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20)
2023(6236)
2022(5331)
2021(4775)
2020(4173)
2019(8353)
2018(8018)
2017(14943)
2016(8198)
2015(8682)
2014(8403)
2013(8316)
2012(7603)
2011(6892)
2010(6682)
2009(6129)
2008(5780)
2007(4870)
2006(4063)
2005(3381)
作者
(26557)
(22189)
(22177)
(20770)
(14010)
(10781)
(9812)
(8832)
(8428)
(7662)
(7624)
(7205)
(7187)
(6992)
(6889)
(6773)
(6759)
(6716)
(6365)
(6228)
(5813)
(5422)
(5211)
(5131)
(5007)
(4856)
(4840)
(4795)
(4593)
(4479)
学科
(35675)
经济(35634)
管理(22515)
(22075)
方法(17447)
(16684)
企业(16684)
数学(16129)
数学方法(16029)
(8912)
(8869)
中国(8712)
(8525)
(7956)
贸易(7951)
(7758)
地方(7526)
业经(6766)
农业(6416)
环境(5824)
技术(5308)
(5166)
财务(5162)
财务管理(5154)
(4967)
企业财务(4922)
地方经济(4812)
(4791)
金融(4790)
(4711)
机构
大学(117977)
学院(116677)
(50006)
经济(49283)
管理(44002)
研究(42560)
理学(39444)
理学院(38962)
管理学(38270)
管理学院(38085)
(30056)
中国(29946)
科学(29144)
农业(24365)
业大(24206)
(23902)
(22606)
研究所(21271)
(20267)
中心(18957)
财经(16952)
农业大学(16544)
(16120)
经济学(15951)
(15609)
(15181)
经济学院(14730)
北京(14269)
(13839)
科学院(13639)
基金
项目(88770)
科学(69114)
基金(66244)
(61810)
国家(61303)
研究(55708)
科学基金(51071)
社会(37649)
社会科(35835)
社会科学(35825)
基金项目(35685)
自然(35516)
(34873)
自然科(34745)
自然科学(34732)
自然科学基金(34153)
(30025)
资助(26244)
教育(24795)
重点(20547)
计划(19455)
(19187)
编号(19119)
(19052)
(18921)
科研(18004)
创新(17841)
科技(17423)
(17044)
国家社会(16573)
期刊
(46618)
经济(46618)
研究(28927)
学报(28326)
(25442)
科学(23022)
中国(19915)
大学(19892)
学学(19447)
农业(17123)
(14587)
管理(14470)
(9958)
经济研究(9353)
业大(8321)
(8239)
金融(8239)
财经(8086)
业经(7572)
技术(7548)
农业大学(7261)
(7179)
(6952)
科技(6734)
问题(6603)
统计(6203)
(6019)
商业(6012)
教育(5791)
(5774)
共检索到159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孟广玮  李琪  徐成勋  刘士凯  
夏季海水温度升高会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体内生化反应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养殖牡蛎的存活率。本研究探讨了长牡蛎‘海大3号’在受到温度突升和温度渐升胁迫时的高温耐受性,以及在温度突升胁迫条件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5种相关免疫指标在72h内的变化。温度渐升实验中,实验海水的温度从16℃逐渐升温(2℃/d)。温度突升实验中,将长牡蛎从暂养水温(16℃)分别直接转移至18℃、22℃、26℃、30℃和34℃。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长牡蛎‘海大3号’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 STMax)为33.63℃,最高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CTMax)为40.13℃,存活率为50%时的温度(50%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 50%CTMax)为36.67℃。在温度突升胁迫实验中, 72 h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72-hLT_(50)为30.13℃。各实验组内脏团中5项相关免疫指标随时间增加变化显著。在前12 h, CAT、SOD及LSZ活性和T-AOC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恢复到初始水平。MDA含量在6~9 h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会引起长牡蛎‘海大3号’体内的抗氧化免疫和溶菌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对牡蛎的存活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检测的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将为长牡蛎新品系‘海大3号’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益鸣  李琪  刘士凯  孔令锋  
为探究岩牡蛎(Crassostreanippona)对不同温度和盐度急性变化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将岩牡蛎从暂养环境(27℃,盐度32)直接转移至5个温度梯度(15℃、19℃、23℃、31℃、35℃)和6个盐度梯度(16、20、24、28、36、40),研究了急性胁迫对岩牡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存活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显示,15~31℃组岩牡蛎存活率均高于71.11%,35℃组存活率最低(34.44%),而15℃组免疫指标活性均受到明显抑制, MDA含量在144 h时达到最大值(46.93 nmol/mg prot);温度19℃、23℃、31℃组SOD、CAT、AKP和LSZ活性及MDA含量受应激显著上升后均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盐度实验结果表明, 40组盐度变化对岩牡蛎存活抑制明显,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梅  吴梦晓  商泽昊  尤昆  米笛  王光毅  张云龙  
为探究气呼吸型鱼类在养殖运输中常遭遇的短时干旱胁迫对其免疫应答的影响,本实验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研究对象,将其暴露于空气中12、24、48、72、96 h后检测血清和肝脏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空气暴露显著增加了大鳞副泥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但对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补体C3和补体C4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血清热休克蛋白70和热休克蛋白90含量在暴露48 h分别升高至基础水平的3.3倍和2.0倍。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空气暴露12 h,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上升至基础水平的1.4倍,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2上升至1.5倍。上升的免疫指标表明短期(0~48 h)的干旱胁迫对大鳞副泥鳅有明显的免疫刺激作用,随后多数免疫指标在实验后期(48~96 h)下降,表明持续的干旱胁迫导致免疫刺激转为免疫抑制作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孙汉  李义  王玥  郭明凯  俞泉宇  
测定了不同pH(4.5,6.0,7.5,9.0,10.5)胁迫1、4、7、10 d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呼吸爆发(RP)、血细胞破碎物上清液(HLS)酚氧化酶(PO)、血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胁迫后第1天,pH 4.5组的R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H 7.8)和碱性胁迫的3个组,pH 6.0组的PO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H 7.5组和pH 9.0组,pH 10.5组的AC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H 6.0组的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碱性胁迫的3个组(P<0.05);在pH胁迫后第7天,pH...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先银  李健  陈萍  李吉涛  何玉英  常志强  
比较研究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对照组(pH 8.2)、低pH胁迫组(pH 7.2)和高pH胁迫组(pH 9.2)养殖水体条件下的存活率、鳃离子转运酶(Na+-K+-ATPase)活力及血淋巴iNOS、PO、SOD、GSH-PX、LSZ活性。结果表明:对照组3种对虾的存活率整个实验期间均为100%;低pH和高pH胁迫条件下,日本囊对虾存活率分别为96.7%和97.0%;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分别为60.1%和54.6%,中国明对虾的存活率分别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然  陈立敏  辛颖  赵早亚  俞筱筝  黄金凤  廖宗甄  李文笙  
为探究盐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免疫的影响,对体质量(35.0±5.0) g的尼罗罗非鱼进行了急性和慢性的盐度胁迫实验,对免疫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在急性盐度胁迫中,设置0、5和15盐度组,分别在胁迫后6、12、24、48和96 h进行取样,检测血清SOD、CAT、GSH-Px和AKP的活性。在慢性实验中,设置0、10、20和30盐度组,胁迫8周后检测血清SOD、CAT、GSH-Px和AKP活性,并进行了无乳链球菌易感性实验。结果显示:①血清中SOD活性在急性盐度胁迫6、12和24 h时都有随盐度上升而上升的趋势,但在96 h时盐度15组酶活性显著低于盐度5组;在慢性盐度胁迫下,各组的酶活性呈现出随着盐度升高而显著性下降的趋势。②血清CAT活性在急性盐度胁迫下12和24 h时呈现出随着盐度升高而显著下降的趋势;在慢性胁迫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③血清中GSH-Px活性在急性和慢性胁迫后,均呈现随着盐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④血清AKP活性在胁迫后6 h随盐度升高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在慢性盐度胁迫下,盐度20组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⑤尼罗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易感性实验中,盐度10组的易感性和盐度0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盐度20和30组的易感性高于盐度0组。研究表明,两种盐度胁迫均会引起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急性盐度胁迫实验表明,盐度5和15可导致尼罗罗非鱼机体氧化损伤,但尼罗罗非鱼可以逐渐适应这一变化;慢性盐度胁迫实验表明,盐度高于20会抑制尼罗罗非鱼多种免疫指标活性,造成其对无乳链球菌的易感性升高。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鑫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为探讨干露胁迫对海产贝类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应用荧光标记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fluorescencelabeled 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F-MSAP)技术,比较了不同干露条件下(0 d、0.5 d、1 d、3 d、5 d、7 d、9 d和11 d)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干露处理0 d)闭壳肌与鳃组织的总体甲基化水平分别为29.76%和29.82%;干露处理0.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斌  周红学  李成林  赵洪友  胡炜  程晓艳  韩莎  
[目的]研究氨氮胁迫对刺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为探明刺参新品种对环境中氨氮变动的适应性提供依据。[方法]探究0(氨氮质量浓度低于0.05 mg/L的自然海水),2,4,6,8和10 mg/L氨氮胁迫下体质量分别为(30.2±0.2) g/头(A组)、(59.2±0.8) g/头(B组)刺参“鲁海1号”存活、生长及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结果]氨氮胁迫对刺参的存活与生长影响显著,当氨氮质量浓度为10mg/L时,2组刺参均出现排脏、化皮和死亡个体,A组刺参存活率最低,为87.2%。刺参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SGR)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当氨氮质量浓度为4,6,8和10 mg/L时A、B组刺参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范耘硕  邵蓬  贾旭颖  高金伟  窦勇  史谢尧  周文礼  
为研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对温度胁迫的适应能力,开展了温度胁迫与恢复实验。设置对照组(22℃)、高温组(29℃)、降温组(15℃)与低温组(8℃)4个处理,在胁迫期的第1、2、4、8、12h与恢复期第4、8、12、24h取肝脏,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和丙二醛(MDA)、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结果显示,胁迫期内肝脏SOD和CAT活力均在温度骤变的影响下受到抑制,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MD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温度骤变条件下,各实验组肝脏LZM与AKP活力显著降低(P0.05)。温度胁迫显著升高血清中AST与ALT含量(P<0.05),恢复期内各实验组AST与ALT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至恢复期结束时,除高温组ALT含量外均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温度胁迫显著降低大鳞副泥鳅SOD、CAT、LZM与AKP活力,MDA与血清转氨酶AST、ALT含量升高,其中,高温胁迫会对大鳞副泥鳅非特异性免疫机能造成不可逆破坏,其他抑制均为可恢复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种金豆  李琪  徐成勋  刘士凯  
为阐明长牡蛎"海大3号"新品种的生长与繁殖特性,自2016年11月份至2017年10月份对养殖于山东省荣成海区长牡蛎"海大3号"群体的生长、性腺发育及营养成分的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海区水温较低的冬季1—2月份,长牡蛎"海大3号"生长缓慢,性腺处于休止期;随水温升高,在春季3—4月份配子开始发育,雌雄个体发育基本同步,4—5月份壳高生长速率加快,湿重显著增加;在夏季,随配子发育壳高生长速率降低,7月份因配子排放湿重下降;在产卵后的秋季长牡蛎"海大3号"壳高和湿重均显著增长。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随性腺发育,外套膜、性腺-内脏团、鳃和闭壳肌中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脂质和蛋白质作为配子主要结构物质在性腺中不断累积,随配子排放而显著降低;在秋季,4个组织中较高的蛋白质含量为机体的快速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外套膜作为构成壳物质的分泌器官,在8—9月份其糖原含量和脂质含量显著增加,这暗示机体的快速生长需要一定能量储备。研究表明,长牡蛎"海大3号"的生长和繁殖活动受海区水温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并与各组织营养成分密切相关。春季和秋季为机体快速生长时期,夏季为配子集中排放期;糖原是生长繁殖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脂质是配子主要结构物质,蛋白质是机体产后恢复和快速生长的物质基础。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熊大林  段亚飞  王芸  张家松  陈成勋  董宏标  李华  刘青松  
为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将对虾暴露于氨氮浓度为20 mg·L~(-1)的海水中72 h,测定了不同时间点肠道中抗病原感染指标如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Lys)、酚氧化酶原(proPO)以及抗氧化功能指标如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蛋白90(HSP90)等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氨氮胁迫后:1)ACP和ALP活性均于6 h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急性氨氮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影响显著,对其肠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梁园鑫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11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8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与OH[O(♀)×H(♂)],分析了四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显示,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_(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四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_(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_(F1)、高亲优势H_(HO)和H_(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较好的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长平  刘林艳  
以大富贵、丹凤、夕阳映雪3个芍药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温度(25、30、35、40℃)胁迫对其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芍药叶片的MDA含量、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活性下降;SOD活性变化不稳定,叶绿素合成受阻.总体而言,随着温度的升高,芍药叶片的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电导率3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可作为芍药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路  张启翔  
本研究对灰岩皱叶报春进行30、35、40和45℃24 h的高温胁迫,之后置于室温下恢复12 h,测定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相对电导率,以研究灰岩皱叶报春的耐热性。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温度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持续上升,且随胁迫加剧各指标变化幅度加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40和45℃胁迫下先上升后下降,而30和35℃处理下持续上升。灰岩皱叶报春能耐受35℃以下较长时间的高温胁迫,以及40℃下24 h的胁迫,而45℃处理12 h即产生明显伤害,24 h处理后较难恢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哈承旭  刘萍  何玉英  李健  李霞  
对高pH养殖水体中"黄海1号"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存活率,血清中的溶菌酶(LSZ)、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经高pH胁迫72h后检测发现,在pH8.2~8.6,"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存活率均高于90%,两群体机体表现出一定的应激能力;在pH8.8~9.0时,"黄海1号"及野生群体死亡率都急剧增加,几种免疫相关酶类较在pH8.6时都有较高幅度的变化,"黄海1号"的死亡率及酶突变程度均小于野生群体;在pH9.2时,2群体的死亡率及体内的几种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幅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