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9)
- 2023(11411)
- 2022(9610)
- 2021(9011)
- 2020(7735)
- 2019(16913)
- 2018(16753)
- 2017(31020)
- 2016(16850)
- 2015(18867)
- 2014(18299)
- 2013(18202)
- 2012(17007)
- 2011(15393)
- 2010(15686)
- 2009(14462)
- 2008(14836)
- 2007(14022)
- 2006(12361)
- 2005(11207)
- 学科
- 济(65170)
- 经济(65101)
- 管理(62393)
- 业(59952)
- 企(53279)
- 企业(53279)
- 方法(26818)
- 技术(23711)
- 数学(21215)
- 数学方法(20890)
- 财(19102)
- 中国(18137)
- 业经(17360)
- 农(16697)
- 学(16540)
- 制(14952)
- 技术管理(14611)
- 理论(13450)
- 务(13006)
- 财务(12974)
- 财务管理(12938)
- 地方(12851)
- 银(12493)
- 银行(12451)
- 企业财务(12376)
- 产业(12231)
- 行(11807)
- 农业(11537)
- 划(11385)
- 策(11286)
- 机构
- 大学(241180)
- 学院(240333)
- 管理(94428)
- 济(94382)
- 经济(92178)
- 研究(84405)
- 理学(79058)
- 理学院(78193)
- 管理学(76831)
- 管理学院(76370)
- 中国(65002)
- 科学(54251)
- 京(52916)
- 财(44804)
- 所(44231)
- 农(44078)
- 研究所(40007)
- 江(39823)
- 中心(39190)
- 业大(37357)
- 农业(34796)
- 财经(34074)
- 北京(33389)
- 州(31561)
- 经(30875)
- 院(30483)
- 范(30058)
- 技术(29792)
- 师范(29600)
- 省(29391)
- 基金
- 项目(157781)
- 科学(124149)
- 基金(112723)
- 研究(112574)
- 家(100787)
- 国家(99956)
- 科学基金(84958)
- 社会(69980)
- 社会科(66513)
- 社会科学(66496)
- 省(63869)
- 基金项目(59165)
- 自然(56061)
- 自然科(54849)
- 自然科学(54826)
- 自然科学基金(53930)
- 划(53643)
- 教育(50970)
- 资助(45670)
- 编号(43512)
- 创(39124)
- 重点(36076)
- 成果(35978)
- 创新(35701)
- 发(34524)
- 部(33598)
- 课题(31378)
- 计划(30681)
- 业(30667)
- 科研(29767)
- 期刊
- 济(110412)
- 经济(110412)
- 研究(70852)
- 中国(59408)
- 管理(43081)
- 学报(42675)
- 科学(39683)
- 农(39449)
- 财(37859)
- 大学(31940)
- 学学(29950)
- 教育(29932)
- 农业(26843)
- 技术(24992)
- 融(23161)
- 金融(23161)
- 财经(17792)
- 科技(17269)
- 业(17244)
- 业经(17240)
- 经济研究(17077)
- 经(15663)
- 技术经济(14967)
- 图书(13332)
- 问题(13230)
- 坛(12792)
- 论坛(12792)
- 版(12560)
- 现代(11429)
- 业大(10961)
共检索到382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以彬 王向国 朱启红
创新为厂商竞争战略提供了关键要素。本文把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过程相整合,提出了一个有关知识、柔性和技术创新的创新模型。研究发现,柔性、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和创新之间相互作用,高科技厂商可以通过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改进组织中的知识管理、增加柔性,以便刺激创新活动。这种基于知识的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减少有关研究和开发的风险,提升高科技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战略柔性 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 高科技产业
[期刊]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
[作者]
万劲波 崔志明 浦根祥
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许多先进国家均认识到科技、信息及知识对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将科技政策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致力于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以促进研发与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技术预见是指不仅从技术的角度,而且从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方面评估技术的潜力的过程。它已经被作为战略管理和规划的工具之一在一些国家得以运用,正在得到普遍的接受。本文对技术预见视野中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及创新中心建设进行了有益探讨,目的是为正在我国开展的产业集群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技术预见 高科技产业集群 创新中心建设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于晖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在世界范围已达成共识 ,以创新成果为主要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贡献于各国的经济增长。与以往不同的是 ,本次技术创新突出表现在创新成果商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通过技术创新进程及其商业化之间的良好互动进而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但在我国却由于种种原因 ,高科技产业发展未能取得预期目标。究其根源 ,主要是缺乏针对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一整套金融安排。本文从技术创新资金需求这一角度 ,在指出现有金融安排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风险投资是实现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最佳金融安排。
关键词:
高科技产业 金融安排 风险投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晓卫
文章构建了高科技产业园区知识创新循环模型,提出知识创新是高科技产业园区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系统分析了知识学习、技术能力是如何动态促进知识创新的过程,指出知识势差是促进高科技企业知识学习的主要动因,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高科技园区企业知识势差促进技术能力增长的机理,最后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经济学动因和机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玲 杨锐
本文利用"网络—资源—能力"分析框架,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分析了集群创新的功能效应,认为其主要取决于创新活动发生的条件和过程,并提出了联结能力、技术能力以及政府推动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助于集群创新产生的假设,且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了苏州IT产业集群和宁波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差异,得出了创新条件和创新过程对于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具有不同效应的结论。
关键词:
集群创新 创新差异 社会网络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非 张路阳
2008年以来,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衍生了合作机制创新的诉求。笔者通过对现今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新态势的观察,对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机制的内容、构成与运行方式进行总结,并提出两岸高科技产业可能达成的合作新机制。
关键词:
海峡两岸 高科技产业合作 机制创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蓝庆新
高科技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应用SFA方法,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数作为产出变量,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高科技产业整体创新效率呈提升趋势;其中,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行业创新效率最高,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最低;科技人员在高科技产业创新中的产出效率弱于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产出主要是经费拉动型的;基于专利申请数的创新效率明显低于基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创新效率。中国高科技产业在创新效率提升上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谷彬
由于创新风险的存在,高科技产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出台大量创新支持政策,旨在缓解高科技产业融资难问题,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本文构建三阶段递推CDM模型,基于创新调查与企业财务数据的对接,对创新政策支持的实际效果及不同资本间的关联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财政支持与税收支持政策的协同性较差,不同资本间的排斥性大于融合性,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创新政策支持必须跨越"门槛"、实现质变,才能实现预期效果。中关村高科技产业融资渠道单一,创新政策支持主要对技术创新发挥作用,而非技术创新的薄弱正是高科技产业融资难的障碍。高科技产业发展更多服从于行业规律,企业规模、产权因素不宜作为政府甄选创新支持对象的标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斌
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将会促使京津冀城市群深度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异地资本产业化、技术人员流动、跨区知识技能转化等因素也会重新塑造京津冀高科技产业创新的模块化空间结构。基于区域科技资源耦合的视角,本文构建京津冀高科技产业创新的模块化共生机制。同时,设计迭代模型进行数据模拟,结论为:当形成互利性模块化创新时,京津冀各创新单元及区域高科技产业的整体创新规模会显著扩大;另一方面,提高通勤运输便利度和知识技能转化率将会促使北京科技资本、技术人员向周边城市流动与迁移,缩小城市间产业创新规模及知识总量的差距,使其在区域空间内呈均匀分布,有益于推动京津冀高科技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郭斌
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将会促使京津冀城市群深度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异地资本产业化、技术人员流动、跨区知识技能转化等因素也会重新塑造京津冀高科技产业创新的模块化空间结构。基于区域科技资源耦合的视角,本文构建京津冀高科技产业创新的模块化共生机制。同时,设计迭代模型进行数据模拟,结论为:当形成互利性模块化创新时,京津冀各创新单元及区域高科技产业的整体创新规模会显著扩大;另一方面,提高通勤运输便利度和知识技能转化率将会促使北京科技资本、技术人员向周边城市流动与迁移,缩小城市间产业创新规模及知识总量的差距,使其在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运生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由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个子战略构成,其中专利许可子战略包括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单边许可、后发制人许可、免费许可四种基本模式,协作R&D子战略包括配套型、平台型、经济型协作R&D 3种基本模式,技术标准推广合作子战略包括行政型、市场型、联盟型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种基本模式。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高密来 高红宇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新科技政策高密来,高红宇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高科技的主要发祥地。高技术产业超前发展已成为美国近几十年经济成长的强大驱动力。最近,美国政府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出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科技政策,引起了世人关注。一、美国高技术产业超前发展深...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常健聪
该文采用外文文献和西方研究机构的数据,以美国学术界的视角解读中国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挖掘此类投资的内在动机,分析中国投资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美国社会产生影响的正反两方面争议,探索出美国社会和学术界对于中国高科技投资的各种担忧的来源和依据,研究这些争议和担忧对于中国海外高科技投资的冲击,并从美国各界对于中国高科技投资的反馈上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中国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双边投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