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27)
- 2023(14796)
- 2022(12458)
- 2021(11771)
- 2020(9625)
- 2019(22255)
- 2018(22223)
- 2017(41566)
- 2016(22921)
- 2015(25861)
- 2014(25830)
- 2013(24650)
- 2012(22388)
- 2011(20019)
- 2010(20039)
- 2009(17926)
- 2008(17428)
- 2007(15596)
- 2006(13487)
- 2005(11208)
- 学科
- 济(83250)
- 经济(83154)
- 管理(68792)
- 业(62259)
- 企(53043)
- 企业(53043)
- 方法(36910)
- 数学(31428)
- 数学方法(31114)
- 中国(27721)
- 农(22058)
- 财(20940)
- 地方(20168)
- 业经(20162)
- 技术(19578)
- 学(16943)
- 理论(16653)
- 教育(16146)
- 农业(15038)
- 制(14184)
- 和(14149)
- 环境(14084)
- 务(13276)
- 技术管理(13227)
- 财务(13207)
- 贸(13196)
- 财务管理(13187)
- 贸易(13183)
- 易(12730)
- 企业财务(12584)
- 机构
- 大学(311509)
- 学院(305703)
- 管理(123743)
- 济(115719)
- 经济(112862)
- 理学(107555)
- 理学院(106337)
- 管理学(104497)
- 管理学院(103925)
- 研究(98411)
- 中国(71038)
- 京(66581)
- 科学(61141)
- 财(53000)
- 所(46744)
- 中心(44941)
- 江(44803)
- 业大(44557)
- 范(44477)
- 师范(44139)
- 农(43585)
- 研究所(42689)
- 财经(42493)
- 北京(41912)
- 经(38827)
- 院(36878)
- 州(36808)
- 师范大学(35382)
- 经济学(33965)
- 农业(33857)
- 基金
- 项目(215676)
- 科学(170901)
- 研究(163081)
- 基金(154261)
- 家(132395)
- 国家(131219)
- 科学基金(114824)
- 社会(102011)
- 社会科(96581)
- 社会科学(96556)
- 省(86013)
- 基金项目(83220)
- 教育(76876)
- 自然(73657)
- 自然科(72004)
- 自然科学(71992)
- 划(71666)
- 自然科学基金(70700)
- 编号(67264)
- 资助(61431)
- 成果(55365)
- 创(48462)
- 重点(47729)
- 课题(47296)
- 部(47198)
- 发(45712)
- 创新(44411)
- 大学(42386)
- 项目编号(41915)
- 教育部(41112)
- 期刊
- 济(123910)
- 经济(123910)
- 研究(93930)
- 中国(65227)
- 教育(51602)
- 管理(45869)
- 学报(45208)
- 科学(41275)
- 农(39153)
- 财(38981)
- 大学(36160)
- 学学(31838)
- 农业(28071)
- 技术(27722)
- 融(22449)
- 金融(22449)
- 图书(22123)
- 业经(20718)
- 财经(20007)
- 经济研究(19095)
- 经(17136)
- 科技(17049)
- 问题(17049)
- 书馆(15377)
- 图书馆(15377)
- 业(15121)
- 技术经济(14606)
- 理论(14405)
- 现代(13903)
- 发(13699)
共检索到447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初帅 曾湘泉 张哲元
本文以中国大学城建设作为外生冲击,从集聚经济视角探究了高校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大学城建设为外生冲击的高校集聚能够促进城市创新。机制检验发现,高校集聚能通过共享效应为所在城市吸引更多的新建企业,促进研发投入。异质性分析表明,包含精英院校和以4年制标准大学为主类型的大学城以及高行政级别城市中,大学城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政策上,企业应尽量落户于高校集聚的城市;高校应选择进入高校集聚的区域,城市政府则应鼓励高校集聚,并重点引进高水平大学,并将这些高校优先选择在中心城市和已有高校集聚的地方。
关键词:
高校集聚 城市创新 大学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谢露露
本文聚焦长三角城市群,结合这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考察产业集聚和创新激励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空间计量结果显示,同时考虑集聚带来的知识外溢的正外部性和加剧模仿创新的负外部性后,从总效应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效应分解后,仅仅相邻地区制造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本地制造业集聚始终明显抑制了创新效率的提升,仅仅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效率有积极影响,吸收能力差距越小,这一外溢效应越明显。来自政府支持的创新激励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来自企业支持的创新激励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两种影响都明显外溢到相邻地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创新激励 区域创新效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书平 戴青兰 肖盈
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动态分布数据测算我国各省份的多中心集聚,进而运用工具变量估计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省域多中心集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动态影响、作用机制及约束条件。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整体上看,城市创新水平随着所在省份多中心集聚程度的增加呈现显著的倒U型变化趋势,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多中心集聚尚未达到最优水平。其次,分样本检验发现,多中心集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倒U型影响主要存在于大城市和内陆地区,中小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创新水平则随着多中心集聚程度的增加而提高。机制分析显示,市场一体化与要素流动是多中心集聚影响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研究发现,多中心集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作用效果会受到省域内城市距离和基础设施的影响。研究结论为从创新驱动视角思考区域空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启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婉红 刘芳 刘天森
基于我国233个城市2000—2016年的数据,采用PSM-DID模型检验设立国家高新区是否提升了城市创新效率,并从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层面分析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影响的异质性。进一步,引入空间集聚作为调节变量,从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视角分别探讨国家高新区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与城市规模及城市等级有关,表现为国家高新区对大型、中型和小型城市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特大型城市;对二线和三线城市技术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四线和五线城市,但对成果转化效率的作用低于四线和五线城市。空间集聚调节效应的结果表明,要素集聚显著正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及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产业集聚则显著负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此外,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对于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创新效率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文扩展了国家高新区驱动效应的传导机制,也为探索城市创新效率提升路径提供了事实依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旭娜 吴建銮 卢山冰
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活动,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构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安慰剂检验与内生性处理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依旧稳健。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增加环保支出、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增加逆向知识溢出3条中介渠道,间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内陆节点城市、低清洁行业以及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结论对政府制定外贸与绿色创新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高星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基于我国2011—2020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对数字金融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稳健性检验支持该结论;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显示,相比于渐进性创新,数字金融对根本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在西部地区数字金融促进技术创新的效果更为明显,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技术创新具有更强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发现,数字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数字金融和城镇化的双门槛效应。研究为我国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建设及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军
认为大学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资源,城市的发展需要大学的支撑,两者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分析了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探讨了我国大学新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大学新校区建设中应该如何处理好自身的问题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大学城 大学新校区 城市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昝欣 欧国立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合理运用交通基础设施释放市场需求,提升城市对外贸易动能,加快贸易形式由传统比较优势向空间集聚优势转变,对缩小城市间市场潜力水平差距,促进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市场潜力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城市2006-2018年面板数据集,在估计中国城市市场潜力水平的基础上,使用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在缓解市场潜力空间失衡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产业集聚和创新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缓解市场潜力空间失衡问题,在缩小城市间市场潜力差距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均会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对市场潜力空间错配的缓解效果,"激励"拐点均存在;3)不同创新水平下,城市内交通基础设施对市场潜力差距的影响为正,且存在"激励"拐点,城市间并不明显。上述结论从更细粒度的城市角度,剖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在缓解市场潜力空间错配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城市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要素空间配置失衡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江 刘莎莎
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地理邻近和经济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区域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金融集聚和科技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明显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此外,经济发展、政府科技投入以及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外开放度对区域科技创新则有负向抑制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华琳,李栩辉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现状,提出我国需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基础性交叉学科创新性研究等环节,以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关键词:
科研创新 科研经费投入 研究型大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花小丽 陈丽 张小林
大学城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寻求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短短的几年内它已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并且逐渐盛行。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论述了大学城建设对南京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作用,并给出了南京大学城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南京 大学城 仙林 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政 杨思莹
城市是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提高城市创新水平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创新发展道路,提高城市创新水平,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本文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6年26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试点政策对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弱于一般城市,对科教资源质量较高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弱于科教资源质量较低的城市,并且随着城市创新水平提升,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一种先增强后减弱的非对称"倒V"型变化特征。研究还发现,试点政策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区位异质性不显著。此外,创新型城市试点能够加强政府战略引领、促进人才集聚、激励企业投资和优化创新环境,进而对城市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对人才要素的集聚效应与对企业投资的激励效应是试点政策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永乐 许阳 吴然
利用全国338个城市房价和创新水平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不同类型城市的比较研究。总体来看,城市高房价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分城市类型看,差异较为明显:一线城市的房价及上涨率对创新均起到抑制作用,房价对二线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在三四线城市为正;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涨率与城市创新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即在低增长率情况下促进创新,高增长率情况下阻碍创新,但在四线城市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房价城市,房价涨幅过大会加剧对创新水平的抑制效应,涨幅较小则有利于创新水平的提升。因此,“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有利于不同类型城市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一线城市应实行房价和涨幅双控制,二三线城市主要把涨幅控制在合理范围,四线城市可适度促进房地产发展,但应避免“脱实向虚”的现象发生。
关键词:
城市房价 创新水平 人才 资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天宇 解学芳
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机制和实际效果。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活动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创新成果可以随着要素流动向邻近地区扩散;(2)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性集聚均可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影响效果来看,文化产业多样性集聚已成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跃升的主要动力;(3)由于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竞争性集聚阻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却通过价格博弈、企业外迁等条件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4)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文化产业在东部地区的竞争性集聚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西部地区则未有体现。对此,建议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动与资源共享,破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鼓励文化产业特色化与差异化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和发展资源的融合更新,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制度环境和竞争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嘉望 李博阳 彭晖
本文根据2011年科技部启动实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来设计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6年中国城市层面的独特数据,实证考察国家高新区“以集群促发展”政策对所在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且经过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基准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差异化视角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政策对城市创新的激励效应明显弱于试点建设政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集群政策通过政策效应、协同集聚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三种机制影响城市创新。进一步讨论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对国家高新区制度设计及产业政策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