 省(89995)
- 教育(85622)
- 基金项目(83042)
- 划(76811)
- 自然(75410)
- 自然科(73741)
- 自然科学(73727)
- 自然科学基金(72374)
- 编号(71877)
- 资助(65019)
- 成果(59709)
- 课题(52344)
- 重点(50734)
- 创(49700)
- 部(49633)
- 发(47628)
- 创新(45567)
- 项目编号(44480)
- 教育部(43380)
- 年(42506)
- 期刊
- 济(123276)
- 经济(123276)
- 研究(99731)
- 教育(71357)
- 中国(70331)
- 管理(47941)
- 学报(47823)
- 科学(44721)
- 农(40991)
- 财(38196)
- 大学(37650)
- 技术(35149)
- 学学(33694)
- 农业(29258)
- 融(22150)
- 金融(22150)
- 业经(20992)
- 经济研究(19487)
- 财经(19446)
- 职业(18689)
- 图书(18572)
- 科技(17371)
- 经(16555)
- 技术经济(16044)
- 业(15901)
- 坛(15224)
- 论坛(15224)
- 问题(15049)
- 理论(14738)
- 发(14177)
共检索到4699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余瑶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单纯地追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是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则要求各类高校必须具备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感,以满足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和目的,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采取全面规划、系统研究、逐步推进的方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进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内涵式发展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雪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其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是更高质量的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办学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大良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肇立春
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特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明确培养模式。通过把握培养模式中的学制分段、课程体系、教师能力、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等部分核心要素,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加强对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小星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处于第二次社会转型时期的高职教育,必须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等八个方面的对接,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小平
目前高等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授,而容易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有效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必须转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协同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目的,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协同人才 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邓磊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经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模式。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普及化阶段,亟须明确发展理念和创新培养模式,在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守护大学理想。为应对主体多元化、管理市场化以及学习个性化的挑战,普及化阶段的中国大学应深入思考如何对新时代的人才进行人格塑造、素养提升和身份建构,创新育人体系、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普及化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明鹏
海南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促进海南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彻底转变观念,明确海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推进课程建设改革,构建适应海南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推行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海南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程序;从海南实际出发,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实习基地、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高良好的条件保障。
关键词:
海南 高职 模式 创新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本质上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即从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转换到现代化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发展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发展形态的转变,即从规模速度等要素性增长转为内涵驱动的整体性发展,从高等教育体系自身成长转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发展形态的转变决定了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方式与治理方式的改革目标与方向。资源配置方式是核心环节,通过评价机制改革和治理改革来实现制度与规则的完善,从而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以激励高校和教师投身教学科研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会化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伟 曾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学校转向主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势必引起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发生变革。按照国家"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围绕"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来创新和实施,最终实现学生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统一。创新会打破传统和产生阻力,要保证新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是途径,组织、制度、人力和物质等资源是保障。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左晓琴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创新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着眼于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专业体系;紧贴岗位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突出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育共享,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涵
本文主要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