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1)
2023(5656)
2022(4858)
2021(4848)
2020(3985)
2019(9361)
2018(9587)
2017(17681)
2016(10387)
2015(11551)
2014(11721)
2013(10963)
2012(10208)
2011(9213)
2010(9910)
2009(9465)
2008(9744)
2007(8860)
2006(8459)
2005(7893)
作者
(27287)
(22608)
(22360)
(22107)
(14717)
(10756)
(10329)
(8771)
(8613)
(8588)
(7702)
(7560)
(7428)
(7317)
(7306)
(6922)
(6827)
(6701)
(6666)
(6575)
(5963)
(5659)
(5492)
(5268)
(5213)
(5137)
(5100)
(5056)
(4645)
(4576)
学科
(30676)
经济(30618)
管理(29194)
(24600)
(20483)
企业(20483)
(13844)
中国(12223)
(11917)
(11770)
教育(10953)
(9137)
(8504)
方法(8431)
(8349)
(8125)
银行(8119)
税收(7993)
(7924)
业经(7891)
(7788)
(7496)
制度(7494)
理论(7116)
数学(7048)
(7035)
金融(7035)
体制(7030)
农业(7000)
地方(6938)
机构
大学(137697)
学院(134737)
(54514)
经济(52839)
研究(50826)
管理(47933)
中国(39724)
理学(38672)
理学院(38241)
管理学(37465)
管理学院(37187)
(31802)
(30092)
科学(26863)
(25581)
(24705)
中心(22555)
研究所(22076)
财经(21933)
(21470)
师范(21354)
北京(20367)
(19644)
(19617)
(19385)
(18498)
(16882)
教育(16690)
师范大学(16461)
业大(16035)
基金
项目(74792)
研究(63384)
科学(57979)
基金(49744)
(40982)
国家(40525)
社会(36611)
社会科(34467)
社会科学(34458)
科学基金(34458)
教育(32283)
(30514)
编号(28575)
成果(27599)
(25213)
基金项目(24504)
课题(22197)
资助(21553)
自然(20087)
自然科(19558)
自然科学(19552)
自然科学基金(19181)
(18735)
(17772)
项目编号(17134)
(17022)
重点(17002)
(16575)
规划(15776)
大学(15738)
期刊
(73784)
经济(73784)
研究(55087)
中国(39506)
教育(33073)
(25231)
管理(20332)
(19691)
金融(19691)
(18674)
学报(15012)
科学(14414)
大学(12857)
技术(12161)
农业(12002)
业经(11416)
财经(11215)
经济研究(10661)
学学(10485)
图书(9899)
(9760)
问题(8989)
(8646)
(8270)
职业(7805)
书馆(7470)
图书馆(7470)
(7385)
论坛(7385)
国际(7353)
共检索到242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亚群  
自主招生是高校适应自主办学和素质教育要求而实施的重要变革,受高校、政府、基础教育及社会舆论推动。这项改革增强了招考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但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不利于农村考生和弱势群体的平等竞争,自主选拔成本高、效率低,也未能降低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升学竞争程度。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扩大选才面;应全面理解自主招生的含义,兼顾高校办学要求和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改进招生选拔方式,提高选才效率;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扩大自主招生的社会诚信。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悦  孟芊  
本文通过回顾高校自主招生历程的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从适度扩大自主招生比例、适当公开自主招生标准、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提高自主选拔考试的科学性、引进招考分离、改革自主招生的公正性和规范性等多个方面,对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趋势提出分析。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叶赋桂  李越  史静寰  
高校自主招生自2003年试行以来发展迅速,政策也在不断完整和完善,但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自主招生改革并没有完全实现促进中学素质教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政策目标,却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因此,需要对自主招生乃至整个高考重新进行制度设计。笔者认为,"统一考试、自主招生"方案比较可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丹  王俊生  
近年来,地方高校对自主招生的综合评价方式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综合评价体系中还存在困境:报名条件趋于"分数+证书";高中的综合评价流于形式;缺乏多角度考核学生;录取侧重于高考成绩。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其采取的措施为:多样化设置自主招生报名条件;构建学生成长综合诚信评价系统;依据学科发展设立考核标准;完善地方高校自主招生多元录取标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戴成林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高职招生改革折射出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看法和期待,影响高考制度的整体走向。目前,我国高职招生呈现出录取方式多样化、生源侧重本地化、招生过程市场化的特征。由于高校扩张和生源紧张,高职学校录取出现两极分化,招生博弈成为常态,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形成良性的招生秩序,必须适当控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及时调控招生计划;学校需侧重于内涵发展,着重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时进行考试招生立法,加强对考生权益的保护;加强信息能力建设,设置新生学籍个人验证环节;降低职教生的入职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梁斌  
自2003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2所高等学校试行自主招生以来,到2010年已有80所进入"211"和"985"工程的高水平大学试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能否打破目前我国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能否更好体现教育公平?本文试通过对几所相关高校的实践分析,反思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天雪  盛静茹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历时十余年之久的高校自主招生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调整。使这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的制度变革有了新的不确定性。为此,通过对十几年来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实践模式及路径选择的梳理,分析其运行中的各种利弊,强调依法按章、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抑强扩底、强化监管等改革理路,形成高校主导,政府监管、社会参与、信息公开的自主招生的机制性安排。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晓斌  郭明顺  
美国高等教育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在上游位置,美国高校灵活考试、综合评价考生的招生制度为大学选拔合适的教育对象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在长期的招生实践中形成了招生制度内部发展、外部监督等典型经验。相比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在招考方式、综合评价模式和招生反馈机制等方面可以为我国教育体制提供改革思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少龙  潘懋元  黄宇智  
广东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问题的探索厦门大学硕士生:沈少龙导师:潘懋元黄宇智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1996年6月26日作为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学校招生体制的改革首当其冲。其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其它方面。广东自80年代...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瑞军  钟秉林  
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肇始于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中逐步完善。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所采用的标准是一个包括国家统考、高校综合测评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在内的相互嵌套的综合评价体系。国家统考体现国家意志,突显统一考试的权威性;高校综合测评体现学校自主权,突出人才选拔标准的针对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彰显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评价的育人性。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模式体现了国家、高校以及以高中为代表的基础教育的多元价值诉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需要着力解决评价理论缺位、评价功能错位、评价主体越位的问题。加强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明确综合评价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厘清教育评价主体职责是高校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基本走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若玲  
入学机会公平一直是美国高校招生改革的热点,2006年美国高校乃至政治领域进行的三项影响较大的改革均致力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政府在高教入学机会平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一是取消提前招生计划。二是密西根州对废除《平权法案》的所谓"2号提案"进行表决。三是一些一流大学为吸引更多优秀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学而进行的以奖学金取代贷款的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明  焦豪  石阳  毛宇  
中国的高等院校招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偏好",为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在2008年出台了一项强力的"均等化"政策,要求"部属高校"将本地招生比例逐步降低至30%以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准实验"来观察中国高校中存在的本地偏好及其后果。本文首次利用中国2005—2015年1189所高等院校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分析"均等化"对高校生源质量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均等化"使得"部属高校"的招生分数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所在高校的生源质量,并且,这种生源质量提升效应在本省和外省均显著存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均等化"政策实施后,部属高校调整了招生策略,将更多的招生指标分配给了外地省份,尤其是那些高分省份,从而产生了"双重结构优化效应"。在进行大量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这意味着,"均等化"政策带来了明显的招生名额优化配置效应。根据本文的发现,中国的高等院校"均等化"是保障未来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机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