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84)
- 2023(13293)
- 2022(11848)
- 2021(11124)
- 2020(9347)
- 2019(21718)
- 2018(21635)
- 2017(41630)
- 2016(22935)
- 2015(25680)
- 2014(25556)
- 2013(25149)
- 2012(22981)
- 2011(20525)
- 2010(20378)
- 2009(18539)
- 2008(17711)
- 2007(15110)
- 2006(13152)
- 2005(11165)
- 学科
- 济(91229)
- 经济(91138)
- 管理(64319)
- 业(57580)
- 企(48261)
- 企业(48261)
- 方法(44591)
- 数学(39255)
- 数学方法(38640)
- 中国(23469)
- 农(22529)
- 学(21822)
- 地方(21200)
- 财(20108)
- 业经(18820)
- 环境(18448)
- 理论(15578)
- 农业(15269)
- 和(15097)
- 划(14223)
- 贸(13748)
- 贸易(13740)
- 技术(13553)
- 易(13229)
- 制(13001)
- 务(12987)
- 财务(12917)
- 财务管理(12894)
- 企业财务(12151)
- 教育(10829)
- 机构
- 大学(317610)
- 学院(316145)
- 管理(127556)
- 济(117955)
- 经济(115078)
- 理学(111747)
- 理学院(110412)
- 管理学(108066)
- 管理学院(107523)
- 研究(104687)
- 中国(75284)
- 科学(69922)
- 京(68410)
- 所(52331)
- 财(51638)
- 农(50648)
- 业大(49752)
- 研究所(48435)
- 中心(47705)
- 江(44830)
- 范(44121)
- 师范(43742)
- 北京(42841)
- 财经(42525)
- 农业(39720)
- 院(39176)
- 经(38643)
- 州(37065)
- 师范大学(35666)
- 经济学(34022)
- 基金
- 项目(228843)
- 科学(179808)
- 基金(165445)
- 研究(163205)
- 家(145259)
- 国家(144114)
- 科学基金(124078)
- 社会(101267)
- 社会科(95887)
- 社会科学(95857)
- 省(90074)
- 基金项目(89334)
- 自然(83661)
- 自然科(81695)
- 自然科学(81678)
- 自然科学基金(80108)
- 划(76419)
- 教育(74753)
- 资助(68132)
- 编号(66395)
- 成果(52295)
- 重点(51328)
- 部(49090)
- 发(48310)
- 创(46827)
- 课题(45813)
- 科研(44239)
- 创新(43653)
- 计划(42277)
- 大学(41881)
- 期刊
- 济(122701)
- 经济(122701)
- 研究(87734)
- 中国(55207)
- 学报(51831)
- 科学(48352)
- 农(44064)
- 管理(43295)
- 大学(38480)
- 财(37308)
- 学学(36155)
- 教育(34437)
- 农业(31129)
- 技术(27844)
- 业经(20116)
- 融(19970)
- 金融(19970)
- 经济研究(18763)
- 财经(18728)
- 图书(18390)
- 资源(17997)
- 问题(17446)
- 业(16422)
- 科技(16341)
- 经(15807)
- 技术经济(15388)
- 统计(15262)
- 理论(14657)
- 版(14634)
- 策(14141)
共检索到441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海静 介鹏宇
针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温热浪问题,以山地城市重庆的核心城区渝中区为例,对商业区、住区、山地公园、滨江公园3类4种典型城市功能空间进行一个热浪周期的实测,通过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热环境参数分析,比较不同城市空间热环境特征;结合城市人群热舒适相关问卷调研,选取生理等效温度(PET)描述人体热感受,归纳城市空间高温热浪期间对人群热舒适的影响要素及规律,建立夏季室外热舒适度预测模型。显示:1)高温热浪期间热环境受城市空间要素影响且具有差异化特征,老旧住区受高温热浪影响严重,商业区紧随其后,公园绿地较好;2)室外热舒适度与空间要素紧密相关,PET、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温度和热辐射对热舒适度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与地表温度影响相对较小;3)合理的空间形态和遮阴规划、植被及水体设置、高蓄热性下垫面等设计要素可缓解高温热浪,降低热中性温度,提高热舒适性。研究结果为山地城市高温热浪形成机制探究及城市空间热环境优化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宗会明 戴洁琳 戴技才
城市职住空间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以北京、上海、广州力代表的特大城市基于整个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已经被广泛探讨,但基于城市局部微观尺度的职住空间特征鲜见,西部城市的案例实证也往往为学术界所忽略。本文从微观视角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出发,以重庆核心功能区渝中区力案例,根据2011年12月期间对重庆市渝中区居民出行的4000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渝中区居民通勤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街道尺度的居民职住匹配状况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渝中区居民平均通勤距离5.62km,平均通勤时间34.84min,存在与中国钙大城市类似的职住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但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优于北上广;工作地在渝中...
关键词:
通勤特征 职住分离 职住匹配 渝中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堃晖 苏晓倩
避难场所空间供需匹配是城市应急避难管理的至高准则,但人口异动使得避难场所空间供需时常出现实时性错位,构成城市应急的一大挑战。借助人口热力数据、避难场所POI数据,构建避难需求与避难服务的空间分布度量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求解山地城市避难场所供需关系。研究表明:避难需求具有动态聚集效应;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质性;供需错位体现在避难服务的区域性供给真空、供给重叠与高聚集区供给缺口。对此,有必要建立避难场所供需协同机制,通过智慧应急为山地城市防灾避难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卢薪升 杨鑫
当今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而来的是快速发展背后的诸多问题。伴随着全球气候的恶化,人们赖以栖居的城市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更加有效地进行城市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基于城市小气候与人居舒适度有哪些可以进行的设计策略来指引具体设计工作?以北京石景山北辛安地区的景观规划与环境更新为例,通过对规划前期北辛安地区小气候情况的模拟,以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四种气候要素为基础,运用小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作为直观的展示小气候水平的辅助手段,以此为城市更新的指导策略,进行北辛安地区的城市更新,基于小气候模拟情况建立慢行系统,再将后期模拟与前期模拟进行对比,研究可行性的设计指导策略。从城市小气候与人居热舒适度关系的角度阐述新背景下,城市更新规划应采取的一些措施,使城市更新变得更加具有实用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红 何瑞珍 郭煜琛 郑景飚
在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绿色空间在秋季的使用频率比其他季节高。为丰富小气候季节、气象适宜性校园绿色空间设计的理论参考体系,营建生态性及功能性满足师生的集中活动需求与身心健康的校园绿色空间,选择校园内三类不同布局形式的绿色空间为对象,采用RR-9150五要素气象站在2016年10月对空间中1.5 m处的小气候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风向)进行31天的实地定点记录,利用Microsoft Excel2010和SPSS 19.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总结其在秋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多云、阴天、小雨)的小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围合型绿色空间的小气候环境较为稳定,其要素值变化幅度较小;行列式绿色空间在改变风速、风向方面效应显著;开敞型绿色空间小气候要素值日变化幅度及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均较大,且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根据实测数据计算不同绿色空间在秋季持续晴朗天气条件下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围合型绿色空间舒适时间最长,行列式绿色空间次之,开敞型绿色空间舒适时间最短,这可作为营造小气候适宜性校园绿色空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校园 绿色空间 小气候特征 人体舒适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闫茜 黄晓军 张玉星 赵凯旭 李琳钰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判别高温热浪的频发地带,明确潜在的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利用气象站点数据、人口统计数据,采用高温热浪指数衡量高温热浪严重程度,并结合湿球黑球温度界定的高温热浪天数及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人口高温暴露风险模型,在县域尺度上揭示1964~2021年长江经济带高温热浪和人口高温暴露风险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风险进行归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累积高温热浪指数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2)近60年间长江经济带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增加了96.2%,空间分布格局为“一低三高”,即西部地区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中游及下游核心地带高。人口高温暴露风险集聚模式主要呈现整体集聚化,局部以高暴露风险区县集聚和低暴露风险区县集聚为主的空间特征。(3)人口因子和气候因子对人口高温暴露风险变化起关键作用,且在2000年后,气候因子的作用逐渐加强,贡献率由50%左右增至80%左右。从区域尺度上看,人口因子、气候因子分别对下游地区、中游地区高温暴露风险变化的贡献率最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溟鋆 杜钦 王咏薇 高阳华 胡凝 何泽能
基于重庆市沙坪坝(城区)和北碚(郊区)站点1959~2018年夏季(6~8月)的气象观测数据,探究重庆市城区60年高温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城郊差异和暖夜日数的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温度-湿度指数(THI)以探究湿度因子对人体不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庆市城区高温热浪20世纪60~80年代呈减少趋势,90年代开始呈增加趋势,21世纪之后大幅增加。于2006年夏季到达顶峰,热浪天数达23 d。从城郊两站的差值分析,1997年以后,城市化过程导致城郊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增大,表明城市在夜间的增温效应明显。相对湿度的差值增大,城市区域湿度明显降低。(2)暖夜的发生率明显大于日间高温热浪,稳定存在,最高暖夜日数发生在2013年,达33 d。在2000~2009年日间、夜间高温同时存在的天数所占比例达到了35.73%,在2010~2018年增加到55.89%。城市化过程对重庆市城区的夜间高温产生一定影响。(3)近年来重庆地区高温高湿的日数逐渐增多。湿度对人体舒适程度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THI> 24的所有数据中,相对湿度大于70%的天数所占的比例达到22.51%;夜间的不舒适受湿度因子的影响很大,相对湿度大于70%以上的日数日数占比为64.12%,延续了日间高温的危害。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武优勐 黄河 毛中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对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也是对更高层次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需要。文章立足新时代背景,科学刻画消费舒适度的理论内涵,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测度我国282个城市的消费舒适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消费舒适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城市消费舒适度总体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变化趋势,四大地区组间差异在总差异中占主导地位。此外,城市消费舒适度呈现出极化空间分布态势,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消费经济理论,为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城市 消费舒适度 内涵 测度 空间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睿智
微气候舒适度是湿热气候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材料是影响其微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以湿热气候区建筑景观为例,通过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建筑墙体和屋面材料的选择,适应微气候舒适度,以期提供健康、舒适、自然、高效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
建筑景观 微气候舒适度 适应性规划设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华玲 张敏飞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方法对重庆某高校校舍和居民住宅的夏季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调研,获得了530份有效问卷,采用Bin法划分温度区间,将各区间内的有效温度与平均热感觉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热中性有效温度为25.5℃,给出非空调环境下夏季80%可接受的有效温度范围为22.6℃~26.6℃,同时分析了非空调环境下预测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的差异,最后以重庆村镇典型住宅为例,对使用风扇改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评价。研究成果可为重庆地区非空调环境的热舒适评价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完善重庆地区热舒适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对采用风扇改善热环境和减少空调运行时间、降低建筑能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傅鸿源 梁盈盈
创意产业是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涌现出的新兴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成为众多地区进行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文章在分析创意产业价值增值模式和创意产业多方参与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创意产业对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功能更新的作用,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提出建设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丽君 孙根年 谢越法 龙茂兴
利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综合舒适指数及相关气候资料,对50年来东部5个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①50年来各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明显,北方城市各月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南方城市,纬度越高变化越大,纬度越低变化越小;②各月气候舒适指数变化存在较大差异,6月-9月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变化较小,1月、3月和10月-12月变化较大;③综合舒适指数以4月-5月、8月、10月和12月变化为最大,其它各月变化幅度较小,各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化形状变胖、谷变宽变深;④纬度较高的城市年综合舒适指数呈上升趋势,气候舒适期增长,促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晓磊 许景伟 李传荣 胡丁猛 赵振磊
以济南南部山区4种典型游憩林(侧柏纯林、侧柏黄栌混交林、刺槐纯林、经济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游憩林调节小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炎热的夏季,4种游憩林均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及降低风速的作用,能明显改善人体舒适度。不同游憩林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侧柏纯林、侧柏黄栌混交林、刺槐纯林、经济林分别日均降温2.10、2.75、2.15、0.67℃;增湿5.35%、8.0%、6.04%、2.92%;降低风速51.0%、66.4%、67.4%、37.0%。从人体舒适度来看,游憩林林内很舒适的时间延长了1 6 h;8:00-10:00和17:00-18:00达很舒适标准,最适合...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商玉萍 潘洲 孟美侠
在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微观空间结构优化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本文采用LandScan数据与工业企业创新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多中心空间战略的创新绩效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已经出现了多中心发展趋势,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通过强化集聚经济效应和改善城市舒适度促进企业创新,而且完善的交通、不均等的多中心分布、次中心与主中心的邻近以及城市规模的提升均有利于强化多中心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多中心空间战略 创新绩效 集聚经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胜 田红 谢五三 唐为安 丁霞
利用安徽省70个台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根据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插值对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特征,季节上每年4-10月气候总体舒适,而11月-次年3月气候相对不舒适;空间上南部地区气候较为舒适,而北部气候相对不舒适。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年气候舒适天数逐年增多,且在1986年左右存在一次显著性增多的突变;年不舒适日数明显减少,并且在1997年左右也发生一次显著性减少的突变。综合区划显示,全省气候最舒适区主要位于沿江地区和江南南部,而气候最不舒适区位于淮北东北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
关键词:
舒适度指数 时空分布 综合区划 安徽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近60a北方沿海城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
典型河谷型城市冬季热场分布和热岛效应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典型全域旅游城市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与承载评价——以延庆县为例
典型石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大庆市为例
城市中心区人群空间利用的时空特征及动因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为例
基于复杂网络城镇建设用地空间结构连通特征分析——以重庆黔江区为例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与优化——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为例
典型重工业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以唐山市为例
城市景观格局时空特征的热环境效应研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林地景观点格局的样带梯度分布与空间聚集特征——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