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54)
- 2023(3034)
- 2022(2552)
- 2021(2548)
- 2020(2309)
- 2019(5112)
- 2018(5057)
- 2017(9161)
- 2016(5678)
- 2015(6513)
- 2014(6376)
- 2013(6057)
- 2012(5781)
- 2011(5057)
- 2010(5136)
- 2009(4595)
- 2008(4798)
- 2007(4515)
- 2006(3806)
- 2005(3366)
- 学科
- 济(17108)
- 经济(17087)
- 管理(10182)
- 业(9012)
- 教育(8156)
- 地方(7181)
- 农(6823)
- 方法(6799)
- 数学(6029)
- 数学方法(5970)
- 研究(5685)
- 企(5492)
- 企业(5492)
- 中国(5372)
- 农业(4911)
- 制(4824)
- 生(4324)
- 学(3926)
- 研究生(3572)
- 业经(3539)
- 贸(3525)
- 贸易(3523)
- 理论(3492)
- 财(3422)
- 易(3419)
- 度(3378)
- 制度(3376)
- 工作(3251)
- 教学(3241)
- 地方经济(3235)
- 机构
- 大学(76977)
- 学院(71208)
- 研究(26333)
- 济(26170)
- 经济(25227)
- 管理(24470)
- 理学(20781)
- 理学院(20487)
- 管理学(19965)
- 管理学院(19827)
- 中国(16484)
- 京(16130)
- 科学(15415)
- 农(14166)
- 范(13361)
- 师范(13241)
- 江(13149)
- 所(12951)
- 业大(12568)
- 中心(12097)
- 财(11847)
- 研究所(11781)
- 农业(11022)
- 省(10475)
- 州(10309)
- 师范大学(10302)
- 北京(9994)
- 教育(9700)
- 院(9560)
- 财经(8970)
- 基金
- 项目(48170)
- 研究(38929)
- 科学(36735)
- 基金(31121)
- 家(26004)
- 国家(25708)
- 省(23341)
- 社会(22166)
- 科学基金(21891)
- 社会科(20804)
- 社会科学(20796)
- 教育(20269)
- 编号(17362)
- 划(17103)
- 基金项目(16769)
- 成果(15577)
- 自然(13503)
- 课题(13466)
- 自然科(13162)
- 自然科学(13156)
- 资助(12977)
- 自然科学基金(12876)
- 年(11234)
- 发(11062)
- 重点(10922)
- 部(10640)
- 创(10239)
- 大学(10219)
- 高校(9990)
- 性(9890)
共检索到1150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岳昌君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对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状况进行了性别比较。研究内容包括流动比例、流动方向、流动收益、流动成本、流动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女性跨省流动的比例显著低于男性。男性的流动率为50.8%,而女性的流动率为39.1%,比男性低11.7个百分点。第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跨省流动都显著增加了收入。第三,经济因素是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人口特征变量、人力资本变量、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都是显著影响跨省流动和收入的因素。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流动 收益 性别比较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岳昌君 李欣
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本文对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重点考察了来自不同生源地毕业生的跨省流动差异。研究发现:51.3%的高校毕业生在就学或就业过程发生了跨省流动,家庭所在地区不同的毕业生在跨省流动类型和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类型和比例存在显著的性别、学历和学校类型差异;跨省流动的收益显著为正;人力资本因素和地区经济因素对跨省流动的促进作用,以及跨省流动对收益的提升作用对于来自中西部地区家庭的毕业生最为显著。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跨省流动 地区差异 流动收益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岳昌君 周俊波
本文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问题进行了统计和计量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跨省就业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求职费用总量相当,跨省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更多的帮助;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起薪显著高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户籍制度对毕业生跨省就业的限制,增大了毕业生就业的成本,使得人力资本禀赋较高(如学业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并不一定配置到了起薪更高的位置,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了效率损失。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成本 收益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罗守贵
本文通过一些相关统计指标的计算对比,证明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机制,认为沿海与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同步性以及提供就业岗位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共同影响了这种人力资源的初次配置过程,接着分析了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消极影响,认为它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同时也不利于调动高校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二是调整西部高校的专业结构;三是在西部建立“地区年功序列”制度。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跨区域流动 机制 影响 对策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岳昌君 邱文琪
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本文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从城际流动类型与分布、就业城市偏好、流动收益与成本和流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城际流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87%的高校毕业生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了城际流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的主要选择。人力资本变量和地区经济变量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流动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过流动尤其是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收益显著更高,流动对收益的提升作用对于一线和二线城市家庭毕业生的提升作用显著更强。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城际流动 推拉理论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莉萍 刘彦林 罗乐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利用2003-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了毕业生返乡就业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女性返乡就业的热情逐渐高涨,且多在事业单位就业,而返乡就业的男性多在国有企业就业;返乡就业的女性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略高,而男性的就业满意度更高。在控制了个人和家庭基本特征及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房价等变量后,女性比男性返乡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到生源省和院校省以外的他省就业的可能性更小;中部生源的女性更加倾向于返乡就业,东部生源的女性更加倾向于返乡就业而非他省就业,西部生源的女性更加倾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返乡就业 性别 流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刚 王海英
利用2015年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的数据,对毕业生工作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的平均次数为1.19次,在教育背景上呈现出弱者流动多、强者流动少的特征,即专科和本科高于硕士和博士,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高校高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在专业类型上表现为硬学科流动少、软学科流动多的特点,即专业技能取向的学科(工科、理科)低于注重通用性能力发展的学科(人文、社科);在制约因素方面,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拥有量和个体能力等变量是影响毕业生工作流动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晶晶 盛玉雪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依托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作为优质劳动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路径对引导区域人才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识别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动机及决策路径后,建立了两区域两阶段决策的决策模型,并对两阶段进行了HULT分解,以分析不同阶段流动成本的差别对迁移路径选择的影响,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高校毕业生流动的路径选择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经济水平与高校毕业生得失比呈正相关、与高校毕业生流出距离成负相关、与流入距离呈正相关的结论后,建议落后地区以教育资源吸引滞留者,发达地区以就业资源吸引外来者。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HULT 流动路径 区域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柏培文
本文通过对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中144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职业流动和职业成功的有关数据收集和处理,发现在我国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里,就业选择、职业流动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成功产生明显的影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就其根源来说,主要在于我国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不成熟和组织管理缺乏规范化所带来的职业流动风险过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带来不同就业选择的职业管理差异。它表明,高校毕业生职业成功不仅与自身有关,也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制度密切相关,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缺陷和管理缺乏规范化。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选择 职业流动 职业成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玉运 贾治辉
高校毕业生存在焦虑、自卑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重点分析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毕业生心理问题的矫正有所裨益。
关键词:
高校 毕业生 心理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莹 武毅英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2013年12月近年来,在劳动力市场分割明显与就业难度日益加大的双重影响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已不仅限于传统的"体制内"就业,出现了向不同行业和区域流动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趋势对人力资源的初次配置(流动)结构产生了影响并形成了最初的社会分层,即:毕业生通过就业市场被配置到各个行业,进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慧勤
对云南省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状况因首要求职渠道及首要就业信息来源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各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作用明显;求职的竞争最终是自身素质的竞争;“公平”及“收益的最大化”是相对的,虽然“先就业再择业”、追求事业发展已成为毕业生积极而普遍的心态,但自主创业意识仍需加强;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卿石松 曾湘泉
文章利用山东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就业能力和实习经历对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并对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就业能力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不仅能够提升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毕业生就业也有独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就业能力 实习经历 初次就业 起薪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永刚
当前我国高校博士毕业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绝大部分博士毕业生选择了签约就业,继续深造的比例有所提高。与国外相比,我国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和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向上流动的比例偏低,流向非高校的各类事业单位的比例较高,流向工业部门的比例虽不高但流速较快。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呈现出以属地为圆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格局和态势。博士人才的环流过程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为博士人才净流入地,中部地区承担着同时向东部和西部地区高校输出优秀生源的角色,博士人才回流的比例较低。我国大学应进一步优化学术环境,提升学术职业的吸引力,提高博士研究生在学术内外部门从事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中部省份应主动招揽区域科教中心溢出的博士毕业生,积极联络和吸纳本省籍博士毕业生回流就业。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学术溢出 就业流动 职业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