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1993(1)
- 学科
- 机构
- 业大(2)
- 京(2)
- 农(2)
- 农业(2)
- 农业大学(2)
- 南京(2)
- 南京农业(2)
- 大学(2)
- 210014(1)
- 丰(1)
- 交(1)
- 作物(1)
- 保护(1)
- 农作(1)
- 农作物(1)
- 农学(1)
- 农学系(1)
- 县(1)
- 合(1)
- 学系(1)
- 学院(1)
- 实验(1)
- 实验室(1)
- 室(1)
- 害(1)
- 庆(1)
- 建湖(1)
- 建湖县(1)
- 所(1)
- 教育(1)
- 基金
共检索到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含 王冰倩 杜逸晨 宋康丽 李佳杨 聂婧源 宋从凤
[目的]探究水稻白叶枯病菌是否存在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为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 ℃ 下1~4年的水稻白叶枯病病叶,采用划线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平板分离,探索不同温度处理下病叶中白叶枯病菌的可培养情况。将带利福平抗性的白叶枯病菌PXO99~(A )菌株剪叶接种感病水稻深两优871,病叶剪成小段分别置于4 ℃、28 ℃ 和37 ℃ 下保存,每隔30 d 取病叶小段,通过平板分离进行病原菌含量的测定。利用染色全细胞染料Microlight~(TM) Green JJ98 and JJ99以及染死细胞染料碘化丙啶 ( PI ) 对喷菌液中细胞的存活程度进行测定。[结果]采集自田间、保存在室温和4 ℃ 下的病叶都有明显的喷菌现象;只有从4 ℃保存的样品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而保存在室温的样品上都不能分离到白叶枯病菌。从人工接种的保存在三个不同温度下的病叶上分离病原菌时,随着保存天数的增加,在三个温度下可培养的PXO99~(A )菌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37 ℃ 保存60 d 后未分离到病原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保存60天后,4 ℃、28 ℃ 和37 ℃ 条件下保存的样本中活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2.52%、32.17% 和24.02%。以上结果说明,37 ℃ 下病叶中的病原菌部分进入了VBNC状态。[结论]高温诱导了水稻白叶枯病样中的病原菌进入了VBNC状态。这为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侵染生物学特征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毓珍 陆作楣 吕兴泉 丁伦友 孙荣才
利用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 Xa-5,Xa-7的抗源 DV_(85)衍生而来、但经济性状明显改善的 TD-1、TD-2为抗病供体亲本,与对白叶枯病感染的杂交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杂交,在对目标性状——抗白叶枯病持性的强烈选择压下,与轮回亲本回交2次。然后自交,以便于其它有利基因重组,通过按产量与抗性进行鉴定与选择,目前所选育的抗18、抗21、抗25用白叶枯病强菌株浙173接种为高抗(HR),且抗病性状在与感病不育系配组的杂种 F_1中呈完全显性表达。这此抗系与珍汕97A 杂交的 F_1杂种农艺性状都近似于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在江、皖、豫、鄂等白叶枯病病区的杂交稻生产上有应用前景。再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