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40)
- 2023(5932)
- 2022(5076)
- 2021(4566)
- 2020(3973)
- 2019(7872)
- 2018(7593)
- 2017(13729)
- 2016(7711)
- 2015(8090)
- 2014(7500)
- 2013(7262)
- 2012(6621)
- 2011(5849)
- 2010(5665)
- 2009(5187)
- 2008(5012)
- 2007(4169)
- 2006(3413)
- 2005(2839)
- 学科
- 济(25850)
- 经济(25817)
- 管理(22389)
- 业(21091)
- 企(16696)
- 企业(16696)
- 方法(12850)
- 数学(11644)
- 数学方法(11574)
- 学(9182)
- 农(7755)
- 财(7732)
- 贸(6700)
- 贸易(6699)
- 易(6558)
- 中国(6376)
- 环境(6119)
- 业经(6104)
- 农业(5461)
- 技术(5199)
- 划(5000)
- 务(4887)
- 财务(4885)
- 财务管理(4881)
- 企业财务(4676)
- 人事(4535)
- 人事管理(4535)
- 制(4394)
- 产业(4035)
- 技术管理(3822)
- 机构
- 大学(110801)
- 学院(109585)
- 济(41771)
- 经济(41118)
- 研究(40138)
- 管理(38828)
- 理学(35345)
- 理学院(34879)
- 管理学(34143)
- 农(34028)
- 管理学院(33986)
- 科学(30703)
- 农业(27865)
- 中国(27658)
- 业大(26173)
- 所(22591)
- 京(22155)
- 研究所(21548)
- 农业大学(18759)
- 中心(17501)
- 财(16877)
- 室(15884)
- 实验(15261)
- 江(15215)
- 业(14873)
- 实验室(14709)
- 财经(14470)
- 院(14400)
- 省(14223)
- 重点(13953)
- 基金
- 项目(86399)
- 科学(66621)
- 基金(64832)
- 家(61842)
- 国家(61365)
- 研究(50763)
- 科学基金(50635)
- 自然(36986)
- 自然科(36194)
- 自然科学(36177)
- 自然科学基金(35562)
- 基金项目(35044)
- 省(34486)
- 社会(33409)
- 社会科(31711)
- 社会科学(31702)
- 划(30058)
- 资助(25252)
- 教育(22366)
- 计划(20867)
- 重点(20048)
- 科技(19098)
- 创(18678)
- 科研(18147)
- 发(18088)
- 业(17971)
- 部(17881)
- 创新(17611)
- 编号(16681)
- 农(16266)
共检索到141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进 魏开金 卢建超
为探明高温应激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抗病力的影响,分别采用30℃和35℃水温进行高温应激试验,应激前和应激后3、6、12、24和48 h分别采集血淋巴样本,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多酚氧化酶(PPO)、溶菌酶(LYZ)、酸性磷酸酶(ACP)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免疫相关酶类指标。并在上述高温应激下开展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人工感染实验,同时设置25℃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于感染后3、6、12、24、48、72 h取鳃组织定量测定WSSV在组织中的载量,同时记录克氏原螯虾的发病和死亡情况,统计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血淋巴中的T-SOD与LYZ含量在高温应激后都出现了显著性降低,而PPO、ACP和ALP的变化差异不大。在35℃饲养条件下,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增殖受到抑制,实验虾发病慢,累积死亡率相对较低,但在30℃饲养条件下,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增殖较常温(25℃)下更活跃,发病和死亡更快。结果表明,高温应激能导致克氏原螯虾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30℃时能加快克氏原螯虾感染WSSV的发病进程,而35℃时因病毒复制被抑制而导致疾病的发展受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冯具攀 魏开金 徐进 于瑶瑶 徐滨 马宝珊 朱祥云
为探明谷胱甘肽(GSH)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和抗高温应激能力的影响,将实验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虾,空白对照组投喂市售商品饲料,另外5组分别投喂谷胱甘肽添加量为0.06、0.12、0.18、0.24、0.3 g/kg的饲料。饲养6周后,测定各实验组的增重率,并在35℃水温进行持续48 h高温应激实验,分别于0、6、12、24、48 h采集血淋巴,测定血淋巴中谷胱甘肽转移酶(GSH-T)、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显示:高温应激下,与对照组相比,0.24 g/kg和0.30 g/kg浓度组克氏原螯虾血淋巴中T-SOD、T-AOC、CAT、GSH-T的水平显著增高,MDA水平显著降低,表明添加量为0.24 g/kg、0.30 g/kg的谷胱甘肽能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抗高温应激能力。生长方面,除了0.06 g/kg添加组外,所有添加组的增重率比空白组显著提高,其中0.30 g/kg添加组增重率最高。结果表明,添加量为0.24 g/kg、0.30 g/kg的谷胱甘肽不仅能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机体的抗应激能力,还对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海兵 宋晓玲 韦嵩 刘君 李赟
分析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后,其血细胞吞噬(Phagocytosis)活性,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规律,其目的是为WSSV感染与螯虾的免疫防御反应等研究提供依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时间的延长,血细胞吞噬活性、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也随之改变,其中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变化规律性比较明显,可作为WSSV感染的敏感指标,也可以用作间接指示克氏原螯虾健康状况的指标。而在不同的感染时间,克氏原螯虾肝胰腺AC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振兴 陈昌福 高宇 王美珍 谭晶晶 李革雷
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用灭菌生理盐水调节至1.5×104cfu/mL(Ⅰ组)和1.5×106cfu/mL(Ⅱ组)的浓度后,注射法接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人工感染),定时检测供试克氏原螯虾的总血细胞数量(THCs)、淋巴液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活性和抗菌活力等免疫相关因子活性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注射不同浓度的A.hydrophila后的8~48 h之间,供试克氏原螯虾的免疫相关因子的活性发生了显著变化。2个试验组的克氏原螯虾在注射A.hydrophila后8~48 h内,THCs和SOD活性显著...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进 魏开金 徐滨 马宝珊 朱祥云
本实验旨在研究高温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以及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分别采用30℃和35℃水温进行高温应激试验,应激前(0 h)和在应激后3、6、12、24和48 h分别采集样本,测定血淋巴液中LDH、GLU、TCHO、TP和TG含量,测定肝胰腺T-AOC、CAT、MDA以及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高温应激的初级阶段(6 h),克氏原螯虾血淋巴中的TCHO和LD含量急剧上升,而GLU含量持续上升到24 h;TG含量在应激的初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天神 周鑫 赵朝阳
研究了相同的生长环境条件下,用3种不同的饲料喂养克氏原螯虾两个月后虾体内免疫指标、消化酶、氨基酸和虾体生长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物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血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3种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肌肉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影响不大,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含量及与总氨基酸的比值也不因投喂了不同的饲料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投喂生物饲料后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效果与品牌饲料无明显差异,同时其体内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投喂普通饲料,且胰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因此投喂生物饲料有增强克氏原螯虾的免疫力、提高其...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洪徐鹏 陆宏达 张庆华 夏思瑶 唐嘉荩 丁正峰 薛晖 唐建清
研究了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效果。用添加0%、0.2%、0.4%、0.8%黄芪多糖的基础饲料作为药饵,投喂20 d后,对各组经PCR检测WSSV呈阴性的健康克氏原螯虾进行WSSV病毒悬液腹节背部注射攻毒试验,当添加0%黄芪多糖的阳性对照组中死亡率达到100%时,添加0.2%、0.4%、0.8%黄芪多糖实验组的死亡率分别为(86.67±13.33)%、(91.11±7.70)%、(73.3...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闫戈 顾晨 王承鑫 李世平 魏万红
为探究芡实(Euryale ferox)提取物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免疫的影响,本实验按照饲喂饲料芡实提取物的添加浓度分为对照组(0 g/kg)、0.5%芡实组(5 g/kg)、1%芡实组(10 g/kg)和2%芡实组(20 g/kg),连续投喂克氏原螯虾28 d,实验结束后测定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参数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存活率,并分析了抗氧化酶活、免疫相关酶活和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芡实提取物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存活率没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0.5%芡实饲喂显著增加了克氏原螯虾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而1%和2%芡实血清中的ACP活性显著降低,2%芡实组克氏原螯虾血清中的SOD活性显著增加。在肝胰腺中,0.5%芡实组克氏原螯虾的ACP活性也显著增加,但其它酶活没有显著变化。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2%芡实显著增加了克氏原螯虾CypA和GPxs mRNA的表达,而Astacidin mRNA的表达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上结果表明,芡实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而不影响其生长。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于宁 华雪铭 赵朝阳 冯文和 周鑫 王军 朱站英 周洪琪
实验测定了两种规格(27.0±2.0、12.0±2.0 g)野生克氏原螯虾的肌肉生化成分、组织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大规格虾的肌肉能量以及整虾除肌肉外其它部分的能量均高于小规格虾,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也均高于小规格虾;肝胰脏和肠道内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随pH值的增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两种规格虾肠道中蛋白酶和淀粉酶以及小规格虾肝胰脏中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7.2,而小规格虾肝胰脏中蛋白酶最适pH值则为7.6;大规格虾血清中血蓝蛋白的含量高于小规格虾,而血清和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的活性则都低于小规格虾。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许第新 姚娟 陈昌福
将湖北安琪酵母有限公司制备的免疫多糖 (酵母细胞壁 )作为免疫刺激剂注射到克氏原螯虾 (Pro camgbarusclarkii)体内后 ,通过定时测定供试虾血清、肌肉和肝胰腺提取液中的酸性磷酸酶 (ACP)、碱性磷酸酶(ALP)和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 ,探讨了免疫多糖 (酵母细胞壁 )对克氏原螯虾的 3种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经注射免疫多糖 (酵母细胞壁 )刺激后 ,肝胰腺中的ACP和ALP活性明显增加 ,在注射后 72h ,ACP活性由对照组的 2 79U/ 1 0 0mL提高到 9 1 2U/ 1 0 0mL ,ALP活性由 3 42U/ 1 0 0mL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露 李京昊 成永旭 涂纹 吴乐 奚业文 朱传忠 李嘉尧
采用生物絮团、饲料和冰冻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calyciflorus)3种饵料,对由同一亲本孵化的(0.0179±0.0005) g克氏原螯虾仔虾进行42 d的养殖实验。比较各实验组的水体指标,以及实验结束后各组仔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在整个养殖期间,絮团组的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最低,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 0.05),絮团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饲料组(P < 0.05),与轮虫组差异不显著(P> 0.05)。(3)饲料组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絮团组最低。絮团组的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都显著高于饲料组(P < 0.05)。轮虫组的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P> 0.05)。(4)絮团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少,与饲料组和轮虫组有显著差异(P < 0.05)。综上,这3种饵料中生物絮团的养殖效果最好,对仔虾的存活、生长、消化酶和免疫抗氧化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晨露 李京昊 成永旭 涂纹 吴乐 奚业文 朱传忠 李嘉尧
采用生物絮团、饲料和冰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3种饵料,对由同一亲本孵化的(0.017 9±0.000 5) 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仔虾进行42 d的养殖实验。比较各实验组的水体指标以及实验结束后各组仔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在整个养殖期间,絮团组的总磷、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最低,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3个实验组仔虾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无显著差异,絮团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饲料组,与轮虫组差异不显著;饲料组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絮团组最低,絮团组的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都显著高于饲料组,轮虫组的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絮团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少,与饲料组和轮虫组有显著差异。这3种饵料中生物絮团的养殖效果最好,对仔虾的存活、生长、消化酶和免疫抗氧化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公洁 祝孟茹 占铭 席昌俊 神国卿 水燕 徐增洪 沈怀舜
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相关基因严格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抵御病原入侵、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其中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是凋亡开始的关键一步。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细胞色素c基因(PcCytc),全长897 bp,包括163 bp的5′-UTR、419 bp的3′-UTR和31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4个氨基酸。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cCytc基因在克氏原螯虾的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在鳃、肠道和肌肉中表达高,在胃中表达最低。WSSV感染实验显示,检测的肝胰腺、肠道和肌肉组织中PcCytc在病毒感染后,表达水平均出现上调,并在24 h达最高值,约是此时PBS组表达量的2.65、2.07和2.20倍,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PcCytc基因干扰后,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病毒拷贝数明显增加(P<0.05),表明PcCytc能够抑制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复制,延迟感染;同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均发生显著上调或下调(P<0.05)。本研究表明,PcCytc可通过调节凋亡途径抑制WSSV感染,论文结果为克氏原螯虾对WSSV感染的免疫反应提供了新的见解。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志刚 王笑 任胜杰 刘永健 顾晓龙 王爱民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植物甾醇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生长、消化、抗氧化、免疫及肠肝形态的影响。制备5组等氮等脂饲料,分别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CON)、0.10%(P1)、0.19%(P2)、0.38%(P3)和0.76%(P4)的植物甾醇,对体均重为(9.37±0.02)g的克氏原螯虾进行6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P1和P2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P2组实验虾的生长性能最佳。P3组实验虾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CON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CON组(P0.05)。随着植物甾醇添加水平提高,肝胰腺和血淋巴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丙二醛含量呈下降趋势。相较CON组, P1组肠道结构更加健康完整,植物甾醇水平达到0.19%及以上时,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与肠道组织形态出现受损状态。随着植物甾醇水平提高,肝胰腺的NF-κB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1组Hsp70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添加0.10%~0.19%植物甾醇可以促进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消化,改善肠肝组织形态,提高克氏原螯虾抗氧化和免疫能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静 陆承平 杨丛海
用从对虾病料提取的无包埋体对虾病毒(NOSV)人工接种淡水的克氏原螯虾,螯虾发病死亡。再用死亡螯虾组织接种健康螯虾传代,传至第9代,接种的螯虾每代都发病死亡。用显微镜观察发病螯虾的组织切片,发现其胃、前肠上皮、鳃、结缔组织等的细胞核明显肿大和嗜伊红着染。经超薄切片观察,在发病螯虾的胃肠部、鳃组织的细胞核内有大量的杆状样病毒粒子,病毒大小为110~140nm×340~430nm,有囊膜,在细胞核内不形成包埋体。将人工感染致死的螯虾组织悬液上清回归健康对虾,对虾于1~5d内死亡。显示对虾的NOSV人工感染螯虾已获成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黄茂多糖对克氏原鳌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的效果研究
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IHHNV-WSSV共感染率调查分析及其对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黄芪多糖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枯草芽孢杆菌对克氏原螯虾免疫机能的影响
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体组成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克氏原螯虾血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饲料中茶树油与虾青素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在克氏原螯虾血细胞的分类、活性和免疫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因子活性及抗WSSV的影响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灭活制剂对克氏原螯虾抗WSSV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