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43)
2023(13431)
2022(11734)
2021(11123)
2020(9248)
2019(21349)
2018(21404)
2017(40789)
2016(22177)
2015(24860)
2014(24549)
2013(23955)
2012(21696)
2011(19399)
2010(19323)
2009(17712)
2008(17459)
2007(15486)
2006(13560)
2005(11425)
作者
(60686)
(50210)
(50107)
(47670)
(32088)
(24159)
(22719)
(19713)
(18997)
(17891)
(17119)
(16772)
(15884)
(15759)
(15290)
(15129)
(15037)
(14943)
(14390)
(14273)
(12382)
(12301)
(12125)
(11541)
(11261)
(11255)
(11109)
(11028)
(9993)
(9919)
学科
(84656)
经济(84476)
管理(71613)
(66880)
(59255)
企业(59255)
方法(40559)
数学(33670)
数学方法(33344)
中国(23334)
(22635)
(21708)
业经(20730)
技术(19390)
(17754)
地方(17411)
理论(17314)
(15712)
(15256)
(14811)
财务(14747)
财务管理(14725)
农业(14500)
企业财务(14051)
(13721)
贸易(13711)
教育(13469)
技术管理(13354)
(13244)
(13235)
机构
大学(309731)
学院(304591)
管理(127415)
(117904)
经济(115259)
理学(111531)
理学院(110352)
管理学(108524)
管理学院(107975)
研究(94817)
中国(69739)
(64543)
科学(58477)
(54726)
(45542)
财经(44093)
业大(44076)
(43393)
中心(42958)
(42842)
(41661)
研究所(41577)
师范(41358)
北京(40548)
(40059)
(35810)
(34553)
经济学(34309)
商学(33538)
商学院(33189)
基金
项目(212494)
科学(168878)
研究(159230)
基金(154272)
(132214)
国家(131043)
科学基金(114801)
社会(101632)
社会科(95536)
社会科学(95509)
(83813)
基金项目(82956)
教育(74330)
自然(73993)
自然科(72327)
自然科学(72313)
自然科学基金(71072)
(69617)
编号(65421)
资助(62014)
成果(53788)
(48013)
(46847)
重点(46410)
课题(44874)
(44040)
创新(43930)
项目编号(41459)
教育部(40993)
大学(40757)
期刊
(126149)
经济(126149)
研究(89682)
中国(60902)
管理(47625)
学报(45221)
科学(42628)
教育(41877)
(41765)
(37922)
大学(35466)
学学(32361)
农业(26592)
技术(26294)
(22693)
金融(22693)
财经(21420)
业经(20906)
经济研究(19798)
图书(19418)
(18238)
科技(16804)
问题(15772)
技术经济(15183)
理论(14752)
(13950)
实践(13582)
(13582)
现代(13510)
商业(13438)
共检索到437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小妹  包凤耐  
高校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对于高校协同创新活动以及协同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于高校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机理仍缺乏深入探索。基于此,从结构、关系、认知3个维度入手,考察了高校社会资本借由高校与其它主体协同行为路径作用于高校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式,以及协同行为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高校社会资本对协同创新绩效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同时,高校协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高校社会资本越丰富,越能促进与其它主体间的协同行为,进而提高高校的协同创新绩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廷  
开展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社会资本理论为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章从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维度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影响作用,指出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社会资本的缺失,最后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落脚点,论述了建立有效联结机制、信任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的实施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薛岩松  张正华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采用SWOT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行业特色高校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据此提出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战略模式,具体包括动力促进机制、相互信任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评估机制、监督反馈机制。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曼  菅利荣  
文章针对高校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问题,基于软、硬两种指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收集的274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高校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内部互动和内部管理对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产出影响最为显著;资源投入对绩效产出评价的正向影响弱于知识转化和协同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行业市场竞争情报对绩效产出也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卫红  赵鲲  张爱美  
在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协同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总结出企业协同创新的5类风险,即合作主体风险、信息风险、利益风险、结构风险、环境风险,探究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京津冀地区206家高技术企业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协同创新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合作主体风险、信息风险、利益风险、结构风险、环境风险均与企业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2)不同风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其中信息风险和利益风险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常路  汪旭立  符正平  
以联盟管理、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单位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声誉、联盟经验和网络中心性三个维度,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组织声誉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组织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对其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4)政府合作对组织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与其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汪群   杨乐   赵晓阳   杨彤彤  
基于创新生态理论,从组态视角探讨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因果关系,为丰富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研究和科创园区的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参考。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出发,以8家位于江苏省的国家级科创园区作为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和文本分析法,识别出影响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基于组态视角,进一步选取69家江苏科创园区,采用fs QCA方法,通过案例间的比较探索影响其协同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研究发现:(1)单个要素不构成科创园区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驱动科创园区高协同创新绩效有4种条件组态,体现了科创园区协同创新绩效的多重实现模式,具体为校-政二元驱动型、园区主导-政府支持型、政-校-园协同联动型和政府主导-园区运作型;(3)组态中部分资源的投入存在替代效应,例如,在一定条件下,高层次人才和经费资源的投入在实现高协同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具有相同效果。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佟泽华  姜子元  师闻笛  
【目的/意义】个体知识协同行为(Id-KCB)和团队知识协同行为(T-KCB)在组织的网络柔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探讨其内在机理对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数据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剖析了"网络柔性"对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的Id-KCB、T-KCB的中介效应。【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网络柔性对Id-KCB、T-KCB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T-KCB对创新绩效很强的正向促进作用,而Id-KCB对创新绩效并没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但是Id-KCB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T-KCB。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任南  鲁丽军  何梦娇  
为了探析企业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制造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影响,构建了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三者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通过217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分析能力包括大数据有形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源三个维度,其中,大数据有形资源对人力资源、无形资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通过大数据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对协同创新能力产生间接影响。大数据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均通过协同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协同创新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烽  陈石斌  蔡翔  
文章选用大学与企业联合发表发明专利数作为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指标,对2006-2014年我国协同创新绩效的空间分布进行讨论,并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对其集聚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总量来看,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联合发表专利数与其增长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弱于一般创新活动的发表专利数的增长情况;从分地区情况来看,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发展极不均衡,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差异;从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情况来看,协同创新绩效存在比一般创新更高的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集聚程度正逐年缓慢下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烽  陈石斌  蔡翔  
文章选用大学与企业联合发表发明专利数作为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指标,对2006-2014年我国协同创新绩效的空间分布进行讨论,并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对其集聚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总量来看,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联合发表专利数与其增长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弱于一般创新活动的发表专利数的增长情况;从分地区情况来看,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发展极不均衡,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差异;从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情况来看,协同创新绩效存在比一般创新更高的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集聚程度正逐年缓慢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烽  陈石斌  蔡翔  
文章选用大学与企业联合发表发明专利数作为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指标,对2006-2014年我国协同创新绩效的空间分布进行讨论,并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对其集聚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总量来看,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联合发表专利数与其增长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弱于一般创新活动的发表专利数的增长情况;从分地区情况来看,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发展极不均衡,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差异;从我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情况来看,协同创新绩效存在比一般创新更高的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集聚程度正逐年缓慢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金花  杨陈  
IT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从隐性知识转化效率视角来探讨IT能力对联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IT能力、隐性知识转化效率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因果关系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研究结果发现:IT能力对隐性知识吸收转化效率的影响接近于S型增长趋势,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增长趋势。同时,隐性知识转化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即知识转移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知识转移意愿的影响更强。
[期刊] 预测  [作者] 康益敏  朱先奇  李雪莲  
本文基于245家科技型企业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伙伴关系对协同创新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协同创新的中介作用,知识共享和认知多样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伙伴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在两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认知多样性正向调节了伙伴关系和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知识共享正向调节了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且正向调节了协同创新的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企业如何利用伙伴关系提升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军  成佳  
文章首先构建了由经济要素持有者(企业)、科技要素持有者(大学、科研院所)和产业要素持有者(供应商、ODM/OEM)等多主体介入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技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地,阐述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与外部创新主体的主要合作模式,以及面向合作对象的利益协调机制,并结合案例企业的四个典型创新项目对比验证。研究发现:多要素持有者介入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及其商品化;建立系统的、相互关联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审视技术绩效水平并寻找解决路径,辅以利益协调机制可以调和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取向差异问题,进而改善技术创新综合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