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82)
- 2023(9251)
- 2022(7590)
- 2021(7177)
- 2020(6034)
- 2019(14132)
- 2018(14746)
- 2017(26577)
- 2016(15080)
- 2015(17262)
- 2014(17732)
- 2013(16555)
- 2012(14960)
- 2011(13868)
- 2010(14617)
- 2009(13438)
- 2008(13182)
- 2007(11945)
- 2006(11005)
- 2005(10074)
- 学科
- 济(76963)
- 经济(76900)
- 管理(38524)
- 业(29890)
- 方法(26840)
- 企(25586)
- 企业(25586)
- 数学(23935)
- 数学方法(23357)
- 地方(18582)
- 中国(18461)
- 业经(14574)
- 农(14493)
- 理论(13798)
- 制(13775)
- 学(13103)
- 地方经济(12756)
- 财(12440)
- 教育(11682)
- 教学(11013)
- 体(10941)
- 融(9855)
- 金融(9854)
- 银(9721)
- 银行(9708)
- 和(9415)
- 行(9349)
- 农业(9312)
- 环境(8361)
- 贸(8295)
- 机构
- 学院(207492)
- 大学(206736)
- 济(87595)
- 经济(85535)
- 管理(72679)
- 研究(71384)
- 理学(60840)
- 理学院(60135)
- 管理学(58514)
- 管理学院(58119)
- 中国(53761)
- 京(44026)
- 财(41226)
- 科学(41081)
- 所(36152)
- 江(34689)
- 研究所(32075)
- 中心(31564)
- 财经(30904)
- 范(30676)
- 师范(30433)
- 北京(28790)
- 农(28208)
- 经(27710)
- 州(27683)
- 经济学(27486)
- 业大(26305)
- 院(25594)
- 技术(24695)
- 经济学院(24145)
- 基金
- 项目(123875)
- 研究(97138)
- 科学(95845)
- 基金(83958)
- 家(70920)
- 国家(70268)
- 科学基金(60212)
- 社会(58502)
- 社会科(55262)
- 社会科学(55245)
- 省(51629)
- 教育(49242)
- 基金项目(42542)
- 编号(42221)
- 划(41709)
- 成果(36669)
- 资助(36442)
- 自然(36389)
- 自然科(35531)
- 自然科学(35525)
- 自然科学基金(34806)
- 课题(31741)
- 重点(28535)
- 发(27487)
- 年(26689)
- 部(26625)
- 创(25675)
- 项目编号(25418)
- 大学(24973)
- 性(24526)
- 期刊
- 济(110456)
- 经济(110456)
- 研究(71254)
- 中国(52266)
- 教育(41058)
- 财(33348)
- 管理(31224)
- 学报(27318)
- 农(25713)
- 科学(24759)
- 技术(23923)
- 大学(22154)
- 学学(19519)
- 融(19398)
- 金融(19398)
- 经济研究(18466)
- 农业(16946)
- 财经(16342)
- 业经(16030)
- 经(14337)
- 图书(13065)
- 统计(13014)
- 问题(12993)
- 职业(12443)
- 技术经济(11803)
- 策(11308)
- 决策(10413)
- 坛(10140)
- 论坛(10140)
- 书馆(9537)
共检索到340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顺克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经济类学科教育呈现出专业复合性和培养目标多元化趋势,对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定位。因此,需要在树立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建立不同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构建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素质拓展互相渗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拓展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创建面向世界的、开放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建松 谢峰
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高职院校提出了整合社会资源、校企融合、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系统要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共生态"办学模式,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系统设计,探索了经济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有效地保障了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并通过实践彰显了工学结合的价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虎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基本逻辑起点,体现着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目前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相应的改革措施并未能取得更为积极的效能。应从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出发,实行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
大学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邓晓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加文 陈胜祥
近十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显,有观点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专业设置未与市场需求接轨等等,因而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作大力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然而,理论与现实的逻辑均表明,要求一事物适应另一事物的发展,必须以另一事物是健康发展的为前提。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现象。据此,若只是片面地在高等教育身上查找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势必会误导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蒲洁
本文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和物质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中思想观念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灵魂。
关键词:
高校 创新人才 人才模式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余劲松 梁红英
二十世纪末期以来,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经济学和法学的交叉融合在学术研究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法律现象的分析有助于研究不同规则下人们面临的激励,进而有助于法律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同时具备经济学和法学知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剑桥
目前,我国需要法学复合型人才。“经济学+法学”复合型人才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济学+法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对促进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经济学 法学 复合型人才 模式 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瑾 曾冬梅
一、以“地方性”为主线。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于学校办学类型和办学目标的定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大一统”办学理念的支配,不论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高水平大学”。这种缺乏个性的办学思想,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至今,高校与高校间办学目标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继明 朱磊
就业力是新职业环境下个体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一种综合素养。以就业力为逻辑起点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面临重知识能力而轻心理结构、重专业教育而轻通识教育、重职业技能而轻职业素养等问题。因此,要合理确定"就业力"涵义,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摒弃工具和功利主义思想,切实推行通识教育改革;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
关键词:
就业力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关晓燕
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英语人才素质,也是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针对我国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课程专业设置不符合实际需要、师资状况和学生质量的问题等,提出了优化英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重视实践课对英语教学的价值、在高校英语专业中适当增加相关专业、创新英语专业评价手段等完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高校 英语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玉清
本文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阐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外延,分析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介绍本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同时提出今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
关键词:
人才培养 模式 改革 具体实践 思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家伦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具有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基础性作用。高校应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贡献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