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57)
2023(2501)
2022(2109)
2021(2127)
2020(1839)
2019(4107)
2018(4169)
2017(6623)
2016(4670)
2015(5670)
2014(5758)
2013(5280)
2012(4848)
2011(4322)
2010(4773)
2009(4305)
2008(4342)
2007(4197)
2006(3795)
2005(3548)
作者
(12284)
(9873)
(9801)
(9671)
(6388)
(4846)
(4619)
(3947)
(3889)
(3875)
(3425)
(3384)
(3330)
(3291)
(3213)
(3126)
(3081)
(3015)
(2966)
(2964)
(2815)
(2712)
(2607)
(2481)
(2326)
(2321)
(2256)
(2241)
(2166)
(2139)
学科
管理(10461)
(8969)
经济(8949)
教育(8917)
(6650)
教学(6192)
研究(5682)
(5510)
企业(5510)
理论(5300)
(5185)
中国(4903)
(4538)
学法(4129)
教学法(4129)
研究生(3820)
(3773)
制度(3771)
学校(3649)
工作(3483)
学理(3451)
学理论(3451)
(3304)
(3028)
(2781)
政治(2649)
(2647)
(2601)
银行(2595)
思想(2588)
机构
大学(58821)
学院(55188)
研究(18980)
管理(16256)
(15167)
经济(14271)
中国(13268)
(13162)
(12495)
理学(12444)
理学院(12242)
管理学(11790)
(11680)
管理学院(11667)
师范(11599)
教育(10970)
科学(10354)
(9930)
(9718)
中心(9244)
(8876)
技术(8830)
(8773)
北京(8716)
师范大学(8627)
职业(8466)
(8158)
研究所(7666)
业大(7524)
图书(7192)
基金
项目(30604)
研究(28134)
科学(22301)
教育(17786)
基金(17085)
(14698)
成果(14238)
编号(14145)
(13566)
社会(13553)
国家(13342)
社会科(12582)
社会科学(12580)
课题(12055)
(11543)
科学基金(11095)
(10818)
基金项目(8451)
项目编号(8246)
研究成果(8208)
高校(8158)
规划(7796)
(7637)
大学(7626)
资助(7582)
重点(7336)
(7302)
(6865)
(6788)
(6777)
期刊
教育(26785)
中国(23601)
研究(23422)
(23308)
经济(23308)
图书(8831)
(8571)
学报(7893)
(7876)
(7241)
技术(7090)
职业(7011)
书馆(6980)
图书馆(6980)
管理(6871)
大学(6867)
(6295)
金融(6295)
科学(5764)
农业(4902)
高等(4870)
学学(4851)
(4398)
论坛(4398)
成人(3982)
成人教育(3982)
技术教育(3887)
职业技术(3887)
职业技术教育(3887)
(3772)
共检索到105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岳英  
本研究从专业认同的角度出发,利用一项对E大学学生学习体验的实证调查数据考察了高校自主招考生的专业成长过程特征。结果发现,自招生的专业认同明显高于统考生,这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自主招生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自招生在代表专业投入的持续性认同以及代表个人特长与专业匹配的适切性认同两个维度上仅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都会对自招生的专业认同产生显著的影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罗金远  
2003年,我国高校开始在全国统一高考招生之外,进行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当年进入试点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全国重点大学,选拔的对象则主要是重点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有特长的学生,人数是招生高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经过几年的试行,到2007年,自主招生高校已扩大到59所,招生范围则从重点中学向一般高中扩散,对象扩大到所有的考生,有的高校甚至基本不设自主招生的具体门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侯佳伟  
对北京某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和普考生的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个体特征还是家庭特征,前者都明显优于后者。但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后,自主招生学生在学习、体育锻炼、志愿活动、师生交往、恋爱等方面都与普考生非常相近,只是对未来就业的期望显著高于普考生,对专业就业前景比普考生更多地持乐观态度,而且期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在找工作的渠道上,他们更寄希望于各种亲属关系的介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迪  
本文利用博士生调查数据,在系统比较申请考核生和普通招考生的院校出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激情的基础上,对申请考核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作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存在向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倾斜的现象,985院校申请考核生更有可能来自211院校本科毕业生;申请考核生与普通招考生在科研产出、学术激情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申请考核生的科研能力增值显著低于普通招考生;博士生的院校出身对其学术激情并无显著影响,对其科研能力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宜夸大。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完善申请考核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浩  
自主招生制度自2003年实施以来,在破解高考"唯分数论"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我国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基于中国"985高校"2018年自主招生相关数据以及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研究方法,对比"985高校"自主招生在中国各地理区域、各省市、各城市招录质量、招录数量及招录专业的区域差异特征,并对其原因和趋势进行分析。"985高校"自主招生的地区差异违背了自主招生机制的公平性,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走入困境的内在原因,更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升级和调整中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化均衡化发展,保障每位考生平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升级和"强基计划"创新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宣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29所在京高校获教育部批准.可自行组织单独招考研究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梁斌  
自2003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2所高等学校试行自主招生以来,到2010年已有80所进入"211"和"985"工程的高水平大学试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能否打破目前我国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能否更好体现教育公平?本文试通过对几所相关高校的实践分析,反思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任欣荣  肖凤翔  张立迁  
调研发现,公众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误解,考生缺乏报考意愿和动力,招生保障措施不健全等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面临的问题或困难。指出造成该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观念的消极影响,导致招生宣传效果不佳;招生考试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体系不健全;非全日制"单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消极影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礼业  李政  
职教高考制度的提出,源自于现行单轨制高考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作为职教高考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招考关系,其理应得到深入讨论与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梳理我国高职院校招考关系的演进脉络,发现职业教育招考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协调职业院校和政府之间,围绕自主发展权和职业教育治理的国家事权所形成的关系,本质是对教育资源分配权的博弈。近年来中央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催生了招考分离的土壤。从招考一体到招考分离,有利于提升考试工作的专业性与效率性、促进跨专业创新人才与特色人才的培养、维护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质量。然而,实施招考分离仍存在高职院校招生的“关系”之忧、高职院校的招生能力之忧、中职的教学工作之忧以及学生的备考成本与负担之忧等疑虑。未来职教高考的招考关系改革,应处理好中央、地方和学校在招考分离制度中的权责关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和项目认证制度,把提升学生对职业院校的选择自由度作为招考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确保高职院校招考制度改革在正确而合理的方向上进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易全勇  王丹  
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已经从过去的能否上大学转移到现在的上什么样的大学。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家庭背景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分析上,较少关注家长是通过何种机制将这些优势传递给后代,尤其是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城乡家庭面临哪些结构性约束,他们分别又是如何应对这些约束的。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三个家庭(分别是农民、外出务工、市民家庭)进行的为期7个月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挖掘他们背后的家长参与逻辑和内心世界,运用深描手法展现了城镇化在他们身上的特殊烙印。研究发现这三种家庭的家长在参与子女自主招生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透过文化资本理论和家长参与理论两条轴线,本文尝试用阶级与城乡的交叉性影响来分析不同家庭在子女高考升学过程中的城乡差异及其家庭优势传递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旭辉  
引导高中毕业生更好地向高职教育分流,是高职院校自主招考试点的政策动因。招考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招考有效性不强、测评科学性不够、高职院校的参与度有限。增加招考规模、推行专门化考试、完善招考管理制度,是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自主招考工作的关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叶赋桂  李越  史静寰  
高校自主招生自2003年试行以来发展迅速,政策也在不断完整和完善,但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自主招生改革并没有完全实现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政策目标,却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因此,需要对自主招生乃至整个高考重新进行制度设计。笔者认为,"统一考试、自主招生"方案比较可行。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宋东霞  赵潇  刘宇  
我国硕士生招考制度自1978年恢复以来逐步完善,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硕士生招考制度历经不断的改革和优化。在总结学历硕士生招考制度变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学历硕士生招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修鲁  
面对自考助学学生群体的特点,如何管理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贯穿到推进素质教育中,教育自考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和实践内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桂红  
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主要有原生制度和次生制度两种形式。改革开放后,为维护原生制度的合理性,政府不断调整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考试、全国统考、推荐免试等次生制度。尽管如此,原生制度本身及次生制度所引发的问题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论争。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必须厘清原生制度是否必须继续坚持,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能否在开放环境下进行,政府应如何对待次生制度改革等问题。坚持以"考试"为核心的原生制度,尽可能在开放环境下积极稳妥地改革次生制度,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