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0)
- 2023(9848)
- 2022(8909)
- 2021(8496)
- 2020(7245)
- 2019(16783)
- 2018(16784)
- 2017(32117)
- 2016(17939)
- 2015(20143)
- 2014(20026)
- 2013(19906)
- 2012(18225)
- 2011(16240)
- 2010(16007)
- 2009(14361)
- 2008(13870)
- 2007(11885)
- 2006(10061)
- 2005(8684)
- 学科
- 济(65605)
- 经济(65529)
- 管理(49297)
- 业(47192)
- 企(39680)
- 企业(39680)
- 方法(32802)
- 数学(28385)
- 数学方法(28052)
- 农(17253)
- 学(16685)
- 财(16546)
- 中国(16519)
- 业经(14578)
- 地方(14052)
- 农业(11677)
- 理论(11521)
- 贸(11432)
- 贸易(11427)
- 和(11397)
- 务(11171)
- 财务(11112)
- 财务管理(11097)
- 易(11059)
- 技术(10734)
- 制(10661)
- 企业财务(10548)
- 环境(10468)
- 教育(9493)
- 划(9417)
- 机构
- 大学(248199)
- 学院(246701)
- 管理(99479)
- 济(89897)
- 经济(87718)
- 理学(87189)
- 理学院(86192)
- 管理学(84549)
- 管理学院(84127)
- 研究(83493)
- 中国(58864)
- 科学(56636)
- 京(53267)
- 农(45640)
- 所(43620)
- 业大(41704)
- 研究所(40444)
- 财(39648)
- 中心(37315)
- 农业(36392)
- 江(34658)
- 北京(33589)
- 范(33074)
- 师范(32714)
- 财经(32651)
- 院(30305)
- 经(29752)
- 州(28655)
- 技术(27654)
- 师范大学(26523)
- 基金
- 项目(178932)
- 科学(138739)
- 基金(128222)
- 研究(126950)
- 家(113896)
- 国家(112954)
- 科学基金(95431)
- 社会(76553)
- 社会科(72353)
- 社会科学(72331)
- 省(71215)
- 基金项目(69425)
- 自然(65216)
- 自然科(63661)
- 自然科学(63642)
- 自然科学基金(62470)
- 划(60522)
- 教育(57901)
- 资助(52936)
- 编号(51940)
- 成果(41554)
- 重点(40189)
- 部(38671)
- 发(37765)
- 创(37263)
- 课题(35855)
- 科研(35065)
- 创新(34702)
- 计划(34664)
- 大学(32635)
共检索到343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籍贵苏 杜瑞恒 张喜英
对谷子根部性状的遗传及根的地下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期高秆、矮秆材料的根重、根伤流液大小均是受遗传控制的性状。高秆材料的根条数明显地高于矮秆材料。谷子的根部性状与产量及与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根条多、根重大、后期根伤流液大小适中对植株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形成非常有利。根系大、在耕作层的分布范围广、后期根活力大、不早衰是高秆材料在产量上明显优于矮秆材料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谷子,高秆,矮秆,根,遗传,分布,相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李生荣 任勇 周强 陶军
为了深入了解矮秆糯小麦材料的遗传规律,以4个矮秆糯小麦材料为母本,5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3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退化小穗和千粒质量5个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结实小穗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株高及各节间长与各产量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穗下节长与株高之间的关系,各节间长度与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关系,从而实现糯小麦高产稳产的育种目标。
关键词:
糯小麦 节间长度 产量 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兴普
对含有不同主效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进行了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半矮秆基因Rht1的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容重,它们以此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具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小麦.则表现出较高的千粒重,通过增大收获指数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秆组内,籽粒产量与株高之间,粒数/m2与千粒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就矮秆组而言,在籽粒产量与粒数/m2、生物产量及生物产量比率之间,生物产量与粒数/m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矮秆基因的不同构成,形成了各性状间不同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春小麦,矮秆基因,籽粒产量,农艺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以4个矮秆大穗型小麦材料为母本,6个高产小麦为父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小麦15个茎叶穗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的表现都是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决定的。15个性状遗传力均较高,除旗叶宽、旗叶面积和单株粒重三性状外,其余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除叶宽和结实小穗两性状外,其余各性状的GCV均较大,表明对其选择和改良的潜力较大。各茎叶穗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指出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协调好提高结实小穗、穗长、每穗粒数与提高穗下节长和穗颈节长以及穗长与单株穗数间的关系。
关键词:
矮秆大穗小麦 茎叶穗 株型 遗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立宏 赖桂贤 滕友仁 周傲南 王浩熙
KL908与6个高秆品种杂交,根据P1、P2、F1、F2、B1、B2和部分F3世代群体株高变异的分析,证明KL908的矮生性系受1对显性矮秆基因控制。基因的表达爱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显性效应较弱。KL908的基因型暂定为DKDK,DK与籼稻半矮秆基因sd-1非等位。作者论述了培育显性矮生系的潜在育种意义。
关键词:
水稻 矮生性 遗传,显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严宗卜 K.A.K.Moldenhauer
由新的半矮秆品系RA73与其它4个不同株高的品种Lemont(半矮秆)、L202(次半矮秆)、Katy(次半矮秆)和Bond(高秆)组成一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于1994年和1995年对亲本、F1和F2进行中子辐射而得到的半矮秆品系RA73,控制其株高的基因,与半矮秆品种Lemont具有的sd—1半矮秆基因是不等位的。RA73与Lemont、L202和Katy杂交,其F2代的分离比为:9高秆:6半矮秆:1特矮秆或9高秆:3次半矮秆:3半矮秆:1特矮秆。在这些组合中存在两对不等位的独立的半矮秆基因。F1和F2出现高秆野生型植株,F2还出现新的双隐基因控制的特矮秆植株。L202或Katy具有显性次半...
关键词:
水稻 新半矮秆 基因 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海春 陈立 李开兵 余学杰 袁继超 曲比伍合 柯永培
积极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进行研究和利用,有利于玉米矮化育种。对比研究了矮秆突变体K125d和同源自交系K211之间的形态差异,通过与7个不同株高自交系配制正反交F_1,回交B_1、B_2和自交F_2群体,分析突变体K125d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其矮秆基因定位用BSA-SSR标记法。结果表明,与K211相比,K125d的生育期极显著增长,株高极显著降低;叶片重叠密集,叶数和叶宽极显著增加,叶片夹角极显著降低。所有群体在2个不同生态点试验结果一致,正反交F_1均为高秆;7个B_1群体和F_2群体株高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除K123d外,6个B_2群体均为高秆,表明突变体K125d的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d125。以(K125d×K236)F_2为定位群体,将基因d125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其距离为6.6,5.1 cM。以br2基因模型GRMZM2G315375克隆d125发现,d125在模型第1 651个碱基处有一个9 bp片段插入,在第6 438碱基处有一个232 bp片段缺失,缺失导致移码突变,造成功能位点缺失可能是导致转运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丽 石海春 赵长云 余学杰 柯永培
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研究其遗传特性,可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新的物质基础。以自然突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K718d和野生型K718为材料,比较表型差异和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K718d与5个高秆自交系组配正反交F_1、BC_1、BC_2和F_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通过BSA-SSR标记法定位矮秆基因,用等位杂交法鉴定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与K718相比,K718d株高、穗位高、节间数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48.23%,75.57%,30.83%和65.92%,穗长缩短28.57%,产量降低36.4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突变体K718d对GA_3和IAA均不敏感。2个生态点试验结果,正反交F_1均为高秆;BC_1和F_(2 )群体高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BC_(2 )群体为高秆,表明K718d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将矮秆基因d718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2.5 cM,是一个br1等位基因。该结果为d718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静 哈丽旦 张素梅 徐春花 刘保申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与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关键词:
玉米 矮秆基因 等位性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峰 邹剑秋 段有厚 吕香玲
为探讨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相关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以粒用高粱品系LR625(P1)和甜高粱品系Rio(P2)为亲本杂交构建的一组包含4个世代的遗传群体(P1、P2、F1、F2:3),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茎秆含糖量(混合锤度)、出汁率和茎秆鲜重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含糖量符合E-1模型,性状是由两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控制的,主基因作用方式包括加性、显性和上位性3种效应。其中多基因效应高于主基因效应,遗传率分别为48.89%和39.52%。环境效应较小,占总表型方差的11.59%;出汁率性状符合B-5模型,即性状表现受2对主基因遗传控制,基因作用方式为完全显性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凡华 崔淑兰 刘秉华
本文对 36个半矮秆小麦品种 (系 )的 16个性状进行了主成份分析。从品种的多花多粒性、繁茂性、丰产性、抗倒性、抗病性和优质性几个方面对参试品种 (系 )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咸阳 894 91和 94中 2 6具有突出的多花多粒性、优良的抗倒性 ,后者兼有较好的丰产性 ,BPM3 0、山东 830 0 76集矮秆、抗病 (白粉病 )性、繁茂性于一身 ;烟农 15具有较好的繁茂性、抗倒性、丰产性和较好的品质指标
关键词:
小麦 半矮秆资源 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何中虎 张树榛 刘录祥
以7个株高梯度系列的35个系统及5个亲本品种为材料,采用典范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株高及其构成因子与产量因子、产量生理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株高因子通过产量生理性状影响产量因子,一定的生物学产量是获得高产的基础。②矮秆品种的高化对提高产量、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有利,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高秆品种矮化能显著提高收获指数,对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③在主要性状符合育种目标的前提下,选择倒二节间较长、第一和第二叶间距略长、穗颈和穗部较长的类型可能对提高产量有利。
关键词:
株高 梯度系列 小麦 多元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文春 赵寅槐 王书文 邹明烈 王苏
按p×q交配模式,以4个Rht3矮秆系为母本,10个小麦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40个杂种F1,研究其粒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40个杂种的平均优势平均为1195%,变幅为-649%~2883%。超亲优势平均为012%,变幅为-1895%~1757%。竞争优势平均为-496%,变幅为-2424%~1774%。选用粒重较高的Rht3矮秆系如ND35和ND37作母本,粒重超过对照的品种(系)作父本,较易获得粒重具正向竞争优势的杂种。14个亲本的配合力分析,针对选育高粒重的杂交组合育种目标,矮秆系中ND35和ND37利用价值较高,10个品种(系)中邯分8613、鲁895023和鲁89...
关键词:
千粒重,杂种优势,竞争优势,配合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袁亮 张亚勤 张采波 汤玲 荣廷昭 曹墨菊
为了更好地利用矮秆突变体,对突变体dm676的形态特征、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矮化机理、3个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进行了试验研究。从正常玉米自交系m676中发现一矮秆突变体dm676,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降低了2/3,节间数减少且节间长度明显缩短;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属于隐性单基因遗传;外施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试验均不能使突变体dm676株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该突变不属于iaa或Ga3缺乏性突变;石蜡切片结果显示突变体dm676的穗位下1节间表皮细胞明显缩短,且细胞排列较为紊乱,推测突变体节间长度缩短可能由于茎部细胞长度缩短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丽君 王术 王伯伦 黄元财 贾宝艳
利用半矮生水稻品种沈稻4号(P1)和中高秆品系沈农637(P2)及其杂交后代F1、F2群体,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的遗传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性状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近似相等,分别为-4.742和-4.741,主基因遗传力为47.13%,多基因遗传力为41.3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