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21)
- 2023(12244)
- 2022(10580)
- 2021(10031)
- 2020(8493)
- 2019(19685)
- 2018(20034)
- 2017(38301)
- 2016(21006)
- 2015(23650)
- 2014(23647)
- 2013(22749)
- 2012(20558)
- 2011(18471)
- 2010(18352)
- 2009(16848)
- 2008(16474)
- 2007(14146)
- 2006(12416)
- 2005(10771)
- 学科
- 济(80651)
- 经济(80548)
- 管理(60878)
- 业(56336)
- 企(47728)
- 企业(47728)
- 方法(40002)
- 数学(35310)
- 数学方法(34982)
- 财(22074)
- 中国(21895)
- 农(20855)
- 业经(17860)
- 制(16876)
- 地方(15826)
- 学(15800)
- 技术(14189)
- 农业(14166)
- 理论(13859)
- 务(13816)
- 财务(13759)
- 财务管理(13730)
- 贸(13208)
- 贸易(13203)
- 企业财务(13154)
- 教育(12990)
- 和(12826)
- 易(12761)
- 体(12401)
- 融(12396)
- 机构
- 大学(290289)
- 学院(284644)
- 管理(116035)
- 济(111103)
- 经济(108628)
- 理学(101047)
- 理学院(100011)
- 管理学(98363)
- 管理学院(97847)
- 研究(91779)
- 中国(67480)
- 京(61233)
- 科学(56116)
- 财(53360)
- 所(44578)
- 财经(42546)
- 农(42056)
- 业大(41655)
- 中心(41513)
- 江(40898)
- 研究所(40467)
- 范(39155)
- 北京(38980)
- 师范(38857)
- 经(38829)
- 院(33578)
- 州(33482)
- 经济学(32988)
- 农业(32596)
- 财经大学(31883)
- 基金
- 项目(197181)
- 科学(155271)
- 研究(148860)
- 基金(141999)
- 家(121766)
- 国家(120737)
- 科学基金(104834)
- 社会(92254)
- 社会科(87447)
- 社会科学(87424)
- 省(77086)
- 基金项目(75854)
- 教育(69606)
- 自然(67417)
- 自然科(65816)
- 自然科学(65803)
- 自然科学基金(64638)
- 划(64497)
- 编号(61651)
- 资助(58467)
- 成果(51364)
- 部(43971)
- 重点(43324)
- 课题(42355)
- 创(41634)
- 发(40985)
- 项目编号(38682)
- 创新(38611)
- 教育部(38392)
- 大学(38283)
- 期刊
- 济(117855)
- 经济(117855)
- 研究(87318)
- 中国(57323)
- 学报(42695)
- 管理(41995)
- 教育(41139)
- 财(40226)
- 科学(38898)
- 农(37100)
- 大学(33333)
- 学学(30222)
- 农业(25770)
- 技术(24527)
- 融(24230)
- 金融(24230)
- 财经(20785)
- 业经(19004)
- 图书(18931)
- 经济研究(18455)
- 经(17571)
- 科技(15367)
- 问题(15148)
- 理论(15106)
- 实践(13939)
- 践(13939)
- 技术经济(13493)
- 业(12974)
- 书馆(12603)
- 图书馆(12603)
共检索到415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盼军 戚湧 李星
在高校科研体制创新改革的背景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推动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引擎。“三法”的全面修订将高校科研人员的角色重新定位为:知识生产者、成果权利人、成果转化者和利益分享者这四个角色。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高校科研人员的角色关系模型并予以检验。研究表明,知识生产者和成果权利人、利益分享者和成果转化者角色之间相互影响,知识生产者对成果转化者、利益分享者对成果权利人的角色有正向显著影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进富 朱玉丹 张颖颖 黄涛
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是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制度设计。现有研究多从权力改革视角探究赋权科研人员的作用效果,忽视了权力改革后组织能力支持对赋权效果的重要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深入探究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组织能力与衍生创业的关系。结果发现,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赋权对科研人员衍生创业具有正向影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收益权下放程度与科研人员衍生创业呈倒U型关系;组织能力中的组织文化塑造能力、组织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制度构建能力分别在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影响衍生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影航 李金惠 李炳超
中国公立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入赋权科研人员的改革深水区。赋权改革关系到公共财产合理处置与国家知识产权安全建设,必须在法治框架内施行。只有以落实单位权属法定与依法赋权原则为形式标准、以落实合比例赋权原则为实质标准推进改革,才能以法治手段规避改革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当前中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面临试点方案违背上位法、赋权决策不合比例等法治难题。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梳理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位所有与依法赋权的顶层设计,从目的适当性、手段必要性与结果均衡性等实质法治标准出发修正现有赋权改革措施,重点完善公立科研单位赋权科研人员的国资管理宽容规范、权利共有规则体系以及公益保障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政刚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是从权属规则设计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国家政策。但现行《合同法》、《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相关规定对政策试点形成制约,弱化了政策实施力度。从法律视角廓清科技成果定义及类型,界定科研人员性质及范围,探寻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的政策目的,并对政策执行面临的法律障碍进行分析,提出以意定优先为原则修订相关法律,以有利于科研人员的基准进行立法解释,并通过单位与科研人员事前协议、约定职务科技成果归属等路径,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依法赋予科研人员,从而解决法律规定与政策执行冲突,确保政策实施的法律正当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康治平 付媛 唐旭 肖硕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热点和工作难点,学术界和产业界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但仍缺少可复制、可借鉴的赋权改革实施路径,从而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制约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本文在研究国内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和模式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赋权改革中成果类型、赋权目的、赋权实施等关键问题,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而不单纯考虑所有权存在方式,从赋权形式、收益激励、决策管理、保障服务等方面提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为中国当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伟 胡蝶 葛章志
赋权改革背景下,科研人员取得了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赋权式共有的特殊性使共有关系呈现派生共有、双重共有以及公私混合共有等多样态。共有关系的复杂性为科研人员、单位乃至国家带来诸多的风险,但目前少有专门针对共有权行使的风险分析与防控研究。从共有关系入手,分析职务科技成果权利行使过程中所面临六大风险,并提出事前以政策兜底、实现权属自治,事中加强协同防范、实现动态监测,事后做到利益平衡、实现责任共担的防控建议,加快建立全阶段、全流程的风险防控机制。
关键词:
职务科技成果 共有权 权利行使 风险防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葛章志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的改革举措,开辟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赋权之后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如何行使,成为当前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总结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共有在权源、主体、客体、程序等方面的特殊性,阐释职务科技成果共有权的规范行使要求,强调职务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行使目标的协调,进而揭示职务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行使的典型风险。研究发现:事前的风险防范需优化权属自治,引导科研人员和单位在赋权协议标准条款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充分与细致的协商;事中的风险防范需加强动态管理,建立沟通交流渠道以促进协同防范;事后的风险防范需厘清各方主体的责任,落实风险共担以回应权责利的统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丁 张静园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缺乏可供参考借鉴的模式、可赋权成果来源较少、国资管理等难点。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国资管理3个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并针对负面清单、人才培养、提高科研人员意愿以及国资管理方面提出4点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可有效降低单位负责人员的顾虑,提高科研人员的赋权和转化意愿,促进赋权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田蓬鹏 李冬梅 姜心禄 赵丹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响应行为。本文构建了"认知—评价—行为"三层次的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响应行为的理论研究框架,基于四川农科院、达州农科所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响应行为。研究表明:对转化政策的了解、科研单位配套政策、项目资金等级、转化平台、转化渠道、科研人员利益分配比例等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响应行为影响较大。因此,从提高种业科研人员的认知和增强其对成果转化外部环境的评价出发,加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宣传力度、提供单位配套政策、加大对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搭建与利用、积极拓宽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种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响应行为的政策选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强 暴丽艳
基于委托-代理视角,通过构建模型研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问题,旨在为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与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受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比重衡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难易程度的影响,与科研人员努力成本和风险规避意愿等个人特征有关,与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程度等影响信息不对称水平的因素有关。利用MATLAB软件对以上结果进行仿真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程行坤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是提升科研人员主体地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探索。目前,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面临法律、实践和技术层面的多重障碍,有关改革试点政策本身亦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路径选择对其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意义,必须首先厘清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及其路径选择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审视发现我国现行公法路径凸显出诸多问题,而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私法路径逐渐受到青睐,我国应当从国情出发,坚持公法与私法协同的混合法路径。具言之,既要保证科研人员权属自治自由,也要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的监管规则与权责体系,并以此为基进一步制定、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丁明磊 陈宝明 张炜熙
在总结我国对科技人员促进成果转化激励的进展与现状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出完善立法中对科技人员激励五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人员 激励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秀梅 荆若兰 曹银娣
选取2010—2020年八大创新试验区高校样本,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职务成果赋权改革对高校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及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职务成果赋权改革显著提升高校成果产出、转化与创新绩效,人力资本规模、中青年与高层次人力资本结构是显著的中介变量。异质性分析表明,东、中、西部高校职务成果赋权改革的直接效应与人力资本规模的中介效应依次增强,但中青年与高层次人力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依次减弱。以上结论为识别高校创新的影响因子、赋权改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丰富证据,拓展了现代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激励与创新理论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
高校创新绩效 职务成果赋权改革 人力资本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栋 薛澜 梁正 刘鑫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需要法规体系的协调支持。现行法规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统筹,一方面提倡赋能,一方面仍存在制约赋权的关键障碍;知识产权法、科技法、资产管理法等规定纷杂交错且多头冲突,对成果依法赋权与权能利用造成不利影响;职务成果混合所有制、非资产化管理等权属赋能改革存在合法性困难。各地方改革探索从1.0版向2.0版深化发展,试图解决供应端、管理端、服务端、应用端的全要素赋能难题。结合试点改革经验,分析当前法规适应现实发展、政策需要的不足;分析科技成果的内涵类型、法律权能、权利取得与资产管理制度,面向科技成果创造到转化运用全周期,探究科技成果客体权属、主体所需权能与其不协调问题,剖析制约创新与转化的因素根由、对策机理、权能匹配方案。指出上游供应端、中游管理服务端、下游应用端的改革重点;提出构建多主体收益兼容的期权激励、处置与收益分管的相容举措,提升重要环节主体能动性;建议夯实职务科技成果的法律权利基础,明确权属改革依据;针对不敢转、无能转、没动力转和创新质量不足、市场条件不对接等现实障碍,提出增强基础研究权益激励、培育高质量创新、引导科技成果弹性定价、优化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方式、强化权责利益匹配协同等制度对策,探索构建统一的职务科技成果法规,保障职务科技成果权能发挥长周期作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兴伟
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传统的转让和许可等方式已面临现实困境,因此,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亟待进行股权化改革,进一步探讨和优化作价投资入股这一方式。通过文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化改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我国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常见模式。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案例基础上,探索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化改革的有效路径,为推动科技创新、优化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参考,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股权化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