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35)
2023(9698)
2022(8147)
2021(7756)
2020(6535)
2019(14982)
2018(14734)
2017(27967)
2016(14935)
2015(17065)
2014(16719)
2013(15481)
2012(13534)
2011(11929)
2010(11505)
2009(10208)
2008(9605)
2007(8015)
2006(6415)
2005(5178)
作者
(36837)
(30813)
(30809)
(29378)
(19573)
(14826)
(14050)
(12249)
(11844)
(10755)
(10622)
(10241)
(9492)
(9458)
(9349)
(9165)
(9152)
(9100)
(8880)
(8826)
(7437)
(7353)
(7274)
(7195)
(6914)
(6884)
(6681)
(6572)
(6157)
(6156)
学科
(56143)
经济(56090)
管理(42980)
(37832)
(32783)
企业(32783)
方法(30516)
数学(26693)
数学方法(26297)
(14522)
中国(14308)
(13485)
理论(12998)
业经(12332)
(10165)
(9667)
(9601)
财务(9566)
财务管理(9543)
技术(9288)
地方(9265)
农业(9217)
企业财务(9086)
(8955)
贸易(8952)
(8684)
环境(8406)
教学(8247)
教育(8128)
(8104)
机构
大学(199171)
学院(195922)
管理(80750)
(78025)
经济(76462)
理学(71271)
理学院(70616)
管理学(69313)
管理学院(68946)
研究(55640)
中国(40382)
(39321)
(35564)
科学(32831)
财经(29542)
中心(27324)
(27195)
业大(27116)
(27116)
师范(26971)
(26755)
经济学(24796)
(24044)
(23912)
北京(23432)
经济学院(22549)
财经大学(22392)
研究所(22122)
师范大学(21583)
(21528)
基金
项目(142711)
科学(114446)
研究(109286)
基金(103572)
(88069)
国家(87337)
科学基金(77658)
社会(70005)
社会科(66428)
社会科学(66409)
(56678)
基金项目(55384)
教育(53337)
自然(48915)
自然科(47859)
自然科学(47849)
(47183)
自然科学基金(46951)
编号(45013)
资助(41054)
成果(35926)
(32477)
重点(32222)
(31193)
课题(30712)
(30010)
教育部(29035)
国家社会(29004)
创新(28950)
人文(28486)
期刊
(74231)
经济(74231)
研究(52987)
中国(35418)
教育(30629)
(28576)
管理(28473)
学报(25304)
科学(24008)
大学(21473)
技术(20079)
(19582)
学学(19196)
财经(14421)
农业(14043)
(12477)
业经(12314)
(11890)
金融(11890)
经济研究(11855)
图书(11780)
问题(9830)
技术经济(9630)
科技(9247)
财会(9188)
统计(9060)
理论(8863)
(8648)
职业(8552)
(8532)
共检索到264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袁景蒂  
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关系到国家科研创新与科技发展。理论上,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具有工具理性与对话理性的双重内涵,且对话理性作为高校科研人才评价的基础,应先于工具理性。现实中,高校科研人才评价存在工具理性僭越、对话理性式微的结构化矛盾。究其根源在于:时空抽离下的系统整合加剧工具理性膨胀,行为惯例导致被评价者话语意识缺失,基于“绩效”逻辑的评价结构巩固基于工具理性的评价者中心、外部评价为主、以评为中心的结构性原则。重构高校科研人才评价机制需建构基于对话、协商的评价理解范式,促进多元评价主体权利再分配,推动评价规范再生产。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兴峰  
借助社会学理论分析发现,由于教育功利化现象的存在,人们依据功利的原则来评价、衡量教育行为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并日渐忽视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进而背离了教育的本真意义。纠正这一偏向的最佳途径,是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有机的结合。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马从兵  
在学理层面上,资助育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应然状态是和谐统合、功能互补。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价值理性的式微,工具理性的僭越和蔓延,而导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冲突和分裂,致使资助育人低效。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资助形式与内容、资助与德育的关系,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回归正位,实现两种理性力量的平衡、融合。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冯巧根  
在我国管理会计的情境特征下,无论是政府导向的工具开发与应用,还是市场自发的工具导入与普及,它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提高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效率与效益。换言之,增强管理会计的目的性与有效性是管理会计工具理性的内在要求。倡导管理会计工具理性有助于拓展管理会计的功能作用,明确管理会计工具的结构性特征有助于探寻管理会计工具的指引体系。管理会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管理会计工具的政府导向性与市场自发性相互融合的需要,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客观规律之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和克纯  邱开金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始终面临着"两难决择"。强调职业技术或能力,被质疑是功利至上;推崇生本,重价值导向,又被冠以普教样本。现代职教最完美的"人职匹配"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受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启发,职教的全人教育不应是人与职的排斥,技术教育与职业信念教育的结合才是完整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曾煜  
要让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真正有效地助推新课程改革,就必须从根本上纠正过分工具化的倾向,建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整合的价值取向,确立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不仅要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提高教师专业精神和品格,全面改善知识结构,使教师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源源  
认为MPA教育的教育目标、办学思路、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中既展示了价值理性,也包含有工具理性,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MPA教育的工具理性显得更为突出,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提出有必要以价值理性为主导,以工具理性为载体,重构MPA教育,使之全面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立新  来钇汝  秦丹  
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实践价值与发展前景,在教育领域却遭遇了巨大阻力,其根源在于当前智能教育领域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与博弈。智能教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以通过辩证的方法实现协同统一。智能教育应坚守“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使命,禁止用技术“神话”催生教育焦虑,尊重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防止技术凌驾于教师“主体”之上并把技术的工具属性强行赋予教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芒  
教育技术领域如果接受"工具理性"的统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工具理性"带给人们的是肤浅和盲从。技术与目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目的理性"应该得到张扬。教育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技术问题不可能只依靠技术手段来解决。学习是人的活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教学活动本身,而不能过于依赖实体技术。人的思想、经验、意志、道德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宏  
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技术思维的僭越,人性发展的圈囿,情感沟通的缺位等问题。为了克服教育技术发展面临的困境,达成对技术异化的超越,需竭力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整合。人和技术的双重性为其有效整合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规定了其整合的限度。历史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共生以及当下在其他领域的再次整合为其提供了范例。欲使教育技术发展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融合,我们需转变"技术至上"观念,使"人机对话"有效促进"人际对话";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使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回归"以人为本",使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共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巨绍炜   蔡萌  
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对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双重视角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基于2022年调查获取的29 529份全国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乡土情结正向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城市融入感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家庭禀赋通过个体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部分中介,负向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返乡政策感知正向调节乡土情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基于此,建议地方政府畅通返乡政策精准投递渠道,依托乡土情结纽带引导高职人才返乡;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试点返乡就业的定向招生模式,指导面向乡村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高职院校加大弱势阶层家庭学生就业帮扶,推进学生返乡下乡实践与城市求职关怀;高职院校大学生个人努力学习夯实个体资本基础,主动了解返乡政策厚植乡土情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安富  陈丝璐  
高校管理的根本任务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引导教职员工,教育全体学生,形成优良的高校管理文化。现今,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管理问题,如领导者越管越多、管理依赖金钱激励、常规管理追求与"日"俱新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在依法治校的今天值得深刻反思。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孝兵  
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有一种趋势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不断强化的数学化倾向在拓宽经济学发展边疆的同时,也引致了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之间的现实鸿沟,动摇着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数学的形式主义只是数学的"工具理性",只是经济学方法论中一个细小的"节点"。但就是这个"节点",使20世纪末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改造成为一门无视经济现实的"数学科学"。实际上,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传统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退却与势微并不是因为它被证明比其替代方法提供较少的信息量,而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时尚性与严密性,无法跨越它自身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等学科之间的鸿沟。在这一方法论的转换过程中,数学方法在经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湛礼珠  张延龙  马晓蕾  
数据资本时代,挖掘数字红利以加速乡村发展是全面脱贫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数字乡村建设承载着这一目标应运而生。“国家—农民”关系视角下,农民主体性保障不足、被动性卷入的参与方式,以及陷入娱乐化与主体赋能的迷思,建构了数字乡村的“悬浮式”推进路径,由此造成下沉困境。这一困境滥觞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工具理性主体化,并进一步溯因至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目标责任的行为导向、农民能力贫困及主体性激励不足致使回应无力,以及政策供需错位压缩其制度化成长空间。为此,实现数字乡村建设本体性价值回归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践行人本主义数字乡村建设理念,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推动数字赋能主体激励内生化,同时从多个要素入手整体构建数字乡村发展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