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79)
- 2023(5233)
- 2022(4168)
- 2021(4179)
- 2020(3174)
- 2019(7527)
- 2018(7662)
- 2017(11565)
- 2016(7803)
- 2015(8943)
- 2014(8936)
- 2013(7951)
- 2012(7631)
- 2011(6904)
- 2010(7172)
- 2009(6162)
- 2008(6024)
- 2007(5612)
- 2006(5078)
- 2005(4773)
- 学科
- 教育(20017)
- 济(16097)
- 经济(16067)
- 中国(12592)
- 管理(12543)
- 业(9390)
- 理论(9044)
- 教学(8486)
- 学(8347)
- 企(7248)
- 企业(7248)
- 方法(6379)
- 农(5413)
- 数学(5331)
- 数学方法(5170)
- 发(4823)
- 学法(4697)
- 教学法(4697)
- 财(4405)
- 发展(4362)
- 研究(4283)
- 展(4240)
- 学理(3987)
- 学理论(3987)
- 思想(3861)
- 技术(3809)
- 革(3734)
- 政治(3696)
- 制(3660)
- 学校(3646)
- 机构
- 大学(98625)
- 学院(92156)
- 研究(41247)
- 教育(29760)
- 科学(25985)
- 济(25282)
- 中国(24707)
- 京(24468)
- 经济(24251)
- 管理(23935)
- 范(23762)
- 师范(23491)
- 所(21792)
- 研究所(19859)
- 师范大学(19518)
- 理学(19433)
- 理学院(19036)
- 管理学(18232)
- 农(18207)
- 管理学院(18057)
- 江(17569)
- 技术(17454)
- 中心(17050)
- 北京(16837)
- 院(15556)
- 职业(15025)
- 农业(14523)
- 业大(14519)
- 州(13458)
- 财(12561)
- 基金
- 项目(58366)
- 研究(47761)
- 科学(45275)
- 基金(36561)
- 家(33289)
- 国家(32821)
- 教育(32057)
- 科学基金(25577)
- 社会(24568)
- 省(24547)
- 划(23864)
- 社会科(22725)
- 社会科学(22719)
- 编号(21716)
- 成果(21112)
- 课题(20283)
- 基金项目(17468)
- 年(17055)
- 自然(16523)
- 自然科(16093)
- 自然科学(16083)
- 自然科学基金(15792)
- 资助(15761)
- 重点(15759)
- 部(14404)
- 规划(13858)
- 发(13570)
- 性(12726)
- 项目编号(12637)
- 教育部(12500)
共检索到164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时铭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建强 陈鹏 黄海洋 刘宏艳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依然是工程实践没有很好落实,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工程教育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严重脱节等。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对工程教育来说,实践环节至关重要。缺乏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赴美考察团
由国家教委组织的工程教育考察团1995年对美国有关高等学校和政府及民间机构进行了考察,根据考察的主题,我们着重了解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动向。 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界根据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研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邦教育部、民间组织和许多著名大学都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和讨论,纷纷提出了改革建议,其中一个观点是:“大工程观的术语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这就是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向——回归工程。 经过访问,我们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回归工程”的内涵,有如下几点归纳: (一)要把工程教育从过去过分重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罗代忠 刁善会
为克服"去工程化"问题,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坚持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工程素质为特征、以课外科技创新为突破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工程化特征显著的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回归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
关键词:
回归 工程实践 工程项目 校企合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茂国 朱正伟
"回归工程"的工程教育范式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实施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当前,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即将到来,其实质是产业形态、工程技术、商业模式的综合变革。通过研究中美两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范式转换和演进历程,从工业革命的视角、科技革命的视角、大学范式转换的视角,并从三种新工业模型重新定义的工程的角度分析得出了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新的工程教育范式——"融合创新"范式,阐述了其特征和实现的途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杜修平 酆爱文
文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进行了比较,指出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以创业、创新、大工程为导向,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观以就业、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更加清楚自己的实践教学定位,避免人为的拔高标准。而对于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又可以用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观进行要求,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改善其就业质量。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 实践教学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潘懋元两年前我们在汕头会议上相约,第四届研讨会在天津相聚。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下面,我准备围绕会议主题谈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服务”作为本次研讨会研...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周玲 孙艳丽 康小燕
本文首先考察了美国工程教育成就卓著的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课程的设置与演变,发现其化工学科课程的设置是与化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其次,对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的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这些大学工程学科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体现了回归工程、服务社会的工程教育理念;最后,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昀
金融发展应始终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及需要相互协调,缺乏实体经济支撑或超越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发展,从长期来看是难以为继的金融非理性发展及其危害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金融非理性发展的不良倾向,这种状况不仅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而且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利萍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特色日益显现,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也日益明显。中华诗词独特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以诗教为载体的高职院校美育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独有的美育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以诗教美育激活专业教育、以诗教美育激发诗性思维,最终达到以诗教美育达成诗化人生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诗词美育 诗性思维 诗化人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武丽志 肖凡
自2016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四个回归"之后,学习贯彻"四个回归"在全国高教领域蔚然成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近年来广为社会所诟病,因此深刻领会、率先推进"四个回归"成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文章将"四个回归"的精神实质具体化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践,提出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具体内涵,并结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四个回归"的具体落实推进进行了基于实践的阐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冯涛 陆根书
认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个培养研究生在未来学术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自主判断的态度和能力的建设过程。指出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泛滥导致研究生学术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日益蔓延,在学术道德教育者和研究生"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下,学术道德知识和学术实践的割裂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低效化。提出通过学术道德实践主体的回归,在主体间统一性和同一性关系下,完成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由单向灌输向共同建设的转向,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实践主体 回归 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一个教育学研究共同体长期自觉探究的产物。近三十年来,该学派以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为己任,通过理论反思、实践探究、方法论更新、学科元研究等四个重要方面的持续深化与交互生成式的研究,经历了孕育、初创、发展、成形至通化五个阶段,在不断推进的、多维多层的回归与突破中,逐渐生成了富有个性的学派存在形态和独特品质,就教育学与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康丽颖
教育实践是教育活动者的生活实践,是教育活动者一种特有的存在方式,它是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的精神生活实践的统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性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实践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实践方式的局限性表现为用狭隘的专业实践代替教育生活实践;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用重复性实践代替生成性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并不仅仅要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或指导实践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实现教育活动的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从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开始,同时也包括在实践过程中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关键词:
实践 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工作者 生活方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