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98)
2023(13977)
2022(12193)
2021(11603)
2020(9487)
2019(21938)
2018(21643)
2017(42926)
2016(23025)
2015(25822)
2014(25624)
2013(25251)
2012(23197)
2011(20973)
2010(21063)
2009(19205)
2008(18944)
2007(16694)
2006(14857)
2005(13168)
作者
(65095)
(54123)
(53739)
(51554)
(34621)
(25914)
(24407)
(21164)
(20517)
(19487)
(18317)
(18307)
(17241)
(17085)
(16799)
(16704)
(16208)
(15958)
(15537)
(15283)
(13399)
(13266)
(13118)
(12429)
(12157)
(12070)
(12017)
(11814)
(10961)
(10618)
学科
(90922)
经济(90816)
管理(69808)
(65900)
(55677)
企业(55677)
方法(41993)
数学(35945)
数学方法(35487)
(28349)
(24721)
中国(23990)
(21944)
业经(20706)
税收(20500)
(20323)
(19625)
地方(17701)
(16754)
贸易(16750)
(16687)
(16679)
财务(16620)
财务管理(16598)
理论(16520)
农业(16396)
(16273)
企业财务(15808)
(15389)
环境(14643)
机构
大学(328363)
学院(326915)
(133113)
管理(132164)
经济(130237)
理学(114906)
理学院(113719)
管理学(111906)
管理学院(111315)
研究(107675)
中国(79534)
(69074)
(67313)
科学(65240)
(53157)
财经(52775)
研究所(48037)
(48013)
中心(47846)
(47590)
(47412)
业大(45958)
北京(43874)
(42590)
师范(42272)
经济学(40244)
(39337)
财经大学(39318)
(38280)
农业(36997)
基金
项目(221409)
科学(174914)
研究(165028)
基金(161513)
(139429)
国家(138256)
科学基金(119583)
社会(104155)
社会科(98767)
社会科学(98746)
基金项目(85131)
(84941)
自然(77152)
教育(75468)
自然科(75336)
自然科学(75321)
自然科学基金(73965)
(71690)
编号(68112)
资助(67048)
成果(56174)
(49600)
重点(48876)
(46678)
课题(46078)
(45967)
教育部(43010)
创新(42770)
项目编号(42701)
国家社会(42533)
期刊
(143279)
经济(143279)
研究(104021)
中国(55931)
(50007)
学报(48469)
管理(47553)
科学(44696)
(42725)
大学(36854)
教育(36736)
学学(34570)
农业(29735)
(27811)
金融(27811)
技术(27133)
财经(24953)
经济研究(23444)
业经(22972)
(21271)
问题(18583)
图书(16478)
(16229)
理论(16143)
(16001)
技术经济(15626)
科技(14961)
现代(14843)
实践(14731)
(14731)
共检索到477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屈小娥  袁晓玲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雪燕  李光勤  季永宝  
准确识别区域减税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对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将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减税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验证了其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减税政策主要通过学习效应和选择效应发挥积极作用,低生产率企业对减税政策的敏感性更强,存在效率提升的优势;此外,减税政策使西部企业的生产率分布更加集中,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较大提升。文章的研究为区域发展和精准施策提供了重要借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琳琳  任若恩  
资本边际有效税率综合分析了针对资本征收的各种公司税和个人税,可以定量分析资本税收对投资和投资构成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资本边际有效税率的概念,推导了计算边际有效税率的理论框架,估算了中国按照资产类型、行业、融资来源和内外资企业交叉分类的不同投资类型的边际有效税率。从结果来看,中国资本边际税负"不中性"的情况比较严重,不同资产类型、不同融资方式以及内外资企业存在很大的税收待遇差别。本文还分析了通货膨胀率和1994年税制改革对中国资本边际有效税率的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小祁   俞毛毛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企业数字化转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成本负担是政策支持的关键。以2018年5月实施的增值税改革政策为切入点,利用2016—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实证分析减税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增值税减税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地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增值税减税在2018年政策出台当年及之前年份中政策效应并不明显,而在2019年与2020年政策效应更为显著。从具体机制来看,增值税减税政策一方面通过降低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提升的中介机制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减税政策体系,落实落细相关政策,通过减税政策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成本负担,增强企业长期经营信心,从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潘妍   张牧扬   王辉  
在大规模减税情境下,如何在防范财政风险的同时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发展阶段完善地方治理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15-2020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本文从地方环保收支行为视角构建统一理论框架,深入剖析增值税税率下调政策实施对地方环境治理的影响。增值税税率下调政策实施有效降低了地级市的细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带来意料之外的环保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增值税税率下调政策实施导致地方政府选择通过强化生态环境执法来获得非税收入,缓解短期财政压力。这一政策的实施同时起到了规范地方生态环境执法的效果,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进一步分析表明,设置软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强环境保护目标约束的地方政府在面对减税政策冲击时更有可能通过强化生态环境执法来实现缓解财政压力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双赢”结果。上述结论不仅为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环境质量改善现象提供了一个新解释,还对未来中国如何统筹协调减税政策和环保政策提供了借鉴。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胡国柳  王禹  胡珺  
本文以简并增值税税率政策实施为准自然实验,评估增值税减税政策对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值税减税政策实施有助于降低审计师风险感知水平,减少审计师审计投入、降低审计收费。截面检验发现,当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较差或地区税收征管强度较高时,增值税减税政策对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的影响更强。影响机制表明,增值税减税政策降低了与财务报告质量和非处罚性监管相关的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师风险应对行为的重要渠道。本研究提供了增值税减税政策经济后果的经验证据,揭示了增值税减税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对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潘文轩  
根据目前我国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三个方面:针对特定税种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促进税制结构的优化;针对特定群体实行减税或增税政策,实现税收负担的公平;将结构性减税与经济结构调整对接,助推经济结构的优化。立足于这三大着力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基本路径选择为:推进增值税扩围改革;调整消费税;减免部分进口环节税收;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深化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全面推广资源税;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等新税种。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余红艳  孙丽  刘亚利  
纵观我国税收制度的演进路径,“减税”理念逐渐融入税制改革进程。透过税制改革的实践镜像,我国减税政策的逻辑动因凝练为内部宏观动因、内部微观动因以及外部动因三个维度,即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转变、税收调节与税收中性原则的辩证统一以及国际减税理论与实践的冲击。面对我国当前的税收环境,减税政策是否能够持续并深入,取决于我国是否能够在减税动因形成的基础上甄别其所具备的制度条件,形成“内在动因推动→制度约束破解→可持续减税”的逻辑主线。遵循这一减税的战略主张,减税政策的路向选择应聚焦于拓展政府职能与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空间、注重减税调节目标转换与税收中性制度设计、提升国际减税的立法与制度成效。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智勇  刘星  
实施有减有增的结构性税制调整,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持作用。使用关联规则中数据挖掘方法的实证结果显示,结构性减税政策作用下各主要税种与总税收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相关度变化。这一实证结果不仅证明本次结构性减税鼓励了企业投资,刺激了居民消费,拉动了经济回升,同时也对未来我国税制改革在减负增收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新思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彦林  陈守东  
中国制造业的脆弱性上升,特朗普税改政策的实施将对其产生正的直接效应与负的间接影响。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针对中国制造业31个子行业的GMM估计结果显示,特朗普税改政策冲击的叠加净效应为负,应允许合理范围内的汇率贬值与资本管制,避免特朗普税改政策对中国制造业负向冲击的扩大化;尽管中国宏观税负水平较高,但行业间的税收转移支付与产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行业产能过剩化解与经济减速治理的效果对制造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影响显著;研发投入增速与经济增速的长期错配导致企业创新性研发行为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行业发展,应增强对创新创业的引导与支持,以实现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念明  
结构性减税是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自2008年底以来,结构性减税政策在保增长、调结构与扩内需的反周期操作中一度扮演积极的角色。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操作遵循宏观调控与税制优化两种不同的范式,宏观调控范式侧重总量均衡的短期相机抉择,税制优化范式注重结构调整的长期制度安排。后金融危机时代,基于宏观调控的结构性减税将日趋淡出,基于税制优化的结构性减税应坚持结构性减税与税制优化相结合,结构性减税与结构性增税相结合,结构性减税与配套改革相结合。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志勇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减税之于中国具有特殊意义。无论是减税还是降费(包括减政府性基金),都是降低企业和居民负担的举措2018年,中国减税降费规模预计为1.3万亿元,超过年初估计的1.1万亿元。减税降费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比预计的更加积极,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也可见一斑。2018年中国减税政策可圈可点。增值税税率按三档并两档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崔运政  
2001年2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正式提交了关于10年内大幅减税1.6万亿美元的计划,以兑现自己在竞选总统时向选民许下的诺言。 布什提出的减税计划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一是简化个人所得税制,将五档所得税体系(15%、28%、31%、36%、39.6%)调整为四档(10%、15%、25%、33%);二是将儿童课税扣除由每名儿童500美元加倍至1000美元;三是减轻“婚姻惩罚”,恢复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广见  李振宇  
结构性减税政策在200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被提出后,就成为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结构性减税既区别于全面的、大规模的减税,又不同于以往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结构性减税更强调有选择的减税,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目的是以结构性减税推动结构调整与改革,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禹州市(县级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丁祖彦  王晓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