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91)
- 2023(16473)
- 2022(14038)
- 2021(13222)
- 2020(11078)
- 2019(25085)
- 2018(25108)
- 2017(46930)
- 2016(26185)
- 2015(29102)
- 2014(29099)
- 2013(28156)
- 2012(25689)
- 2011(23174)
- 2010(23092)
- 2009(20945)
- 2008(20306)
- 2007(18009)
- 2006(15529)
- 2005(13314)
- 学科
- 济(92568)
- 经济(92457)
- 管理(76637)
- 业(71912)
- 企(60742)
- 企业(60742)
- 方法(42290)
- 数学(35730)
- 数学方法(35365)
- 中国(26704)
- 农(26295)
- 财(23988)
- 学(23290)
- 业经(22614)
- 技术(20772)
- 地方(19300)
- 制(18690)
- 理论(17932)
- 贸(17786)
- 贸易(17772)
- 农业(17536)
- 易(17246)
- 和(15997)
- 银(15474)
- 银行(15394)
- 教育(15163)
- 环境(14878)
- 务(14741)
- 行(14682)
- 财务(14663)
- 机构
- 大学(362190)
- 学院(358866)
- 管理(140577)
- 济(134558)
- 经济(131520)
- 理学(122201)
- 研究(121183)
- 理学院(120791)
- 管理学(118557)
- 管理学院(117923)
- 中国(88229)
- 科学(79641)
- 京(77319)
- 农(67425)
- 所(61683)
- 财(60618)
- 业大(60408)
- 研究所(56917)
- 中心(54618)
- 农业(53366)
- 江(53172)
- 财经(48500)
- 范(48273)
- 北京(48170)
- 师范(47636)
- 院(44476)
- 经(44162)
- 州(42882)
- 技术(40793)
- 经济学(39166)
- 基金
- 项目(253888)
- 科学(197542)
- 研究(181778)
- 基金(180866)
- 家(160515)
- 国家(159148)
- 科学基金(135126)
- 社会(111789)
- 社会科(105749)
- 社会科学(105721)
- 省(102072)
- 基金项目(96785)
- 自然(90176)
- 自然科(88091)
- 自然科学(88061)
- 自然科学基金(86478)
- 划(85955)
- 教育(84276)
- 编号(73741)
- 资助(73062)
- 成果(59881)
- 重点(57062)
- 创(56222)
- 部(54244)
- 发(53927)
- 课题(52076)
- 创新(51891)
- 科研(48955)
- 计划(48138)
- 大学(46878)
- 期刊
- 济(143559)
- 经济(143559)
- 研究(101819)
- 中国(74104)
- 学报(66587)
- 农(60249)
- 科学(57169)
- 管理(52301)
- 大学(49242)
- 教育(48142)
- 学学(45771)
- 财(45599)
- 农业(41227)
- 技术(30458)
- 融(27880)
- 金融(27880)
- 业经(25045)
- 经济研究(22804)
- 财经(22795)
- 业(22347)
- 图书(21374)
- 科技(20986)
- 经(19552)
- 问题(18718)
- 版(18534)
- 业大(17816)
- 技术经济(16773)
- 理论(16156)
- 商业(15668)
- 现代(15320)
共检索到520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立超 姚昊
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后的实证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夏普里值分解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高校组织支持体系对博士后科研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合作导师指导与科研交流平台的供给相对丰富,但科研经费资助短缺、心理疏解机制欠缺、出站考核要求较高、留任晋升难度过大是组织支持要素的“短板”;组织支持有助于激发博士后科研创造力,其中成果奖励、导师指导对科研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导师指导、出站要求也能正向影响科研创造性人格;在组织支持要素中,导师指导对博士后科研创造性思维与人格差异的贡献度最高;科研投入在组织支持影响科研创造性思维、科研创造性人格的过程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建议完善博士后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动态调整课题资助比例;疏通博士后留任与晋升渠道,构建“牵线搭桥”职业保障机制;搭建学术指导系统,提升科研参与内生动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磊 马文意 吴羽昕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结构的探讨仍很匮乏,缺少实证研究,这阻碍了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进一步研究。以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利用所搜集的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构成。同时,在相关研究和量表提炼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量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立超 姚昊
随着博士后引进规模扩大化、聘任类型多样化和管理实践差异化,促进博士后科研创新成为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后展开问卷调查,剖析博士后科研创新支持体系的静态要素结构以及动态运作机理。结果发现,一流高校博士后科研创新支持体系的协同性功能不足,学术环境的支持水平明显低于管理制度、组织支持和科研效能感,留任难度大、经济支持力度弱、心理疏导匮乏是制约博士后科研创新的“短板”。在支持体系的运作机制方面,表现出“学术环境→管理制度→组织支持→科研效能感→科研创新”这一由外而内、从宏观到微观的“链式”传递效应,管理制度在学术环境影响组织支持时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组织支持在管理制度影响科研效能感时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建议从净化学术生态环境、疏通职业晋升通道、强化经济与心理支持、激发科研效能感等方面入手,完善博士后科研创新支持体系的实践运作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旭 刘新梅
从组织制度安排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通过对239份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创造力都有正向作用;而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交互作用对组织创造力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磊 李翠霞
通过对73个高校科研团队的432名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的问卷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跨层次分析,得出实证研究结果:团队任务创新性、团队创新氛围对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变革型领导、团队成员异质性对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团队内、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对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的正向影响显著;团队内、外部知识整合能力在团队特征因素对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提出了对提升高校科研团队个体创造力的启示以及研究局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桂平 岳秋冉
科研压力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创造力的重要情境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权变理论视角,探讨了挑战性科研压力和阻断性科研压力对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发现:挑战性科研压力对博士研究生创造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阻断性科研压力对博士研究生创造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阻断性科研压力和仁慈型导师的交互项对博士研究生创造力回归结果显著;阻断性科研压力和创新自我效能的交互项对博士研究生创造力回归结果显著。最后,对本文分析出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管理对策。
关键词:
科研压力 博士研究生 创造力 仁慈型导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士健 孙专专 刘新民
从组织学习和知识治理相互促进的视角,引入知识共享和创新型文化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提出并验证了组织学习和知识治理影响组织创造力的路径。基于401个有效样本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发现:组织学习既能直接作用于组织创造力,也能通过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对组织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知识治理既能直接作用于组织创造力,也能通过组织学习与知识共享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对组织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创新型文化在组织学习与知识共享间、知识治理与知识共享间,以及知识共享的中介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但并未调节组织学习与组织创造力的关系以及知识治理与组织创造力间的关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郭庆平
"十二五"期间,中国金融业为支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仍需金融业更大支持。为此,必须创建更具创造力的中国金融体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梁祺 雷星晖 苏涛永
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四个维度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三个维度则单独或两两合并对上述关系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
知识共享 员工创造力 多层线性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白杨 刘新梅
应用创造力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对创造动机在组织内不同层次之间的传导过程进行分析;借鉴知识创造的转化模型,构建了个体想法产生向组织想法产生的跃迁机制;依据组织创造力的交互作用模型,提出了影响组织创造力形成的主要组织及环境因素,最终系统性地构建了组织创造力的余弦式周期形成框架。
关键词:
创造力 组织创造力 形成机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施永川 黄莹 王佳桐
以温州4所本科高校的605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大学生创造力、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态度、感知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应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应用Amos22.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得出创造力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对感知行为控制有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及创业态度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因此创业教育应该关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增强其自身创业效能感,在提高其创业意愿的同时,也提升创业质量。
关键词:
大学生 创造力 创业意愿 TPB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磊 张庆普
在界定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评价维度,从创造主体、创造过程、创造成果和创造环境4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可拓学的物元方法建立了多级可拓评价模型。最后运用实例说明了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可拓评价过程。结果表明,利用可拓评价法能得出待评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综合水平,评价结果能反映待评高校在科研团队创造力的不同维度上的竞争优势和差距。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汤超颖 邢子伟 毛适博
基于对科研工作中直接或间接作用,创新方法可以分为发明类与管理类。目前,管理类创新方法没得到充分的重视,此外两类方法作用于科研团队创造力的路径机理有待研究。分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342个科研团队的数据发现:两类创新方法均有助于团队创造力,但是作用路径不同。发明类创新方法通过提升团队成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团队创造力,管理类方创新法通过提升团队内部创新支持与团队间创新互助作用于团队创造力。最后,讨论了相关理论贡献与管理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晓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在人才评价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博士后作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完善博士后评价指标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导向性。面对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博士后人员的评价思路必须注重从"局部"向"整体"、"静态"向"动态"、"封闭"向"公开"三个方面的转变,围绕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个方面构建博士后评价体系。文章结合创新视角从"想创新"、"能创新"、"创新业绩"、"创新潜力"四个方面建立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立足创业基点从"想创业"、"能创业"、"创业业绩"、"创业潜力"四个方面建立了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次灰度理论综合评价模型,为合理评价博士后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人才评价 创新基点 创业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