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4)
- 2023(12907)
- 2022(10599)
- 2021(9863)
- 2020(7759)
- 2019(18140)
- 2018(17911)
- 2017(33650)
- 2016(18643)
- 2015(20792)
- 2014(20741)
- 2013(20081)
- 2012(18677)
- 2011(16986)
- 2010(17432)
- 2009(15492)
- 2008(15239)
- 2007(13514)
- 2006(11896)
- 2005(10995)
- 学科
- 济(80660)
- 经济(80588)
- 管理(45443)
- 业(45215)
- 企(34671)
- 企业(34671)
- 方法(33149)
- 数学(29566)
- 数学方法(28960)
- 中国(24536)
- 农(22302)
- 地方(21800)
- 业经(18045)
- 学(15839)
- 农业(15269)
- 理论(14823)
- 财(14690)
- 制(13511)
- 银(13328)
- 银行(13296)
- 贸(13131)
- 融(13124)
- 金融(13123)
- 贸易(13115)
- 行(12920)
- 易(12628)
- 技术(12547)
- 发(12486)
- 地方经济(11690)
- 环境(11638)
- 机构
- 学院(259997)
- 大学(255368)
- 济(101873)
- 经济(99533)
- 管理(94685)
- 研究(91733)
- 理学(80979)
- 理学院(79938)
- 管理学(78059)
- 管理学院(77583)
- 中国(68694)
- 科学(57954)
- 京(55401)
- 农(48002)
- 所(47122)
- 财(45601)
- 研究所(42872)
- 中心(41705)
- 江(41108)
- 业大(40417)
- 农业(37527)
- 范(37165)
- 师范(36726)
- 财经(35617)
- 北京(35280)
- 州(33237)
- 院(33073)
- 技术(32287)
- 经(32287)
- 经济学(30486)
- 基金
- 项目(173483)
- 科学(135712)
- 研究(126462)
- 基金(122031)
- 家(107533)
- 国家(106583)
- 科学基金(90806)
- 社会(78100)
- 社会科(74128)
- 社会科学(74110)
- 省(71329)
- 基金项目(63485)
- 教育(61221)
- 划(59321)
- 自然(58592)
- 自然科(57293)
- 自然科学(57282)
- 自然科学基金(56247)
- 编号(51887)
- 资助(50876)
- 发(42161)
- 成果(41937)
- 重点(40130)
- 课题(38349)
- 部(37146)
- 创(36594)
- 创新(34170)
- 发展(33228)
- 科研(32833)
- 展(32687)
- 期刊
- 济(116172)
- 经济(116172)
- 研究(77575)
- 中国(60657)
- 农(44662)
- 学报(42512)
- 教育(40766)
- 科学(38866)
- 管理(36706)
- 财(33724)
- 大学(32343)
- 农业(30760)
- 学学(30249)
- 技术(27490)
- 融(25550)
- 金融(25550)
- 业经(20638)
- 经济研究(19214)
- 财经(17241)
- 业(16785)
- 经(14895)
- 问题(14766)
- 统计(14137)
- 职业(13272)
- 策(13107)
- 图书(13021)
- 技术经济(12801)
- 版(12691)
- 科技(12621)
- 商业(12161)
共检索到398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兰 王凯风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作为适应产业布局和技术变革的重要探索,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掣肘因素,包括较难实现区域共建和多方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相对固化等,因此需要从外部多方协同框架构建和内部弹性管理制度建设两大维度推动专业群的适应性发展。通过建立高水平专业群研究咨询机构,构建多方协同的高水平专业群生态系统,促进高水平专业群的柔性治理模式和灵活运作机制落地,不断适应产业布局和技术变革,适应岗位链的多重要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技能积累,进一步引导高水平专业群由适应经济需求向赋能与引领经济的高阶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兰 李玮炜 王志明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适应性背景下分析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内涵建设现状,存在较难适应区域产业的统筹布局、较难匹配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现有治理模式制约专业群的弹性发展、较难打破校级壁垒共建高水平专业群等困境。据此提出专业群内涵建设过程中应对接产业从"虚化"走向"实地"、治理模式从"管治"走向"共治"、制度规范从"刚性"走向"柔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边界从"校内"走向"区域"的对策建议,促进高水平专业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和技术积累。
关键词:
适应性 高水平专业群 内涵建设 行动方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欧阳丽
“课程美育”是广泛挖掘课程中的美育元素进行审美教学的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的“课程美育”,有着“以美育人”的工具性、“全面发展”的目的性和“显隐结合”的载体性。结合高职院校新时代“大国工匠”人才培养需求,依据美育规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实施高职院校“课程美育”,引导工匠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于技、持之于行。遵从课程作为教育性经验的规律,从“内生融入”的教学设计、“协同联动”的教学组织、“师生共鸣”的教学策略、“增值发展”的教学评价等实践路径,实施“课程美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高质量美育新格局,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课程美育 以美育人 工匠精神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宜江 朱家存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普及化、均衡化发展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不仅是价值引领式发展和学校优质特色化发展,也是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践价值:关注县域推进同时,更加突出省级统筹;在采取保护型、补偿型政策举措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发展型举措;兼顾义务教育发展外延式评价,更加注重内涵式评价;持续促进义务教育内部均衡,更加注重调适义务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教育质量 教育政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宗诚 吉国庆 李波
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合规性评价制度是伴随质量年报制度的实施而持续开展的,旨在保证质量年报自身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制度。通过梳理质量年报合规性评价的缘起和意义,以2022年《高职院校质量年报合规性评价标准》为例阐释评价指标和权值赋分过程;对省级层面高职和中职质量年报合规性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质量年度报告存在主体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报告基本要素不够规范、普遍缺少深入的量化分析、省域之间差别较大、企业年报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应从规范化落实、标准化建设、数字化支撑等方面创新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各地规范编制行为、健全内容要素、提升编写质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质量年度报告 合规性评价制度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安春生 韩平
互市贸易是固边、富边和兴民的重要政策举措,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边民生活水平,具有特殊意义。我国9个省区的140个陆地边境县大都批建了互市贸易区,成为边民交易的重要载体,东兴市、瑞丽市、绥芬河市、满洲里市等地在实践中积累了值得推广的经验。但当前还存在国家层面立法滞后、联检部门协同性弱、区域内多头对外和抬价争购、受益面窄等问题。制度设计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才能释放出最大效能。当前亟需国家、省市区、县(市)等不同层面,完善边民互市贸易,优化配套措施,让互市贸易政策红利留在边境,实现国家政策的设计初衷。
关键词:
互市贸易 政策红利 普惠边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小中
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是职教改革制度驱动的办学创新,也是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和产教融合的集成载体,更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之势迅猛,但也存在定位不清、地位模糊、治理不善、效能偏弱、持续性差等现实掣肘,对此,必须在现代产业学院发展中赋予法律层面独立运行能力,在顶层设计中科学谋划办学定位,在科学治理中完善组织架构、创新协同机制、健全评价机制、构建数据平台等,全面增强协同办学效能,以提升产业学院发展水平,助推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安培 李亚昕
基于“谁适应—适应什么—如何适应”分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素框架发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蕴含“适应主体”“适应客体”“适应原则与路径”三个基本要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适应主体是一体化的院校职业教育体系和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适应客体主要是“国家”和“人”的发展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遵循“调控适应”“协调适应”与“自主适应”相结合、“科学适应”“精准适应”与“高效适应”相统一、“物质适应”“思想适应”与“人的适应”相协调的原则。现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主要面临适应主体“共同体”意识不足、办学全过程适应性科学精准高效欠缺、办学全要素适应性滞后等掣肘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治理共同体”保障适应性、“产教融合”增进精准适应性、“智改数转”赋能适应性、“适应性思想”引领适应性、“教师适应性”激活整体适应性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适应性 产教关系 产教融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鄢彬 蒋芝英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担当。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和释放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构筑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提高办学开放水平为逻辑主线。同时,建议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办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路。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需要 姬祥飞 侯晓丽 樊振佳
[目的/意义]数据要素流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数据要素流通本源的考察和追溯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数据要素流通的规律,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分工理论探讨数据要素流通的生发逻辑,归纳总结了数据要素主要通过数据供给、数据交换和数据交易三个环节实现流通,并逐渐演化形成数据要素市场,市场按照“数据供给—数据场景应用—数据再供给”的路径循环往复动态发展。[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受分工演化而来的异化影响,数据要素流通在未来面临数据权属矛盾激增、数据流通相关组织发展受制、数据垄断行为滋生以及消磨组织创新精神等现实困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哲
"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新动向,是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发展的契合,是把老年群体日常照料和医疗关怀相融合的新型"养老—护理"服务模式,其理论核心是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内涵由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层次体系及服务体系构成。而管理结构分离、功能定位迷茫、主体参与动力不足及专业基础缺乏是制约"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因素。因此,要理顺"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关系,理性开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方式,逐步建立"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改善"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专业环境。
关键词:
“医养融合” 养老服务 福利多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万卫 段巧灵
高水平专业群不仅是专业群建设的自然延伸,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主动回应。高水平专业群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是通过不同专业的优化组合来满足社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的一项教育管理制度。实践表明,高水平专业群已经成为教育实体组织。从现代组织学的角度看,高水平专业群由组织目标、组织环境、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等要素构成。为了履行自身职能,建设高水平专业群需要采取的策略包括:关注组织特性,明确建设愿景;处理好两个关系,实行多元共治;营造内部环境,提供建设保障;多管齐下,整合组织资源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课题组 唐珂 周武忠
<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乡村记忆工程以“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农耕文化在挖掘保护、记录整理、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实践创新,让优秀中华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瑰丽华彩。系统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需要准确把握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乡村记忆工程是什么、为什么?要科学界定其内涵,深刻理解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重大意义。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新月 张锦鸿 张友泽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发展路径,具体可阐释为金融国际化之路、金融市场化之路、金融开放化之路和金融法治化之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高效协作是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基本发展模式。通过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金融要素将进一步生成与集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大提升,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将高质量做好,经典的“三元悖论”将得到有效调和,金融强国坚实的法治保障将加快筑牢。探究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有助于切实学懂、弄通、做实金融强国建设的行动路线图,也有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知识体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甘健侯 杨超 周菊香
数字化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过程、理想样态及实践机制的三维统一。借由“赋能”这一作用方式的具体联结,“数字化”手段得以直接作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由此衍生出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变革、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适切和教育治理提升六个领域的实践事项。因循数字化手段透过效率生成逻辑、价值增进逻辑和动能培育逻辑而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生的良性有机耦合,数字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状态的实现,尤其需要树立“育人为本—赋能全员—人技协同”一体统筹的发展理念,打造“多样体系—新型方法—智慧环境”一体互促的发展模式,构建“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能力”一体联动的治理体系,营造“基础设施—监管机制—评价体系”一体协同的教育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