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46)
- 2023(6667)
- 2022(5424)
- 2021(4701)
- 2020(3810)
- 2019(8342)
- 2018(7808)
- 2017(14770)
- 2016(8129)
- 2015(8490)
- 2014(7920)
- 2013(7779)
- 2012(6975)
- 2011(6232)
- 2010(5800)
- 2009(5164)
- 2008(5002)
- 2007(4151)
- 2006(3491)
- 2005(2873)
- 学科
- 济(29970)
- 经济(29924)
- 业(23230)
- 管理(23183)
- 企(17659)
- 企业(17659)
- 方法(15448)
- 数学(14287)
- 数学方法(14178)
- 农(9915)
- 财(8808)
- 学(7901)
- 贸(7272)
- 贸易(7272)
- 中国(7218)
- 易(7116)
- 业经(7074)
- 农业(6874)
- 务(5629)
- 财务(5626)
- 财务管理(5620)
- 技术(5457)
- 企业财务(5404)
- 环境(5206)
- 制(4829)
- 地方(4450)
- 产业(4382)
- 划(4377)
- 银(4203)
- 人事(4162)
- 机构
- 大学(114393)
- 学院(114164)
- 济(46918)
- 经济(46290)
- 管理(42948)
- 研究(42127)
- 理学(38860)
- 理学院(38432)
- 管理学(37696)
- 管理学院(37524)
- 农(33674)
- 科学(30106)
- 中国(30035)
- 农业(27464)
- 业大(26088)
- 京(23014)
- 所(23003)
- 研究所(21841)
- 财(18813)
- 中心(18533)
- 农业大学(18236)
- 财经(16157)
- 江(15692)
- 院(15467)
- 经(15072)
- 经济学(14729)
- 业(14474)
- 省(14139)
- 室(14114)
- 科学院(13919)
- 基金
- 项目(89924)
- 科学(69956)
- 基金(67424)
- 家(64238)
- 国家(63730)
- 研究(55048)
- 科学基金(52693)
- 自然(37532)
- 社会(37061)
- 自然科(36717)
- 自然科学(36702)
- 基金项目(36411)
- 自然科学基金(36103)
- 社会科(35277)
- 社会科学(35267)
- 省(35105)
- 划(30656)
- 资助(26482)
- 教育(23983)
- 重点(20946)
- 计划(20568)
- 创(19257)
- 部(19239)
- 发(18985)
- 科研(18718)
- 编号(18704)
- 业(18628)
- 科技(18611)
- 创新(18139)
- 农(16569)
共检索到148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郭忠宝 郭恩彦 尤宏争 李德鹏 肖俊 严欣 罗永巨
实验在高水温(33±0.1)℃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设置4个投饲率水平,分别为鱼体重的1%、1.5%、2%、2.5%,采用同一种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0%)投喂,实验周期45 d。研究不同投饲率对初始体重为(79.35±0.50)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摄食、生长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饲率对摄食率、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重率、饲料效率影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重率和摄食率随着投饲率的增加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饲料效率随着投饲率的升高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根据最大相对增重率和最大饲料效率,确定吉富罗非鱼在水温33℃时适宜投饲率为2.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凯军 王静安 倪康达 陈海红 陈晓雯 王军 王成辉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杜海明 刘文奎 张磊 董俊峰 樊启学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鳡的规格趋于整齐,组间每日摄食表现也各不相同。试验表明:鳡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伟 文华 蒋明 吴凡 田娟 杨长庚 黄凤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投喂频率对罗非鱼生长及生理健康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实验,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36.27%和26.02%)与投喂频率(1、2和3次/d)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体成分、血清指标和肝胰脏结构的影响。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实验鱼的末体质量(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肥满度(CF)、去内脏全鱼灰分(EWA)、内脏水分(VM)、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摄食率(FI)、脏体比(VSI)、饲料成本(FC)、去内脏全鱼粗脂肪(EWF)、内脏粗脂肪(VF)、肝胰脏粗脂肪(HF)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迟淑艳 谭北平 杨奇慧 董晓慧 刘泓宇
为研究改变投饲频率后晶体蛋氨酸吸收利用的效率,实验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以高鱼粉组为正对照组,以低鱼粉且不添加蛋氨酸组为负对照组,添加晶体蛋氨酸(MET)组为实验组,配制3种等氮等脂的饲料。MET组日投饲频率分别为2(7:00和21:00)、4(7:00,12:00,18:00和21:00)和6次(7:00,9:30,12:00,15:00,18:00和21:00),正对照组和负对照组日投喂4次。将初重为(1.27±0.01)g的对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虾,养殖5周,水温29~30℃。结果显示,日投喂6次的MET组增重率和正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全虾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日投...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帆 张世萍 韩凯佳 李贤 王春芳 谭肖英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曾本和 周建设 王万良 张忭忭 刘海平 旺久 牟振波
为了探索水温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存活、摄食和生长的影响,以同一批繁殖体长(48. 37±0. 58) mm,体质量(1. 13±0. 05) g的5月龄异齿裂腹鱼幼鱼为研究对象,设6个温度处理组(7、12、17、22、27和32℃),养殖36 d。结果显示:水温为7~22℃,各实验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水温高于22℃后,实验鱼存活率显著降低。水温为22℃,实验鱼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余实验组。水温为17℃时,实验鱼体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余实验组。水温与饲料系数、体质量增长率、体长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为抛物线关系。结果表明:异齿裂腹鱼幼鱼在12~22℃水温范围内均可存活、摄食及生长,最适温度为15. 15~17. 2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孝煊 吴志新 胡立才
本文研究了水温对澳大利亚红螯螯虾摄食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30℃之间,红螯螯虾的摄食率和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并且在25~30℃之间增加最快;在34℃时呈下降趋势;低于10℃:就停止摄食。因此,红螯螯虾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5~30℃:。并初步证实红螯螯虾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适温范围有所差异。
关键词:
红螯螯虾 水温 摄食 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文良印 谭玉钧 王武
水温是影响鱼类摄食、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关于水温对草鱼(Ctenopharyngodenidela)摄食、生长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刘文郁等1963;汪锡钧和吴定安1994;陈少莲等1993;Cole等1978;Kilambi和Robison19...
关键词:
水温,草鱼鱼种,摄食,生长,死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强俊 杨弘 王辉 徐跑 何杰
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分析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温度(20~34℃)、饲料蛋白水平(25%~50%)及其互作效应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饲料效率与血清能源物质(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的影响。整个实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温度与饲料蛋白水平的一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高温与饲料高蛋白水平会降低生长与饲料效率。温度的一次效应对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水平为37.5%时,随温度的升高,血清葡萄糖水平逐渐增加;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饲料蛋白水平对血...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进 刘恒见 黄峰 韩金林
为观察不同铁源对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以初重6.79 g左右的吉富罗非鱼为饲养对象,采用酪蛋白、糊精为主要原料制成半精制日粮,分别添加铁含量相等(100 mg/kg饲料)的硫酸亚铁、氯化铁、氯化亚铁、柠檬酸亚铁、卟啉铁,饲喂吉富罗非鱼70 d。结果显示,在铁含量相等(100 mg/kg饲料)的半精制日粮中添加氯化亚铁,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显著(P<0.05)高于其它四种铁源。以增重率为指标,吉富罗非鱼日粮中适宜以氯化亚铁作为添加铁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发群 周秋白 张燕萍 许丽娟
本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对黄颡鱼的摄食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黄颡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水温对其摄食具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 11℃ ;较低温度下 ,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当温度上升达到 2 9℃时 ,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率温度为 2 5~ 2 8℃ ,摄食率为 4 0 6~ 4 36 %。试验温度2 6℃时 ,获得最大摄食率 4 36 %。
关键词:
黄颡鱼 水温 摄食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伟 文华 蒋明 吴建军 吴凡 田娟 陆星 喻丽娟
为探讨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吉富罗非鱼(Oreachromis niloticus)幼鱼(3.78 g±0.01 g)为研究对象,采用4×2双因子实验设计,设置了4个投喂率(8%、10%、12%和表观饱食投喂)和2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共8个处理,在24个循环水养殖桶(有效容积100 L)中养殖30 d。结果显示:在8%~12%的投喂率下,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影响,但发现表观饱食投喂3次/d的实验鱼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佳,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投喂率10%和12%实验组,而饲料成本则显著低于投喂率12%实验组。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的肥满度、脏体比以及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随投喂率的增加,实验鱼的成活率提高,其肝脏和去内脏全鱼的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加,但肌肉和内脏的粗脂肪无显著变化。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实验鱼血清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投喂率为10%的实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率8%实验组的血糖水平随投喂率的增加而升高。实验鱼肝细胞的核面积比例不受投喂率和投喂频率的影响,而空泡面积比例以表观饱食投喂的最大。依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吉富罗非鱼幼鱼选择表观饱食投喂3次/d效果较好,但会产生体脂肪积累过多,肝细胞空泡增大等影响;若综合考虑生长和养殖成本,以10%的投喂率,投喂2次/d为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梓晔 姚春凤 车明晓 迟淑艳 谭北平
本试验旨在探究高脂饲料中添加α-硫辛酸(α-L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配制3组等氮实验饲料,分别为粗脂肪14%的基础饲料组(D1),粗脂肪14%添加α-LA组(D2),粗脂肪16%添加α-LA组(D3),投喂大口黑鲈幼鱼[初体质量(5.01±0.02)g],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显示,D3组与D1组之间的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D2组;D3组的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D1和D2组;D2和D3组血清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比D1组显著降低,各组间总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D2和D3的肝脏空泡化面积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组;D2和D3组肝脏的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活性显著提高,脂肪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肝脏代谢组学结果显示,D3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相比D1组显著上调。D3组肌肉十五烷酸、十七烷酸和二十一碳酸含量显著升高,D2和D3组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显著升高。研究表明,高脂饲料中添加α-LA,通过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增强脂质分解并抑制脂质合成,减少肝脂积累,促进肝脏健康,增加肌肉ARA、DHA和EPA的沉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瑞斌 谢从新 魏开建 郑维友 雷传松 冯柯
对黄颡鱼幼鱼在日过量投喂8次和投喂1次条件下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日过量投喂8次时黄颡鱼幼鱼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0: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8:00。夜间时段摄食率显著高于白天时段摄食率,不同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日不同时间段过量投喂1次时,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3: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但8个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不显著。投喂8次组的日摄食率远高于1次组。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为夜行性摄食,但投喂频率、投喂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摄食节律。
关键词:
摄食节律 投喂频率 黄颡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