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43)
- 2023(14391)
- 2022(11828)
- 2021(10643)
- 2020(8775)
- 2019(19456)
- 2018(19257)
- 2017(37030)
- 2016(19641)
- 2015(21883)
- 2014(22072)
- 2013(22067)
- 2012(20477)
- 2011(18417)
- 2010(19001)
- 2009(18057)
- 2008(18251)
- 2007(16779)
- 2006(15242)
- 2005(14377)
- 学科
- 济(95290)
- 经济(95145)
- 业(86973)
- 企(78530)
- 企业(78530)
- 管理(75849)
- 业经(33031)
- 方法(31864)
- 财(29995)
- 农(29312)
- 中国(27198)
- 地方(24055)
- 制(23267)
- 数学(22964)
- 数学方法(22811)
- 务(21172)
- 财务(21131)
- 财务管理(21099)
- 农业(21019)
- 技术(20943)
- 企业财务(20031)
- 体(17210)
- 和(17110)
- 银(16088)
- 银行(16071)
- 划(15982)
- 策(15973)
- 融(15903)
- 金融(15901)
- 行(15594)
- 机构
- 学院(293192)
- 大学(287223)
- 济(129999)
- 经济(127516)
- 管理(116546)
- 研究(98966)
- 理学(98331)
- 理学院(97328)
- 管理学(96332)
- 管理学院(95743)
- 中国(79306)
- 财(63976)
- 京(61249)
- 科学(54500)
- 所(48984)
- 财经(48893)
- 江(47723)
- 农(44914)
- 中心(44902)
- 经(44028)
- 研究所(43104)
- 北京(39267)
- 经济学(39107)
- 业大(37523)
- 州(37479)
- 范(36154)
- 师范(35854)
- 院(35810)
- 财经大学(35599)
- 经济学院(35116)
- 基金
- 项目(181464)
- 科学(145929)
- 研究(140486)
- 基金(131441)
- 家(111179)
- 国家(110098)
- 科学基金(96906)
- 社会(92285)
- 社会科(87679)
- 社会科学(87663)
- 省(72870)
- 基金项目(69003)
- 教育(62205)
- 划(58905)
- 自然(58398)
- 自然科(57011)
- 自然科学(56998)
- 编号(56471)
- 自然科学基金(56077)
- 资助(52283)
- 成果(46248)
- 发(44859)
- 创(41961)
- 重点(40427)
- 部(40350)
- 制(40344)
- 课题(39520)
- 业(38882)
- 创新(38349)
- 国家社会(38245)
- 期刊
- 济(160750)
- 经济(160750)
- 研究(94174)
- 中国(66602)
- 财(53076)
- 管理(51844)
- 农(44463)
- 科学(37333)
- 学报(34985)
- 融(32734)
- 金融(32734)
- 教育(30782)
- 农业(30180)
- 业经(28844)
- 大学(28669)
- 技术(28080)
- 学学(26990)
- 财经(25188)
- 经济研究(24222)
- 经(21893)
- 问题(20763)
- 业(17805)
- 技术经济(17267)
- 贸(16056)
- 世界(15766)
- 现代(15741)
- 科技(15043)
- 商业(14900)
- 经济管理(14450)
- 国际(14270)
共检索到4713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化尧 史芳萍 范俊敏
"中国制造2025"预示着中国高科技装备制造业的巨大市场,但民族产业多面临产品层次低、高端受控于国际巨头的局面。受合规性逻辑理论的启示,通过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分析,给出我国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可以借助市场和技术赋予的内在优势,走联盟合作创新发展道路建议。该研究的贡献在于借鉴制度理论,为民族企业提出战略合作发展的思路,为补偿中国工业技术不足、实现产业破局带来可能。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联盟 工业机器人 合规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仲良 屈小博
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利用IFR国别数据总结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如下"卡尔多事实":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了"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快了资本深化过程;主要国家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均基于本国的产业比较优势,并将其主要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重大技术突破主要依赖于行业内头部企业的长期技术积累。对中国代表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初始发展路径都具有相似产业背景;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制造业应用中存在过度推广问题,在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制造业中应用程度相对不高。理论和调查研究都表明,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其也会对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产生交互影响。因此,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应遵循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典型化特征规律,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引导推进工业机器人更多地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避免盲目实施"机器换人"。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发展 数字经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青 王宇璐
本文利用我国2011~2020年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从3个维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变化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工业机器人应用程度差异性来看,应用程度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现负向线性关系,而应用程度较高的行业两者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从技术水平差异性来看,低技术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特征。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中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阻碍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喻一帆
随着全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新的产业形态、科技推动和发展路径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工业机器人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技术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资本密集度高的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际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将梳理国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重点分析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闫雪凌 朱博楷 马超
本文使用我国2006-2017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于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行业存在就业效应,其中对岗位数量有显著的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每上升1%,就业岗位减少约4. 6%;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整体上不明显。在考虑了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节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就业岗位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并随着"工业4. 0"概念的提出有所增强,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则表现出时间异质性。进一步地,本文尝试使用工具变量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稳健。最后,文章还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就业效应的行业异质性。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正确认清"机器换人"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全面影响,并为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确保就业稳定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韦东明
本文考察了"机器换人"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制造业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工业机器人与低技能劳动的替代关系,其应用对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一定的冲击,促进了非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分散化发展,因而对非技术密集行业存在后发优势;但由于工业机器人与高技能劳动的互补关系,其应用巩固了先发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促进了技术密集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因而对技术密集行业存在先发优势。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对非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分散作用更多存在于华东和西北地区,而对技术密集制造业的集聚作用更多集中在华北、中南和西北地区;在机器人的作用下,非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分散趋势主要由其行业自东向中、西部转移所致,而技术密集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主要与其行业重心向东部地区收缩有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平
金融危机后欧盟提出了"再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分析表明,长期的去工业化进程及金融危机前后的金融和房地产泡沫,使实体经济空心化在欧盟一些成员国相当严重。同时,虽然欧盟工业和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仍占重要地位,但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金融危机的特殊经历让欧盟认识到,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在经济体内保持一个较大的工业和制造业份额极其必要。欧盟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地基于现有产业结构提高工业比重,而是要加强对已有产业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同时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发展。这样的产业政策思路对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冯玲 袁帆 刘小逸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究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给定要素市场价格,机器人相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成本节约优势,会降低企业边际生产成本,提高创新边际收益,激励企业创新,并形成高技能劳动者和其他资本品与机器人之间的“人机协同”“资机协同”效应。实证部分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验证了工业机器人的创新激励价值,并从人机协同、资机协同、生产率异质性等角度为理论推论提供支持证据。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企业创新 异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郑江绥 董书礼
本文首先论述了美国和欧盟近期关于发展制造业的战略措施与规划,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它们发展制造业的四点主要的经验,其核心经验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基于知识的先进制造业。最后,在美国和欧盟的经验的启发下,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战略定位、政府作用、人力资源等方面对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制造业 美国 欧盟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熙 刘啟仁 冯桂媚
随着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引入包含机器人、污染、能源等要素的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逆概率加权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能显著降低企业排放强度,减少排放量。机制分析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提升生产技术,降低能源强度,还通过减排技术效应,减少每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量。此外,内资企业、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内陆省份机器人应用的污染减排效应相对更大。本文为中国实现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磊 肖倩 邓芳芳
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引致的要素增益技术变迁效应、劳动力替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其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IFR的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业专利申请的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创新影响的边际效应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大于策略性创新。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增加R&D人员全时当量、扩大对高技能和高学历人员的需求、提高R&D经费支出等方式促进制造业创新。上述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 工业机器人 中国制造业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亚光 何瑛 田马飞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面向数字经济治理的重要需求,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对外部审计师决策产生溢出效应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文章以2011—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和审计定价理论,探究了企业层面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审计收费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审计收费水平,主要通过减少审计资源投入和缓解审计风险感知对审计收费产生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审计师任期较短的企业中更显著,而且机器人应用对异常审计收费的治理效果强于正常审计收费。研究结论对政府完善机器人产业政策、企业推进高端化智能制造以及审计师优化定价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何茜茜 高翔 黄建忠
工业机器人凭借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在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广泛应用已成为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战略工具。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从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双侧视角,探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对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增强了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采用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策略和进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结论依然显著;具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般贸易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从影响机制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资本深化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生产率效应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影响中的来源风险、断裂风险和行业扩散效应。本文为运用智能化、自动化手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助力中国制造业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