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13)
2023(2746)
2022(2226)
2021(2269)
2020(1716)
2019(3835)
2018(3664)
2017(6028)
2016(3851)
2015(4461)
2014(4641)
2013(4306)
2012(3973)
2011(3669)
2010(3702)
2009(3112)
2008(2980)
2007(2473)
2006(2327)
2005(2287)
作者
(10128)
(8388)
(8324)
(8200)
(5446)
(4041)
(3955)
(3416)
(3185)
(3091)
(2893)
(2890)
(2863)
(2712)
(2707)
(2672)
(2499)
(2484)
(2470)
(2443)
(2138)
(2006)
(2002)
(2000)
(1946)
(1945)
(1896)
(1877)
(1733)
(1683)
学科
(13884)
经济(13872)
管理(7504)
中国(6456)
(6177)
方法(5084)
理论(4970)
(4969)
企业(4969)
教育(4775)
数学(4535)
数学方法(4452)
教学(4151)
地方(4149)
(3830)
学法(3033)
教学法(3033)
(2954)
业经(2951)
(2759)
(2683)
学理(2682)
学理论(2682)
(2563)
农业(2393)
地方经济(2329)
高等(2163)
学校(2145)
技术(2036)
(2035)
机构
大学(50767)
学院(50391)
研究(19740)
(17590)
经济(17108)
管理(15656)
理学(13290)
理学院(13052)
管理学(12755)
管理学院(12618)
中国(12235)
科学(11566)
(11530)
教育(11381)
(10602)
师范(10523)
(9763)
研究所(8924)
(8862)
师范大学(8686)
(8166)
(8080)
中心(8075)
技术(7894)
职业(7483)
(7363)
北京(7347)
(6932)
业大(6886)
农业(6297)
基金
项目(33627)
研究(27688)
科学(26623)
基金(22273)
(19438)
国家(19224)
教育(16309)
科学基金(16132)
社会(15966)
社会科(15037)
社会科学(15035)
(14318)
(12523)
编号(11834)
基金项目(11165)
成果(10413)
课题(10372)
自然(9500)
自然科(9280)
自然科学(9278)
自然科学基金(9083)
资助(9051)
重点(8605)
(8555)
(7971)
(7885)
规划(7703)
教育部(7175)
(7103)
(6981)
期刊
教育(20169)
研究(19984)
(19375)
经济(19375)
中国(14936)
(7671)
学报(7537)
技术(7501)
科学(6899)
大学(6406)
(6112)
职业(6105)
管理(6079)
学学(5259)
农业(5135)
技术教育(4463)
职业技术(4463)
职业技术教育(4463)
(4038)
金融(4038)
高等(3486)
财经(3067)
经济研究(3009)
(2948)
业经(2935)
(2890)
论坛(2890)
高等教育(2866)
(2783)
(2723)
共检索到82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德祥  王晓玲  
高校专业动态调整遵循高深知识的内在发展逻辑、经济社会的外部需求逻辑、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逻辑等三重逻辑。专业动态调整本质是三重逻辑的耦合。三重逻辑的耦合规定了专业动态调整的目标、依据、动力和着力点,构建常态机制保障三重逻辑的耦合,进而推进高校专业动态调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明东  蔺全丽  
任何组织的治理都存在着一定的治理逻辑,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亦是如此。学术治理是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之所以为高等学校的基石。良性学术治理必须遵循高等学校学术成长所需要的内在逻辑,即必须坚持学术权力章程授权、学术治理组织体系化独立化、学术治理组织成员多元化、学术治理程序复杂性、学术事务决策民主协商与尊重学术权威相结合以及学术治理行为自律性。科学合理的基本逻辑无疑为学术治理机制及保障措施的设计提供了基本的遵循,从而才能不断地提高高等学校自身的学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小红  朱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  肖玉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孕育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伟大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严密完备的系统逻辑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正是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任务、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共同富裕的实践旨归与造福世界的实践使命的统一,是回答历史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与世界之问的科学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在于既继承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突破与超越,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历史逻辑是源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脉络与借鉴中华文明乃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统一,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淑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宗旨,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及持续推进,既是院校特点、育人目标与时代发展等校情、时情、势情内生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育人本质、新时代有效教学理论等认识论、课程论及方法论驱动的必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机制体系,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能力,构建匠心独具的思政元素教学融入体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全爽   乔惠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系统丰富、逻辑严密的数字经济重要论述。就生成逻辑而言,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经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芽、形成与发展的;就价值逻辑而言,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实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交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祉;就实践逻辑而言,这一论述指出要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刻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数字经济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对话互动机制和双向影响机制,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实现政府权力的再生产;资本逻辑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通过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生活逻辑强调以农民为主导,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农民自发、精英主导和组织引领三条生产路径。面对三重逻辑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存在的供需错位、公共性缺失、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生产,需要构建一种以生活逻辑为价值导向、以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实现路径的协同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蔡海鹏  闵雅婷  刘雨晴  
高校招生工作是为党选人、为国选才,招生育人有其政治、理论和现实逻辑。高职院校为什么要招生育人,招生育人是高职招生工作的教育本质回归;招生育人育什么,政治逻辑上育人以正、清、严,理论逻辑上育人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现实逻辑上育人以德、能、文;招生育人怎么育,从三重逻辑关系分析可以推理出三种育人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立国  张海生  
学科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学术、学者、高校,又包括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其治理方式既有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度,也有自下而上的学术治理,也包括各级横向沟通的制度设计,治理目标既要促进知识增长和人才培养效能,也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此,学科治理是以实现高等教育职能为目标、以资源配置和政策保障为导向、国家与政府主导的、学校与学者共同参与的带有项目制特征的治理模式。国家、大学与学术所分别代表的国家权威(政策权威)、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就构成了学科治理的三大关键主体。其中,国家和政府始终主导和引领学科建设的方向,大学组织是学科建设的实施主体和组织者推进者,以学者为代表的学术力量则构成了学科建设的生产主体。学科治理需要在国家、大学和学术之间实现不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当下的学科治理正在经历由统一模式向混合模式的变革,未来的学科治理需要进一步凸显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要素,走向学科发展的多元治理模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祝新宇  
照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的有机统一。历史逻辑上,照金精神具有独特生成机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生成的伟大精神。理论逻辑上,照金精神蕴含着独立自主的创新勇气,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根植群众的工作风格,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和维护统一的大局意识等科学内涵。实践逻辑上,要以“四个伟大”实践的推进为弘扬照金精神的着力点,助力照金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诚  
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多元主体参与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分别遵循权力逻辑、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权力逻辑强调以政府为主导,意在通过权力展示机制、空间规训机制、对话互动机制和双向影响机制,增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实现政府权力的再生产;资本逻辑强调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通过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生活逻辑强调以农民为主导,满足农民生活需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是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农民自发、精英主导和组织引领三条生产路径。面对三重逻辑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存在的供需错位、公共性缺失、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推进乡村公共空间生产,需要构建一种以生活逻辑为价值导向、以权力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实现路径的协同机制。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视野中深刻把握它的本质规定,展现出它内在的丰富图景,厘清它发展完善的现实依据。在理论逻辑层面,其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为根本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其以厚重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在实践逻辑层面,其以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为基本依据。清晰、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提升其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姜恩来  李勇  覃红霞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中,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从建党初期领导权问题的提出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从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一切"的探索到改革开放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直到新时代实现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国、从局部到全面,既是对自身执政规律的理论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化认识的历史成果。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制度保障,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