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76)
- 2023(17916)
- 2022(14883)
- 2021(13778)
- 2020(11675)
- 2019(26373)
- 2018(25985)
- 2017(50824)
- 2016(27229)
- 2015(30311)
- 2014(30073)
- 2013(29822)
- 2012(27359)
- 2011(24173)
- 2010(24449)
- 2009(22657)
- 2008(22718)
- 2007(20487)
- 2006(17895)
- 2005(16216)
- 学科
- 济(123786)
- 经济(123679)
- 业(105379)
- 管理(94521)
- 企(93630)
- 企业(93630)
- 方法(58015)
- 数学(48386)
- 数学方法(47851)
- 财(37081)
- 农(35438)
- 业经(35120)
- 中国(29498)
- 务(26628)
- 财务(26577)
- 财务管理(26538)
- 企业财务(25318)
- 农业(24799)
- 技术(24619)
- 制(24018)
- 贸(21424)
- 贸易(21413)
- 地方(21385)
- 易(20800)
- 策(20565)
- 理论(20546)
- 和(19349)
- 银(19038)
- 银行(19009)
- 划(18922)
- 机构
- 学院(394215)
- 大学(387600)
- 济(172250)
- 经济(169054)
- 管理(161568)
- 理学(138857)
- 理学院(137626)
- 管理学(135540)
- 管理学院(134803)
- 研究(124990)
- 中国(99344)
- 财(81391)
- 京(79686)
- 科学(72011)
- 财经(64777)
- 农(62460)
- 所(61409)
- 江(59929)
- 中心(58977)
- 经(58947)
- 业大(55036)
- 研究所(54974)
- 经济学(52973)
- 北京(49832)
- 农业(48860)
- 财经大学(48058)
- 经济学院(47995)
- 州(47073)
- 院(45491)
- 范(45274)
- 基金
- 项目(259418)
- 科学(207636)
- 基金(191408)
- 研究(191238)
- 家(165083)
- 国家(163700)
- 科学基金(143531)
- 社会(124344)
- 社会科(118283)
- 社会科学(118259)
- 省(101342)
- 基金项目(100195)
- 自然(92462)
- 自然科(90399)
- 自然科学(90372)
- 自然科学基金(88819)
- 教育(87742)
- 划(84180)
- 资助(79494)
- 编号(75654)
- 成果(59852)
- 部(58419)
- 重点(57507)
- 创(56859)
- 发(55891)
- 创新(52529)
- 国家社会(52007)
- 课题(51910)
- 教育部(50819)
- 人文(50118)
- 期刊
- 济(189023)
- 经济(189023)
- 研究(114826)
- 中国(73429)
- 财(66877)
- 管理(65749)
- 农(56438)
- 科学(53603)
- 学报(53206)
- 大学(42186)
- 融(41504)
- 金融(41504)
- 学学(40420)
- 技术(38906)
- 农业(38665)
- 教育(34898)
- 财经(33397)
- 业经(31873)
- 经济研究(30560)
- 经(28785)
- 问题(24625)
- 技术经济(23360)
- 业(23055)
- 统计(20536)
- 贸(20329)
- 策(19685)
- 商业(19097)
- 现代(19049)
- 科技(18970)
- 财会(18340)
共检索到587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郑琦 孙刚
本文聚焦于政策链、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多链融合的微观经济后果,利用企业IPO这一事件,研究了资本市场对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公司的估值。研究发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公司的首日涨幅更大、证券分析师预测的首日估值水平更高,上市后分析师发布正面评级的概率更高;且获得认定的公司上市后长期股价和经营业绩均表现更好。研究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政策能引导资源有效流向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从而使其在资本市场中获得了较高估值。本文从一个新视角验证了"产业政策要准"的经济后果,对引导创新资源脱虚向实、促进"多链"融合、培育金融市场创新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借鉴支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刚
对产业政策争议的关键不在于其"去留存废",而在于产业政策能否精准执行。选取高科技产业政策的执行视角,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视为精准执行产业政策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后,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未来四年内获得正式授权发明专利量均显著增加;在高科技产业政策精准执行的三个实现渠道中,除了税收渠道外,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将显著促进政府补贴和债务融资两个创新支持渠道在激励企业创新绩效方面的实际效果。总体上,高科技产业政策的精准执行优化了社会创新资源配置,有效地改善了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其创新"帮助之手"效应占优于"政治资源诅咒"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孙刚 郑琦
文章聚焦于"产业政策要准"这一核心问题,分析了我国高科技产业政策微观实施与资本市场信息风险的关系。文章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视为实施高科技产业政策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企业其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围绕两者间的实现机制及其价值效应,文章进一步拓展研究发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后企业盈利操纵性部分显著减少,盈利稳定性更高,股价波动同步性程度更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更精准,企业价值显著提升。文章从我国产业政策微观实施的视角,解释了上市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形成机制,表明国家宏观政策的微观实施具有抑制信息"失真"和信息"扭曲"的作用,对从产业政策执行视角厘清政治因素与资本市场信息风险定价的形成途径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 清华金融评论
[作者]
杨国超
2016年底至2017年初,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掀起的"产业政策之争",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双方观点鲜明,难分伯仲。本文基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这一具体产业政策,探讨产业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产业政策之争"的理论基础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就"政府是否应该推出产业政策"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张维迎教授强调"市场看不见的手",林毅夫教授强调"有为政府"。事实上,双方观点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邱洋冬 陶锋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讨论了高企资质认定政策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与微观机理。研究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并且促进作用随认定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是,高企资质认定政策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企业的个体特征与外部环境,如所有制类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市场化程度以及地区竞争。研究还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主要从研发创新、资本性支出以及债务融资三方面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转型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与企业风险承担的关系,能够为事后客观评估中国产业政策的经济效果以及完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微观证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培民 魏龙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微观主体,亟须相应的选择性产业政策支持。基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这一具体的产业政策,利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单数据,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发现:(1)获得高新技术认定可以显著促进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且对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大。(2)融资约束缓解效应、中间品进口促进效应是认定政策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渠道。(3)选择性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相对位置。(4)迎合政策的“伪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政策执行软约束问题对认定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旨在论证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为我国积极实施更加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策略参考。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洋冬
以高企资质认定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该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与微观机理。研究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显著抑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绩效,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则取决于外部市场与政府的调节作用,地区过度竞争与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提升高企资质认定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反,提升地区市场化与行业市场化程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研究还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投资、低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引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当下选择性产业政策实施的困境,而且厘清了可能造成选择性产业政策产生扭曲效应的作用机理,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章元 段文 程郁
货币政策的产业异质性效应对于制定宏观货币政策和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多基于宏观数据展开且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首先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的利率传导渠道和所有制差异的融资约束渠道分析货币政策对工业和服务业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和产出规模的差异性影响,然后使用中关村2001—2012年企业面板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第一,宽松货币政策会刺激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进而扩大产出,但对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刺激作用大于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第二,宽松货币政策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本深化程度,且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深化加深程度更显著,同时其显著降低了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劳动者报酬份额,但对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无显著影响;第三,机制检验表明,这种异质性影响是利率传导渠道和融资约束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与基于加总时间数据及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形成互补,研究结论意味着瞄准经济增长率的货币总量控制目标应该与时俱进地考虑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转变。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时磊
经济高速增长与产能严重过剩相伴随是中国经济近年来的显著特征之一。使用微观企业数据检验资本市场扭曲与企业产能过剩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债务杠杆主要获取方式的长期债务和商业信用对企业产能过剩程度具有稳健且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扭曲的主要表现"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可能存在着加剧产能过剩的效应;资本市场扭曲通过商业信用的"所有制传递机制"和"规模传递机制"纠偏也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向产能过剩效应。由此得出结论,资本市场扭曲及其纠偏可能是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程度严重的原因,资本市场扭曲虽然可以由商业信用渠道纠偏措施改善其要素配置效率,但这种诱发的纠偏效应具有高昂的社会成本。据此提出在合适时机逐渐...
关键词:
资本市场扭曲 纠偏效应 产能过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伟民
本文利用1996年至2004年上海市125个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上海市科技政策对高技术企业R&D投入影响与效果,分析了科技政策与高技术企业R&D投入之间的关系,政府各种资助政策工具对高技术企业R&D投入的作用以及政府各种资助政策工具之间的交互效应。本文发现,政府的资金资助和税收减免都对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身R&D投入强度的决定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政府政策的稳定有助于增强政策的效果,但政策工具之间可能存在"系统失灵"的问题。
关键词:
科技政策 面板数据分析 R&D 高新技术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田利军 刘梁
本文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企业对研发支出的会计政策选择是否受到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通过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为了平缓报告期收益、扭亏为盈、避免被ST、PT以及获得再融资机会而资本化研发支出。笔者认为,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此外,公司应合理安排其内部财务控制权,充分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宇 王培林 富钰媛
从微观企业的视角,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政策研究对象,采用多时点DID-PSM的研究方法,基于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选择性产业政策与企业专利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有利于企业专利质量的提升,表现出政策"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经过放大实验效果的反向检验、测量多次认定的实验冲击、更换对照实验组、引入政策实施节点的安慰剂等一系列测试后依然稳健。进一步对二者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人力资本稳定性这两条路径对专利质量提升发挥作用。此外还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专利质量的积极作用仅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大的区域显著,进而表明外部环境对政策执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论为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设计、加快推动中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宏辉
一、我国高科技企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回顾1997年以来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个公认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科技进步,忽视了科技在生产中的投入和应用。而美国多年来,一直雄踞世界强国之首,离不开发达的高新技术...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马妍妍 俞毛毛 程京京
文章选择2014年至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QFII持股比例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代理变量,并将陆港通政策出台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面板DID分析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研发规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企业研发规模提升;(2)资本市场开放对研发的刺激主要通过降低信贷依赖、提升外部监督作用、提升TFP水平来实现;(3)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解决"生产率悖论"提升研发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促进知识资本化是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的战略选择
建立资本市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以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例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估——来自高新技术企业的证据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及其驱动因素——来自7城市企业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能否提升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陆港通样本的微观证据
R&D资本化选择动机与影响因素——来自高新技术行业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对估值重塑的影响研究——来自科创板纳入MSCI指数的证据
行业特定综合估值模型效力研究——基于美国资本市场的证据
政府科技经费对企业创新决策行为的引导效应研究——基于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微观面板数据
技能异质性劳动力选择性集聚的学习交流效应与地区生产效率——来自制造业微观企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