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84)
- 2023(9937)
- 2022(8998)
- 2021(8570)
- 2020(7306)
- 2019(16845)
- 2018(16954)
- 2017(31762)
- 2016(18344)
- 2015(20676)
- 2014(20686)
- 2013(20315)
- 2012(18582)
- 2011(16662)
- 2010(16574)
- 2009(14705)
- 2008(14189)
- 2007(12134)
- 2006(10365)
- 2005(8858)
- 学科
- 济(61345)
- 经济(61278)
- 管理(46262)
- 业(44373)
- 企(36642)
- 企业(36642)
- 方法(30415)
- 数学(26256)
- 数学方法(25919)
- 农(17399)
- 学(17254)
- 中国(16249)
- 财(14569)
- 业经(13799)
- 理论(13262)
- 地方(13019)
- 农业(11532)
- 教育(11443)
- 贸(11064)
- 贸易(11059)
- 和(10844)
- 技术(10767)
- 易(10723)
- 环境(10193)
- 制(10138)
- 务(9619)
- 财务(9561)
- 财务管理(9547)
- 企业财务(9052)
- 划(8985)
- 机构
- 大学(250541)
- 学院(250055)
- 管理(95581)
- 研究(86236)
- 济(85857)
- 理学(83641)
- 经济(83607)
- 理学院(82591)
- 管理学(80822)
- 管理学院(80419)
- 科学(60541)
- 中国(58665)
- 京(54255)
- 农(52713)
- 业大(46533)
- 所(46153)
- 研究所(42957)
- 农业(42229)
- 中心(38173)
- 财(37203)
- 江(36591)
- 范(33963)
- 北京(33804)
- 师范(33501)
- 技术(32111)
- 院(31115)
- 财经(30670)
- 州(29746)
- 省(28013)
- 农业大学(27941)
- 基金
- 项目(181747)
- 科学(138815)
- 研究(127537)
- 基金(127383)
- 家(113923)
- 国家(112948)
- 科学基金(94436)
- 省(74916)
- 社会(73780)
- 社会科(69575)
- 社会科学(69554)
- 基金项目(68806)
- 自然(65640)
- 自然科(64059)
- 自然科学(64037)
- 划(63133)
- 自然科学基金(62860)
- 教育(60130)
- 资助(53011)
- 编号(52902)
- 成果(42959)
- 重点(41388)
- 发(38543)
- 部(38313)
- 创(38215)
- 课题(37820)
- 计划(36758)
- 创新(35593)
- 科研(35557)
- 科技(33539)
共检索到350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含 王冰倩 杜逸晨 宋康丽 李佳杨 聂婧源 宋从凤
[目的]探究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存在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为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下1~4年的水稻白叶枯病叶,采用划线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平板分离,探索不同温度处理下病叶中白叶枯病菌的可培养情况。将带利福平抗性的白叶枯病菌PXO99~A菌株剪叶接种感病水稻品种‘深两优871’,病叶剪成小段分别置于4、28和37℃下保存,每隔30 d取病叶小段,通过平板分离进行病原菌含量的测定。利用染色全细胞染料Microlight~(TM) Green JJ98 and JJ99以及染死细胞染料碘化丙啶(PI)对喷菌液中细胞的存活程度进行测定。[结果]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下的病叶都有明显的喷菌现象;只有从4℃保存(甚至保存4年)的样品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而保存在室温的样品上都不能分离到白叶枯病菌。从人工接种的保存在3个温度下的病叶上分离的病原菌,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可培养的PXO99~A菌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37℃保存60 d后未分离到病原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保存60 d后,4、28和37℃条件下保存的样本中活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2.52%、32.17%和24.02%。以上结果说明,37℃病叶中的病原菌部分进入了VBNC状态。[结论]高温诱导了水稻白叶枯病样中的病原菌进入了VBNC状态。这为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侵染生物学特征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含 王冰倩 杜逸晨 宋康丽 李佳杨 聂婧源 宋从凤
[目的]探究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存在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为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 ℃ 下1~4年的水稻白叶枯病病叶,采用划线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平板分离,探索不同温度处理下病叶中白叶枯病菌的可培养情况。将带利福平抗性的白叶枯病菌PXO99~(A )菌株剪叶接种感病水稻深两优871,病叶剪成小段分别置于4 ℃、28 ℃ 和37 ℃ 下保存,每隔30 d 取病叶小段,通过平板分离进行病原菌含量的测定。利用染色全细胞染料Microlight~(TM) Green JJ98 and JJ99以及染死细胞染料碘化丙啶 ( PI ) 对喷菌液中细胞的存活程度进行测定。[结果]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 ℃ 下的病叶都有明显的喷菌现象;只有从4 ℃保存的样品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而保存在室温的样品上都不能分离到白叶枯病菌。从人工接种的保存在三个不同温度下的病叶上分离病原菌时,随着保存天数的增加,在三个温度下可培养的PXO99~(A )菌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37 ℃ 保存60 d 后未分离到病原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保存60天后,4 ℃、28 ℃ 和37 ℃ 条件下保存的样本中活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2.52%、32.17% 和24.02%。以上结果说明,37 ℃ 下病叶中的病原菌部分进入了VBNC状态。[结论]高温诱导了水稻白叶枯病样中的病原菌进入了VBNC状态。这为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侵染生物学特征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晨阳 王金生
笔者综述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组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基因的研究结果和进展,介绍了病菌致病基因研究中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报道了病菌毒性基因、无毒基因和受寄主诱导基因的特征和功能,阐述了致病基因对致病性、致病生化因子可能的调控关系,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国英 苏清实 蔡福民 何正武
从湖北8个地区46个县市广泛采样分离纯化获得208个稻白叶枯病菌株,按国内统一标准进行致病力的鉴定,结果表明:湖北省当前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以强弱数量变化为主的0、Ⅰ、Ⅱ、Ⅲ和Ⅳ致病型,其中第Ⅳ致病型是流行优势致病型。按行政区域以及按水稻的种植区划,比较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分化情况,表明不同区域各致病型的流行强度不一致。强毒力的第Ⅳ致病型菌的多少,与水稻的复种指数关系不大,而同稻区土壤母质及其酸碱度密切相关。在偏碱性的沉积土稻区,第Ⅳ型强毒株比例很多,如江汉平原稻区,第Ⅳ型菌株占63.0%,而酸性粘土稻区,如鄂东北丘陵岗地,第Ⅳ型菌株仅占20%。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致病型,湖北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维文 邵敏 彭建令 董汉松 王金生
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从水稻中克隆到一个受白叶枯病菌诱导的基因片段 (rgi 97)。根据RT PCR结果 ,rgi97具有诱导表达特性 ,在水稻受白叶枯病菌侵染后 2 4h时检测不到 ,36h时有微弱表达 ,而到 4 8h时表达增强。通过3′RACE技术获得了该片段 3′端约 970bp的序列。相似性搜索表明 ,包含 3′末端的rgi 97可能的编码产物与拟南芥一个未知蛋白有一定相似性 ,达 92 % ,提示该基因可能与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有关。
关键词:
水稻 抗病性 调控基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晨阳 顾光昊 王金生
用注射接种法测定了水稻白叶枯病菌诱导烟草过敏性反应的能力,发现所有测试菌株在诱导烟草过敏性反应出现时间和组织中的菌量方面都有差异。不同来源和小种的原始菌株都具有诱导能力,转座子Tn5诱变的突变体菌株只有一个突变体 XcoM3105失去了诱导能力.亲本菌株在烟草叶片组织中的种群量迅速下降,细菌被限制在接种区内,突变体菌株在组织中可以繁殖和扩展。测定细菌细胞不同组分的诱导活性,发现脂多糖是诱导烟草过敏性反应的信号物质,诱导活性中心是多糖体组分.亲本菌株和突变体的脂多糖和多糖体表现相同的诱导活性。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讨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华 曾富华 曹赐生 康健
硝酸镍溶液喷施处理后 ,水稻幼苗的白叶枯病发病程度降低 .经平板测定 ,硝酸镍对稻白叶枯菌只有轻微的直接毒性 ,表明水稻幼苗白叶枯病病情减弱 ,主要由于硝酸镍诱导了水稻幼苗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0 .0 5~2 .75 mmol/ L的硝酸镍均有明显的诱抗作用 ,其中 2 .2 m mol/ L为最佳诱导浓度 .2 .2 m mol/ L硝酸镍喷施处理后 ,水稻幼苗叶片病斑长比对照降低了 6 9.6 % .处理后第 3d水稻幼苗表现出最大的诱导抗性 .用 2 .2 mm ol/ L喷雾处理第 3叶以下部位 ,第 4d挑战接种第 3叶 ,使第 3叶产生了对白叶枯病的系统抗性 ,相对诱导效果达 42...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硝酸镍 诱导抗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磊 韩志成 王晨 杨万风 钱国良 胡白石 刘凤权
根据黄单胞菌hisF基因的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采用PCR方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中克隆了hisF同源基因,命名为hisFXoo。NCBI网站蛋白质保守结构域搜索表明,HisFXoo属于组氨酸生物合成蛋白家族的一员,具有与其他HisF蛋白相似的结构。序列比较显示,该基因在黄单胞菌中是相对保守的。同源性搜索比较显示,与水稻条斑病菌(X.oryzaepv.oryzicola,Xooc)的hisF(登录号:DQ372107)同源性高达98%。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hisFXoo的插入突变体,在NA+Amp平板上筛选后,并且经过PCR及S...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荣华 李融梅 何翔 宋从凤
[目的]类转录激活蛋白(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TALE)是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中的一类重要致病因子。挖掘新的毒力tal基因,对揭示水稻白叶枯病菌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JXOV菌株中克隆了1个中间串联重复区含17.5个重复单元的tal基因,命名为tal17.5。将tal17.5转入Xoo菌株PXO99A中,在寄主水稻上研究了其致病力作用,将tal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万风 刘红霞 娄旸 胡白石 许志刚 刘凤权
根据黄单胞菌gacA基因的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采用PCR方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 onas oryzaepv.oryzae,Xoo)中克隆了gacA同源基因,命名为gacAXoo。序列比较显示,该基因在黄单胞菌中是相对保守的。蛋白质保守结构域搜索表明,GacAXoo属于LuxR家庭的一员,具有与其他GacA蛋白相似的结构。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gacAXoo的插入突变体,为下一步研究gacAXoo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gacA基因 基因敲除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成国英 于大胜 李桂菊 费甫华
对冰箱斜面保存的0、Ⅱ、Ⅳ致病型模式株与其后代单菌落子株致病力的比较,并测定0、Ⅱ、Ⅳ型模式株两两混配液的致病力和观察22个菌株在中茬和晚茬的致病型鉴别品种上致病力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采取病叶段沙培,在切口取菌胶的方式分离所得菌株是含不同毒力细胞的混合体,其毒力差异是由各细胞间的组成比和互作关系决定的;用这样的菌株划分出的致病型,实际是病菌不同毒力细胞在一定生态条件下的组成比和互作关系的表型反应,即病菌自然群体毒力结构的反应;鉴于致病型代表菌株是不同毒性细胞的混合体,不同的生态条件,必然会导致其组成比的变异,所以菌株毒力的变异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关键词:
稻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毒力变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忠华 周明国 王建新 叶钟音
用离体和活体的方法分别测定采自安徽和县和江苏六合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vryzae)菌株对噻枯唑的敏感性。离体条件下,安徽和县菌株和江苏六合菌株的EC_(50)平均值分别是2.56μg/ml和3.10μg/ml;活体上和县菌株EC_(50)的平均值是74.26μg/ml,且有6个菌株的EC_(50)大于300μg/ml,最低抑制浓度(MIC)大于1200μg/ml,六合菌株EC_(50)的平均值为26.2μg/ml。活体上筛选的6个抗约菌株在离体条件下生长速率较慢,菌体的胞外多糖产量和胞外水解酶的活性以及在水稻上的致病性等与抗药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杀菌剂 抗药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功友 邹丽芳 王邢平 向勇 王金生
水稻-白叶枯病原菌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关系,是研究禾本科植物-病原菌互作的理想模式系统。目前已鉴定和克隆出许多白叶枯病菌致病相关基因。其它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致病性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为揭示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子机理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其中以发掘TTSS效应分子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将对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分子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的功能基因组学提供科学线索。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晨阳 王筱虹 顾光昊 王金生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基因突变与侵入和增殖的关系何晨阳,王筱虹,顾光昊,王金生(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系,南京210095)RELATIONOFMUTATIONOFPATHOGENICITYGENELOCITOINFECTIONANDCOLONIZATI...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凤权 胡白石 王金生
以水稻白叶枯病菌野生型菌株JXOⅢ和其hrp基因突变体Du72 8接种处理汕优 6 3幼苗 ,测定了处理的第 3叶和同株未处理的第 4叶中水杨酸 (SA)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过氧化物酶 (PO)和几丁质酶 (CHT)活性及其相应基因转录活性的变化。接种JXOⅢ和Du72 8后 ,处理叶片和未处理叶片中游离SA含量几乎没有变化 ,而根中游离SA含量则明显增加。与JXOⅢ处理相比 ,Du72 8处理后可迅速提高处理叶片中PAL、PO和CHT的活性 ,而未处理叶片中这些酶的活性几乎没有变化。处理和未处理叶片中编码这些酶的相应基因 (包括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转录活性的时序变化与酶活性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