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22)
- 2023(5481)
- 2022(4202)
- 2021(4126)
- 2020(3219)
- 2019(7402)
- 2018(7780)
- 2017(11727)
- 2016(8183)
- 2015(9551)
- 2014(10014)
- 2013(8455)
- 2012(7748)
- 2011(7173)
- 2010(7563)
- 2009(6538)
- 2008(6246)
- 2007(6017)
- 2006(5305)
- 2005(4872)
- 学科
- 教育(21285)
- 管理(15069)
- 济(13834)
- 经济(13805)
- 中国(13263)
- 理论(9093)
- 业(8771)
- 教学(8648)
- 学(7945)
- 企(6542)
- 企业(6542)
- 农(5893)
- 制(5583)
- 学校(5302)
- 体(5130)
- 研究(5117)
- 财(4786)
- 发(4734)
- 思想(4595)
- 政治(4548)
- 学法(4523)
- 教学法(4523)
- 工作(4474)
- 思想政治(4280)
- 政治教育(4280)
- 治教(4280)
- 德育(4252)
- 发展(4185)
- 展(4061)
- 地方(3936)
- 机构
- 大学(102197)
- 学院(94968)
- 研究(38309)
- 教育(30880)
- 范(26480)
- 师范(26249)
- 管理(24928)
- 京(24268)
- 科学(23428)
- 济(23357)
- 经济(22251)
- 中国(21795)
- 师范大学(21101)
- 理学(20244)
- 理学院(19836)
- 所(19371)
- 管理学(19022)
- 管理学院(18826)
- 江(18222)
- 研究所(17609)
- 技术(17320)
- 北京(16368)
- 中心(16277)
- 农(16172)
- 职业(15777)
- 州(14190)
- 院(14190)
- 财(13851)
- 业大(13629)
- 农业(12632)
- 基金
- 项目(59245)
- 研究(53141)
- 科学(46067)
- 基金(35322)
- 教育(34392)
- 家(29998)
- 国家(29525)
- 社会(27944)
- 成果(26432)
- 省(26209)
- 编号(26136)
- 社会科(25846)
- 社会科学(25841)
- 划(23960)
- 科学基金(23457)
- 课题(22797)
- 年(20014)
- 基金项目(17328)
- 项目编号(15924)
- 规划(15527)
- 重点(15107)
- 性(14562)
- 研究成果(14550)
- 度(14232)
- 部(14119)
- 发(14015)
- 资助(13871)
- 一(13548)
- 体(13210)
- 阶(12823)
共检索到168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焦敏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整体观、差异观和底线思维,丰富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着力加强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性事业,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文章围绕新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再认识,就今后如何进一步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民族团结创建 成效 创新举措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英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被写入了党章。青海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几大藏区的一个缩影。因区位战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思想与价值环境的多元性、社会特征的风险性等多重因素,新时代藏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既不能成为纯粹的意识形态教育,也不能成为片面的文化沙文主义教育,而是要通过经济发展、宣传教育、文化浸染等多维途径摄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成为"草根"层面简单朴素、自觉自为的社会心理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英杰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之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方面。从中国传统看,中华文化的大一统观念吸纳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卷民族团结,凝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一辩证"的学理上看,多民族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关键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要尊重多样,进而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和持久的文化张力,以聚力民族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建构路径看,可以通过改善民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朝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办好高水平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自觉主动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从政治保障、价值引领、文化浸润、知行合一、研究创新等多维进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根铸魂,使各民族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关键词:
铸牢 高校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龙金菊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政治战略及其宣传教育常态化推进,本研究认为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心理属性,具体表现为政治战略性、思想引导性与心理可塑性特征。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及其教育发展较晚,在高校教育推行中有必要依托于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其内在关联性来看,充分体现在思想生成、思想疏导以及内化与外化的有效联动过程中。进而聚焦政治心理生成的内在结构,认为应该从学习目标规制中的动机审视、知识体系框构中的认知建构、认同符号凝练中的情感驱动、行为倾向规约中的意志锻造、政治信仰铸就中的人格养成这五个层面深入探寻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政治心理机制的凝聚策略。主张在学习被动型的显性教育阶段加强外力介入,而在学习主动型的隐性教育阶段逐渐弱化外力介入,尊重个体内生动力,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由被动情态顺利走向主动情态,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转化、融合与统一,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杨安然 王晓慧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多元主体在各自组织场域中依据共同的价值志趣构建出的课程集合体。依据课程层次理论,该课程集合体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呈现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五种形态,并彰显出学科发展逻辑、国家构建逻辑、社会重构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心理发展逻辑的五维课程建设逻辑。这五种逻辑在理论层面表现出彼此关联、层次递进的特征,但在实践领域也衍生出学科发展和国家构建“去生活化”、社会重构和教育教学“脱域化”、心理发展与行为形塑“知行分离”等内在风险,影响并制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此,需要重新审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过程,关照不同层级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把握课程属性、关照课程形态、增强课程联系三方面寻求化解风险之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青觉 王敏
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机构。从政治心理学角度探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具理论契合性和逻辑自洽性。政治心理学认为,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与人格存在内在的渐次递增关系并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内化为稳定的人格结构,而健全的人格结构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从认知到情感再到人格形塑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梯度过程。因此,需要通过政治认知教育、文化认知教育、情感认知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水平;通过乐情、冶情、融情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通过情境、结构、关系的协调来形塑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三者的共生、叠加与递进推动着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入与提升。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肖姝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亦是涵养各族青年的家国情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历史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逻辑关联,因此高校可以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一定困境,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升化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开放协同育人机制等途径加以改进。
关键词:
高校 民族音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