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54)
- 2023(10158)
- 2022(8445)
- 2021(7604)
- 2020(6012)
- 2019(13850)
- 2018(13508)
- 2017(25659)
- 2016(13675)
- 2015(15063)
- 2014(14884)
- 2013(14813)
- 2012(14182)
- 2011(12845)
- 2010(13035)
- 2009(11695)
- 2008(11177)
- 2007(9798)
- 2006(8911)
- 2005(8090)
- 学科
- 济(68922)
- 经济(68866)
- 管理(31234)
- 业(30711)
- 地方(26377)
- 中国(23757)
- 企(21336)
- 企业(21336)
- 方法(19682)
- 农(19456)
- 数学(16833)
- 数学方法(16663)
- 业经(16660)
- 地方经济(14177)
- 农业(13636)
- 发(12587)
- 产业(12116)
- 环境(11934)
- 学(11826)
- 技术(10435)
- 融(10288)
- 金融(10285)
- 贸(10064)
- 贸易(10050)
- 银(9603)
- 银行(9590)
- 制(9570)
- 易(9500)
- 行(9411)
- 和(9136)
- 机构
- 学院(191531)
- 大学(188163)
- 济(81739)
- 经济(79860)
- 研究(72514)
- 管理(70596)
- 理学(59618)
- 理学院(58728)
- 管理学(57797)
- 管理学院(57415)
- 中国(53554)
- 科学(44726)
- 京(44477)
- 所(35988)
- 财(33752)
- 中心(32751)
- 研究所(32537)
- 农(31571)
- 江(30235)
- 范(29528)
- 师范(29281)
- 北京(28775)
- 业大(27830)
- 院(26998)
- 财经(26198)
- 经济学(24817)
- 州(24766)
- 农业(24309)
- 师范大学(23833)
- 经(23556)
- 基金
- 项目(129806)
- 科学(103483)
- 研究(96491)
- 基金(92308)
- 家(79949)
- 国家(79272)
- 科学基金(68695)
- 社会(62869)
- 社会科(59784)
- 社会科学(59775)
- 省(52773)
- 基金项目(50229)
- 划(44096)
- 自然(42466)
- 教育(41752)
- 自然科(41457)
- 自然科学(41451)
- 自然科学基金(40630)
- 编号(38594)
- 发(35622)
- 资助(35609)
- 成果(30087)
- 重点(29487)
- 发展(29258)
- 展(28759)
- 课题(28118)
- 创(27455)
- 部(26710)
- 国家社会(26058)
- 创新(25761)
共检索到301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旭辉 张胜宝 孙畅
文章应用三次加权因子分析法测度了京津冀城市群高端产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标准差椭圆技术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了其空间区位特征、集聚模式及演化。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高端产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呈现以京津两市为核心,向外逐次递减的分布态势;从空间集聚区位特征看,呈现出偏东北—偏西南的空间格局,且产业分布重心小幅度地向东北方向移动;从空间集聚模式看,其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集聚模式以高-低模式与低-高模式居多,且样本考察期内,集聚模式未发生显著变化,未形成较好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夏会军 张冠楠
流通产业因其具有引导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及吸纳就业等作用,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然而,区域间流通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不平衡性,因此明确其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布,是实现区域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08-2017年京津冀流通产业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对京津冀流通产业时空差异进行测度,应用Arcgis可视化其空间分布动态的演进趋势,从而厘清流通产业区域间发展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京津冀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京津差距不明显,京冀、津冀差距较大。因此,区域间流通产业的协调发展应优化资源的空间布局,建立"多规合一"运行平台,从而改善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祝辉 张晋晋 安树伟
城市群研究是目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因我国城市发展及其相关研究较晚,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处于概念界定、规律探索等理论研究阶段。本文首先对城市群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划分,然后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给出了理想状态下城市群发展状态的测度原则,以及现实状态下我国城市群的测度方法,并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处于发展阶段的组接阶段。
关键词:
城市群 京津冀 测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崔彦哲 周京奎
基于效率和平衡视角,通过纳入结构差异和体量差距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方法,以此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发展效率与平衡水平进行评价。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效率水平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北京的效率水平过高导致产业过度聚集。在较长时间内,城市群产业发展平衡水平并无太大变化,但是城市群内城市的竞争压力逐渐向城市群西南方向转移。进一步讨论结果显示:新方法的测度结果是可信的;金融、公共服务等行业在城市群内的分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制造、教育和文娱等行业却在不断恶化,总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侯杰 张梅青
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计算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区位商的方法进一步细分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产制造功能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加准确地了解城市群功能分工的发展状况。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发现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城市组与以河北省各地级市为边缘城市组的功能分工显著;北京市主要发挥生产性服务功能,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主要发挥生产制造功能;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功能负担过重,天津市和河北省各地级市的生产制造功能冗余;本文结论得出京津冀城市群尚未真正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多中心协同的空间分工格局,不利于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亟需基于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功能分工 协调发展 京津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吕拉昌 孟国力 黄茹 孙飞翔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授权专利合作,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联系,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2000—2005年)、增强发展阶段(2005—2010年)和扩展与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5年)。从空间发展角度来看,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中心,在网络中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京津冀城市群逐步形成"双核+多节点"的创新网络格局。围绕主要城市的创新,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形成一些小组团创新网络结构。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肖明迁 张晓丽 王岩
本文分析了2002年至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中人身保险行业的空间格局变化,利用Arcgis软件对京津冀城市群中10个城市的人身保险密度和人身保险深度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且探讨了该10个城市人身保险行业的联系程度。通过研究发现,人身保险行业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发展受到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保险市场和区域因素等影响,最后本文利用2007-2012年的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与常住人口、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保险公司的分布数量和历年的保险赔付等变量数据进行了面板分析,得出了京津冀地区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模型。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空间演化 协同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磊 张贵祥
京津冀城市群呈"双核心"发展,群内城市发育不均衡,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面临新机遇。本文从智慧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地级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做了对比评价。研究表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地级市,衡水城市发展质量指数最低,天津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质量指数低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石家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其他城市,上海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北京和天津,北京在智慧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质量指数高于上海和天津,上海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的质量指数高于北京。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城市发展质量 协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正 王佳昊 冯骥
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引力分析法以及断裂点分析法对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关联和影响强度进行了测度研究。研究表明:(1)各城市之间的综合发展质量和职能强度差异明显,"中心—外围"的两极分化发展特征显著;(2)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其联系强度以"北京—天津—廊坊"一线为出发点,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核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范围较大,并对石家庄等次核心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屏蔽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正 王佳昊 冯骥
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引力分析法以及断裂点分析法对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关联和影响强度进行了测度研究。研究表明:(1)各城市之间的综合发展质量和职能强度差异明显,"中心—外围"的两极分化发展特征显著;(2)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其联系强度以"北京—天津—廊坊"一线为出发点,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核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范围较大,并对石家庄等次核心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屏蔽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志霞 毕胜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发展数据,从城市功能的视角构建了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规律,探究了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城市发展质量整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间发展质量的差距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三轴"上的核心城市,其他低质量水平的城市零星或呈片状分布在高质量城市周围。(2)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集聚能力在逐渐增强,但全局Moran’s I指数呈波动式上升,表明区域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关联性并不稳定。(3)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和交通与通讯水平度影响各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各城市发展质量都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作用,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差异影响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的高低,对外开放程度对各个城市发展质量影响呈现出一定地区差异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安树伟 凡路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伟
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比之长三角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群空间结构不合理,其区域内各城市政策差异大,经济发展差距大,补偿机制不足,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高发展城市对低发展城市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对周边村镇地区带动作用不明显,经济、社会发展缺乏联动合力。本文借鉴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经验,采用对比分析法,深入挖掘问题成因,聚焦完善补偿机制和健全学研产转化体系,加强区域创新驱动力,以期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合作发展合理布局,推动城市群共同发展与繁荣。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素英 张烨 王红月 王羽婵
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素英 张烨 王红月 王羽婵
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