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84)
2023(8999)
2022(7297)
2021(6658)
2020(5403)
2019(12189)
2018(12079)
2017(20873)
2016(11559)
2015(12984)
2014(12967)
2013(12212)
2012(11303)
2011(10102)
2010(10352)
2009(9148)
2008(9049)
2007(8548)
2006(7470)
2005(6224)
作者
(33791)
(28496)
(28182)
(26614)
(17887)
(13503)
(12528)
(10919)
(10751)
(10256)
(9625)
(9610)
(9401)
(9008)
(8947)
(8639)
(8320)
(8289)
(8268)
(8103)
(7322)
(7143)
(6911)
(6570)
(6466)
(6387)
(6380)
(6146)
(5902)
(5829)
学科
管理(36203)
(34475)
经济(34427)
(32466)
(28149)
企业(28149)
技术(15854)
中国(14457)
(12208)
技术管理(11519)
理论(10715)
业经(10451)
(10377)
方法(10310)
(9907)
地方(9811)
教育(9669)
(9554)
教学(8346)
农业(7851)
(7759)
数学(7728)
数学方法(7592)
(7480)
银行(7451)
(7256)
(6982)
金融(6975)
(6630)
(6514)
机构
学院(154316)
大学(151482)
研究(56017)
管理(55269)
(52687)
经济(51121)
理学(46305)
理学院(45704)
管理学(44760)
管理学院(44454)
中国(40628)
科学(36132)
(33271)
(28688)
(28424)
(27244)
(26540)
研究所(25893)
中心(25852)
业大(24134)
(23365)
技术(23108)
师范(23060)
农业(22353)
(21655)
(21026)
北京(20909)
(20279)
财经(19681)
师范大学(17955)
基金
项目(106016)
科学(82802)
研究(81014)
基金(71263)
(63670)
国家(63046)
科学基金(53096)
社会(47779)
(46255)
社会科(44916)
社会科学(44908)
教育(39581)
(38345)
基金项目(37889)
编号(33973)
自然(33685)
自然科(32924)
自然科学(32912)
自然科学基金(32318)
成果(28530)
(28198)
课题(26786)
资助(26776)
创新(25266)
重点(25260)
(23752)
(21837)
(21762)
项目编号(20452)
规划(20163)
期刊
(64566)
经济(64566)
研究(47870)
中国(45876)
教育(34513)
学报(27152)
(26356)
科学(24004)
管理(23769)
(20464)
大学(20286)
学学(18484)
农业(17868)
技术(17823)
(12432)
金融(12432)
职业(11834)
业经(11573)
科技(11238)
(10353)
图书(9904)
经济研究(9603)
(9493)
论坛(9493)
财经(9269)
(8126)
(7839)
技术教育(7565)
职业技术(7565)
职业技术教育(7565)
共检索到249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虞宁宁   刘承波   李仲浩  
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源,坚定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具有自主性、系统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国际先进性,以及培养环境的包容性和异质性等基本特征。建设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应坚持目标引领,优势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强化研究型大学在体系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坚持系统内部、领域内外、国内国外的高效协同与和谐互动;坚持数智化体系建设,以数字智能教育赋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建平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新课题,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人才培养是核心,高水平大学要更好地承担起历史重任,关键是要着力培养一大批高素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潘际銮  
目前,我们一直在谈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但为什么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反而我们的顶尖科学家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高校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为什么如此稀缺?我一直也在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以上现状的?是不是我们长期以来固有的教育体系有了问题?或者说有哪些掣肘因素在影响我们高等教育人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钟秉林   陈枫   王新凤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是扎根中国本土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下,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实践经验。基于本土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需要厘清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在中高考制度基础上明确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工具与方法,完善包括专门的课程、教师、科研、组织与制度在内的培养体系和支持系统,构建涵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全过程的多阶段、动态性、长周期的评价机制,确保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效率和培养质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之红  
综观世界教育领域,有关精英人才教育的实验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息过,21世纪以来,更多国家普遍采取了支持精英人才教育的政策、计划、投资支持和立法保护。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源远流长,而当前,通过精英教育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选择。为此,在学校教育领域,要深入研究有关智能潜力的测试甄别、特别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切实提高有关试验探索的质量和水平。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武晓峰  林成涛  王悫  
认为研究生阶段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时期,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对培养和确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至关重要,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介绍了近年来清华大学探索建立的基于研究生特点的体育工作体系,以及研究生体育工作的育人特色及初步成效。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新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形成了高校少年班、“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多项国家层面政策设计,高校层面形成了少年班的贯通培养、大师领衔的拔尖人才培养、强化通识教育的书院制、注重本科整体质量的“泛拔尖”培养等多种模式。但实践中也面临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选拔、早期选拔愿景与实际培养困难、国家政策目标与高校培养责任、资源投入需求和公众公平质疑等多方挑战和实施困难。在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合法性、自主性和协同性,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江峰  
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对教师教育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国优计划”以推动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科学教师来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基,体现出填补科学教师教育的政策缺位,优化教师教育政策的结构体系;突破传统师范类教育体系的路径依赖,推动高水平大学与中小学联动共建高质量科学教师队伍;直面基础教育科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发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工科人才培养优势等政策理性。浙江大学立足于“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办学传统优势,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发力打造一流的卓越科学教师培养基地,探索“理学/工学+教育学”的培养方案,实行“项目制组织、全方位训练、全链条协同”的卓越科学教师自主培养新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铁城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非科技强国;是教育大国,但非教育强国。问题就在传统高等教育难以培养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廷奇  
学科交叉已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不仅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传统管理体制及"单科制"组织体系的"惯性",使我国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不少困境和障碍。当务之急是树立大学科意识,积极推进学科交叉的制度创新,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实现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的互动和协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瞿振元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目标的总要求,切实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促进教育质量的大提升,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使我国高等教育大国稳步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更加稳固的教育基石。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曾庆玉  姚梅林  
适应性专长兼具知识和创新的双重成分,与常规专长存在质的不同,突出表现在生成性重构、理论驱动和灵活调控等方面。它是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的核心特征。当前应树立培养适应性专长的教育目标观,知识和创新并重;加强多学科交融,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奠定深厚根基;改革评价方式,构建"为未来做准备"的评价体系,为适应性专长的形成提供正确导航。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彭芝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发现的眼光、全面的眼光,需要处理好办学思想和体制机制中无为和有为的关系、整体适应和局部突破的关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选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邱学青  李正  
本科生科研是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实施的对学科领域具有原创的或创新性贡献的探究与调查活动。实践证明,本科生科研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秉林  
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要求.首重德育是教育的基本准则,做好德育工作是大学承担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德育及其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作用。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