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22)
- 2023(7075)
- 2022(5752)
- 2021(5310)
- 2020(3864)
- 2019(8963)
- 2018(8862)
- 2017(15075)
- 2016(9139)
- 2015(10272)
- 2014(10408)
- 2013(9582)
- 2012(9352)
- 2011(8916)
- 2010(9295)
- 2009(8355)
- 2008(8344)
- 2007(7867)
- 2006(7542)
- 2005(7296)
- 学科
- 济(38172)
- 经济(38132)
- 中国(20683)
- 教育(19933)
- 管理(17519)
- 业(17487)
- 地方(14742)
- 企(12189)
- 企业(12189)
- 农(11611)
- 业经(10476)
- 发(10142)
- 理论(9895)
- 学(8988)
- 发展(8578)
- 地方经济(8497)
- 展(8450)
- 融(8160)
- 金融(8159)
- 农业(8158)
- 银(7914)
- 银行(7914)
- 行(7776)
- 方法(7643)
- 制(7133)
- 财(6663)
- 教学(6647)
- 贸(6480)
- 贸易(6470)
- 环境(6226)
- 机构
- 大学(130765)
- 学院(128025)
- 研究(51779)
- 济(48450)
- 经济(47165)
- 管理(37708)
- 中国(33698)
- 京(30684)
- 教育(30599)
- 理学(30425)
- 范(30395)
- 师范(30314)
- 理学院(29873)
- 管理学(29264)
- 管理学院(28974)
- 科学(28208)
- 所(25910)
- 师范大学(24799)
- 财(24399)
- 研究所(23015)
- 江(22441)
- 中心(21185)
- 北京(21165)
- 州(18388)
- 财经(18298)
- 院(18176)
- 技术(16505)
- 经(16410)
- 职业(16368)
- 农(15791)
- 基金
- 项目(70442)
- 研究(63945)
- 科学(57256)
- 基金(45788)
- 社会(38910)
- 家(37467)
- 国家(36890)
- 社会科(36542)
- 社会科学(36534)
- 教育(36505)
- 科学基金(30862)
- 省(29635)
- 编号(29082)
- 成果(27514)
- 划(26323)
- 课题(24590)
- 基金项目(22503)
- 发(21378)
- 年(21098)
- 发展(19165)
- 展(18818)
- 规划(18425)
- 资助(17847)
- 重点(17591)
- 性(17298)
- 部(17017)
- 项目编号(16873)
- 教育部(15481)
- 度(15233)
- 自然(14793)
共检索到226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杨德广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展立新和陈学飞的长篇文章《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以下称"理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否定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否定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论",作者认为"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导致两大失误:一是"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二是"不惜压制其他实践理性的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志文 邹晓平
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是教育基本规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观点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适应"关系,是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关键。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方法,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对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进行简单的概念化归类,而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历史性、人文性、开放性与包容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这个理论和思想本身释放出来的好东西。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外部关系规律 科学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德广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歌猛进。人们不能武断地认为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就是"中国高等教育价值失落了",也不应该随意地指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市场化的产物,更不能否认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功绩。人们应从中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现实出发,理性地看待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展立新 陈学飞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该观念先后把国家工业化、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目标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适应对象,其代表性表述是关于高等教育"两个规律"的理论。然而,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活动合理化即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适应论 认知理性 学术市场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展立新 陈学飞
高等教育"适应论"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从社会需求角度阐述和沦证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把制约教育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凶素等同于"规律",并由此概括出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强调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外部规律";二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内部规律"。它尤其强调外部规律对内部规律具有强制和制约作用,从而把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问题都归于高等教育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小强
当前学科框架正在转变,学科研究方法已经从唯一独特走向多元合作。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不是意味着方法的任意性和无序性,而是特定结构的方法组合。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组合是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现象对象"走向"系统对象"密切相关。方法组合意味着方法不是任意的、不是杂乱无序的,也不是固定死板的。
关键词:
方法组合 学科框架 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龚放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导引”龚放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高等教育角色定位当代世界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与本世纪60-70年代相比,正呈现出以下共同的趋势:(1)从主要依靠资本和物质的投入求得发展,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科技含量的增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适应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适应的客观性是适应论得以成立的基础。适应的主观性又使适应充满不确定性。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适应是第一位的,适应论是第二位的。适应论是否具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取决于如何理解适应。对适应的正确理解又取决于我们秉持何种高等教育哲学。由于人性具有两重性,无论在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高等教育都兼有适应性与超越性。作为一种复杂现象,高等教育领域不存在惟一正确的理论,适应论与超越论绝非二元对立。坚持从实践出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适应论既不应夸大其科学性,也不应否认其合理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适应论 超越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童顺平
"放弃论"的理论基础值得检讨,出现的原因值得重视。从学术史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是沿着学科建设和问题研究两条轨道前进的,放弃学科理论体系探寻、构建是"逆势而行";从国别比较看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特色,放弃学科理论体系探寻、构建是"自废武功";从逻辑关系看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和问题研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放弃学科理论体系探寻、构建是"自束手脚";从研究使命看建立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放弃学科理论体系探寻、构建是"自我放逐"。
关键词:
龚放 高等教育 理论体系 放弃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昌勇
教育既有创造也有承传和守成的功能,对于后者不能简单地斥为“保守”。“适应”具有多层含义,对教育的“保守性”也应辩证地理解。“适应”与“超越”是一组既“对称”又“递进”的概念,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正是在适应与超越的互适和互促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邬大光 赵婷婷
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邬大光,赵婷婷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问题既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这一伴随着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转折时刻,总是被...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洪才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985"工程建设、孔子学院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惑,最大困惑乃是"钱学森之问"。~①"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人们对大学行政化现象批判~②,并掀起了人们对"现代大学制度"探讨的热潮,最终"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重要主题之一。然而要真正解答"钱学森之问"并不容易,因为其中牵涉到复杂的体制机制问题,当然还有观念转变和路径依赖问题,这就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此时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俊超 陈琼英
高等教育具有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双重性质,适应性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超越性是其本体价值的体现。两者失衡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有限的反应能力与超负荷的外部环境需求,但实质上体现了对高等教育本质不同认识的冲突。我们应从历史性与发展性的角度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平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与内部反应能力,探索和提升理论的包容性,将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
适应社会 超越社会 高等教育本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刚
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衡问题,既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产生的高校与社会适应机制缺失有关,也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扩张所采用的特殊模式有关,也有办学思路上的偏差。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需要政府发挥积极有为的政策,建立高校与社会对接的“市场中介”,高校需要创建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以适应性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余晖 覃晓晗
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适应论观念正式形成。这种观念强调,高等教育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而稍后不久出现的引导论观念则认为,这种适应论提法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利。多年以来,两种观念的交锋始终在进行。而在实践之中,一直是适应论占主导地位。历史证明了适应论的必然性,却也同时发现其在时代面前表现出的不足。如何用引导论填补适应论的不足,是当前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适应论 引导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