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45)
- 2023(4737)
- 2022(4204)
- 2021(3914)
- 2020(3325)
- 2019(7145)
- 2018(7249)
- 2017(13242)
- 2016(7349)
- 2015(8002)
- 2014(7525)
- 2013(7197)
- 2012(6219)
- 2011(5717)
- 2010(5679)
- 2009(5629)
- 2008(4997)
- 2007(4276)
- 2006(3562)
- 2005(2989)
- 学科
- 济(25019)
- 经济(24994)
- 管理(19261)
- 业(17785)
- 企(15269)
- 企业(15269)
- 方法(11726)
- 数学(10049)
- 数学方法(9937)
- 农(7273)
- 学(6778)
- 中国(6446)
- 财(6430)
- 贸(5580)
- 贸易(5578)
- 业经(5540)
- 易(5381)
- 农业(4651)
- 理论(4555)
- 地方(4484)
- 制(4339)
- 务(4175)
- 财务(4164)
- 财务管理(4158)
- 环境(4127)
- 和(3913)
- 企业财务(3898)
- 银(3644)
- 银行(3608)
- 划(3573)
- 机构
- 学院(98083)
- 大学(95232)
- 研究(34663)
- 济(33834)
- 管理(33296)
- 经济(33079)
- 理学(29380)
- 理学院(28951)
- 管理学(28150)
- 管理学院(28002)
- 科学(25073)
- 中国(24691)
- 农(22683)
- 京(19841)
- 所(19506)
- 农业(18681)
- 业大(18540)
- 研究所(18140)
- 财(15283)
- 中心(14996)
- 江(14673)
- 范(12807)
- 师范(12624)
- 技术(12519)
- 财经(12438)
- 农业大学(12330)
- 院(12265)
- 省(11870)
- 州(11847)
- 科学院(11717)
- 基金
- 项目(70258)
- 科学(54182)
- 基金(50132)
- 研究(46732)
- 家(46103)
- 国家(45748)
- 科学基金(37966)
- 省(29003)
- 社会(28149)
- 自然(26925)
- 社会科(26541)
- 社会科学(26538)
- 基金项目(26450)
- 自然科(26342)
- 自然科学(26334)
- 自然科学基金(25851)
- 划(24639)
- 教育(22095)
- 资助(20490)
- 编号(19237)
- 重点(16687)
- 发(15142)
- 计划(15073)
- 创(14872)
- 成果(14550)
- 部(14324)
- 科研(13943)
- 创新(13882)
- 课题(13592)
- 科技(13273)
共检索到137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金科 谢琴 魏曼琳 彭仟 苏益 萧浪涛 蔺万煌
为探究高温条件下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高垩白性状湘早籼24号(X24)及其来源亲本湘早籼11号(X11,高垩白性状)和湘早籼7号(X7,低垩白性状)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抽穗后第6天移入温室,进行为期15 d的高温处理(27~42℃),以常温处理(23~37℃)作为对照,研究灌浆期高温条件下剑叶净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X7、X11和X24的稻米垩白度比常温对照处理的分别增加了2.53、4.82、6.66个百分点;高温造成X11和X24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抽穗后第8、12、16天显著低于常温对照的,而X7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抽穗后第16天反而高于常温对照的;高温条件下水稻在抽穗后第8天灌浆速率加快,并在抽穗后第12天达到最大值,较常温处理的提前了4~8 d;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表明,X11和X24籽粒淀粉合成相关基因Os SSIIIa、Os AGPSL2和GBSSI在抽穗后第12、16天的表达显著下调,导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及垩白度增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金科 谢琴 魏曼琳 彭仟 苏益 萧浪涛 蔺万煌
为探究高温条件下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高垩白性状湘早籼24号(X24)及其来源亲本湘早籼11号(X11,高垩白性状)和湘早籼7号(X7,低垩白性状)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抽穗后第6天移入温室,进行为期15 d的高温处理(27~42℃),以常温处理(23~37℃)作为对照,研究灌浆期高温条件下剑叶净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X7、X11和X24的稻米垩白度比常温对照处理的分别增加了2.53、4.82、6.66个百分点;高温造成X11和X24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抽穗后第8、12、16天显著低于常温对照的,而X7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抽穗后第16天反而高于常温对照的;高温条件下水稻在抽穗后第8天灌浆速率加快,并在抽穗后第12天达到最大值,较常温处理的提前了4~8 d;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表明,X11和X24籽粒淀粉合成相关基因Os SSIIIa、Os AGPSL2和GBSSI在抽穗后第12、16天的表达显著下调,导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及垩白度增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亚洁 许德美 孙斌 刁广华 林强森 杨建昌
【目的】揭示种植方式对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方法】连续2年以中旱3号(陆稻)和武香粳99-8(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2种旱种方式,以水层湿润灌溉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与水种(对照)相比,陆稻覆膜旱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而水稻覆膜旱种的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裸地旱种的产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陆稻旱种(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后强、弱势粒的相对起始灌浆势(R0/W)、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均大于对照,活跃灌浆时间(D)小于对照,粒重均高于对照,垩白粒率显著低于对照。水稻旱种后强、弱势粒的R0/W、Tmax和粒重与陆稻旱种的结果相反。水稻覆膜旱种的垩白粒率与...
关键词:
陆稻 水稻 旱种 籽粒灌浆 垩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熊洁 耿春苗 丁艳锋 王绍华
【目的】揭示不同库容量类型早籼稻品种齐穗期源库结构对稻米垩白的影响。【方法】以18个杂交早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研究不同类型品种源库结构、灌浆特性和垩白的差异,分析源库结构对籽粒灌浆和垩白的影响。【结果】齐穗期LAI、灌浆期净同化率等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而单位库容的叶面积、茎鞘重和净同化率等则相反;籽粒灌浆速率大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小库容类型>中库容类型。【结论】大、中库容类型品种,灌浆物质不足,灌浆速率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宜采取扩源措施降低稻米的垩白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步洪 张文杰 常二华 王志琴 杨建昌
以10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灌浆期籽粒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ase)、淀粉合成酶(SSase)和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变化及其与灌浆速率、胶稠度(GC)、碱化值(ASV)和直链淀粉含量(AC)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中ADPGPase、SSase和Q-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前两个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在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之前,Q-酶活性峰值的时间与Tmax趋于同步。上述各酶在灌浆前期的活性、灌浆期的最大活性和平均活性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籽粒中淀粉的含量(mg·粒-1)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灌浆各期籽粒中ADPGPase活性以及灌浆前、中期的Q-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国伟 王贺正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以及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材料,通过稻草覆盖旱种、地膜覆盖旱种、裸地旱种和常规水种(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旱种对水稻灌浆期间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种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剑叶光合速率以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低于水种水稻,后期尤为明显;旱种稻丙二醛(MDA)含量高于水种水稻,灌浆中后期旱种稻根系活力下降较快;上述生理指标(MDA除外)水种>覆草旱种>覆膜旱种>裸地旱种。表明与其他旱种方式相比,覆草旱种水稻的群体质量相对较好,后期生理活性较高。对覆草旱种与覆膜旱种及水种在生理活性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覆草旱种 覆膜旱种 生理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飞 臧秀旺 黄保荣 何钟佩
研究了灌浆期高温胁迫条件对冬小麦叶源、库器官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导致冬小麦叶源、库活性显著降低。高温胁迫能显著降低冬小麦子粒蔗糖酶的活性 ,降低子粒可溶性糖含量 ,胁迫发生初期子粒ATP酶的活性迅速降低 ;高温胁迫导致冬小麦的旗叶MDA含量、脯氨酸含量上升。适当的调节剂处理能显著改变高温胁迫条件下上述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 ,显著抑制高温胁迫条件下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的下降 ,延缓叶片衰老的进程 ,对保持叶源、库器官的生理活性有显著的作用 ,协调源库关系 ,降低高温胁迫对植株的伤害程度
关键词:
高温胁迫 叶源器官 库器官 调节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晓龙 叶世河 廖俊婕 骆依菲 龙莎 廖婧芃 钟歆 谢菲 谢子怡 曾鹏 胡永轩 徐晨
【目的】研究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对水稻籽粒活性氧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和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推广种植的8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灌浆初期进行高温胁迫(38℃/32℃,昼/夜),研究各水稻品种在灌浆初期高温胁迫下的ROS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以及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籽粒O_2~(-·)和H_2O_2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对灌浆初期高温胁迫的响应具有差异性。高温胁迫下,产量损失较大水稻品种的O_2~(-·)和H_2O_2含量增幅较大,淀粉合成酶活性受高温胁迫影响也较大。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结实率、千粒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显著下降,其中黄华占和湘两优900的产量损失较小,在灌浆初期的耐热性较强;粤王丝苗、泰优390和湘两优2号的产量损失较大,在灌浆初期的耐热性弱。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导致糙米率、精米率和淀粉含量显著下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高温胁迫下,产量损失较大水稻品种的淀粉含量下降幅度较大,稻米品质受高温胁迫影响也较大。在高温胁迫下,水稻产量与ROS含量显著负相关,而与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产量、籽粒加工指标、淀粉含量和淀粉合成酶活性的抗逆系数与ROS含量的抗逆系数显著负相关,而与抗氧化酶活性的抗逆系数显著正相关。【结论】灌浆初期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籽粒ROS过量积累是降低淀粉合成酶活性和淀粉含量,进而导致产量和稻米外观加工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ROS的增加量可作为灌浆初期水稻耐热性评价的参考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一霞 李洋 朱海涛 蔡昆争 黄飞 王维
【目的】探明抗旱性不同的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L)水稻与其受体亲本在灌浆期亏缺灌溉条件下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降解、运转及籽粒充实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介入巴西陆稻IAPAR9抗性基因片段的单片段代换系W27-3-5-2-4-3-3-5-7和受体亲本华粳籼74为材料,利用水平分根系统在水稻花后7 d设置全根水层(两个分隔室内均保持浅水层,W/W)、半根水分亏缺(一个分隔室内保持浅水层,另一个分隔室内土壤水分控制在-30—-40 kPa,W/D)、全根水分亏缺(两个分隔室内土壤水分均控制在-30—-40 kPa,D/D...
关键词:
水稻 水分亏缺 产量 物质运转 籽粒充实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蔺万煌 萧浪涛 彭克勤 洪亚辉 邹冬生
就稻米垩白形成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细胞学特点、垩白形成与“源—库”关系以及影响垩白形成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目前相关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将现代试验设计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垩白形成机理的研究以全面定量地考察垩白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综合遗传和非遗传措施 ,改良稻米垩白性状的设想
关键词:
稻米垩白 形成机理 调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奕林 张亚丽 贺巍 沈其荣
通过淹水土培试验比较了常规籼稻(扬稻6号)和常规粳稻(农垦57)苗期生长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差异。结果表明,籼稻在苗期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粳稻,主要表现为根干重和鲜重的差异,而且籼稻根冠比显著大于粳稻的。2个品种水稻氮积累量均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而氮素利用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籼稻的氮积累量和氮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粳稻的。籼稻和粳稻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和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均显著高于根的GSA和NRA,籼稻叶片的GSA和NRA均显著高于粳稻的,而籼稻根的GSA和NRA与粳稻的无差异。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氮素同化 硝化 根际土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丽华 李爱华
对 3个早籼稻品种 (组合 )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群体叶面积指数、功能叶面积指数、上部 3片功能叶大小和干重及叶绿素含量等性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施氮量对倒 2叶、倒 3叶的影响大于剑叶 ;抽穗期至乳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与功能叶面积指数都以施氮量为 30 0 kg/ hm2 者最高 ,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与品种株叶形态有关 ;结实期间 ,上部 3片叶的干物质量及叶绿素含量由大至小依次为施氮量 30 0 ,2 2 5 ,1 5 0 kg/ hm2 .
关键词:
施肥 氮肥 叶面积指数 叶绿素 早籼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晨阳 朱云集 夏国军 王立臣 卫丽 时修礼
研究了高温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后高温处理(超过24 h)使后期旗叶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参数显著下降,胞间CO2浓度(Ci)明显增大(各参数F值均达到0.001显著水平)。高温持续时间与处理后天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互作效应,这表明高温所引起光合参数的变化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呈加剧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旗叶光合参数的变化与细胞膜脂过氧化代谢有密切关系,伴随着旗叶Pn,Tr,C,WUE的下降和Ci的增加,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增加,质膜相对透性明显增大;高温条件下旗叶Pn,Tr,C和WUE之间均存在极显...
关键词:
冬小麦 高温胁迫 光合参数 生育后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党程成 郝蓉蓉 周梦 胡玉婷 刘越 杨青青 田小海 周继永
水稻灌浆结实期气象条件同时影响优质稻产量与品质,因此在生产上调整合适的播种日期对优质稻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10个优质稻品种为材料,在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荆州通过分期播种(C1、C2、C3),使其在灌浆结实期经历不同的气象条件,并比较了不同播期下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期的前15d气象条件显著影响优质稻产量和品质。从总体上看,产量以第2播期-C2(8.3 t/hm~(2))最高,C2处理具有更高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和结实率;品质指标中,整精米率以播期C2和C3较优,分别为62.1%、和61.8%;垩白度在3个播期间差异不大;大多数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则随播期延迟而显著升高。籽粒产量和稻米品质与灌浆期关键气象因子关系密切,产量与灌浆期前15d日均温呈直线负相关;千粒重与灌浆期各气象因子均呈直线相关,其中与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灌浆期各气象因子之间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关系;因此,经过筛选得到灌浆期的前15d期间的日均温26℃左右、日较差9-10℃、相对湿度80%-85%、日照时数7h左右是实现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双提升的最佳气象条件。可见,江汉平原地区优质稻的种植存在最佳栽培期(灌浆期),而合理安排播种日期应成为优质稻生产上的一项关键技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柳妍娣 赵宝平 张宇 米俊珍 武俊英 刘景辉
为探究内源激素含量对燕麦灌浆过程的影响,分别于2020和2021年,以9个不同基因型的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大田试验,测定灌浆粒重、灌浆期光合特性、旗叶碳代谢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酶SS)活性、生长素(IAA)、赤霉素(GA_3)、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含量及成熟期粒重,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究不同基因型燕麦灌浆期生理特性、内源激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内源激素含量及其他生理特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