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97)
2023(13086)
2022(11308)
2021(10526)
2020(8961)
2019(20386)
2018(20235)
2017(38323)
2016(21580)
2015(24061)
2014(23791)
2013(23136)
2012(20813)
2011(18698)
2010(18366)
2009(16514)
2008(15977)
2007(13867)
2006(11811)
2005(9857)
作者
(63142)
(52310)
(52140)
(49462)
(33163)
(25239)
(23498)
(20745)
(19913)
(18491)
(17891)
(17561)
(16547)
(16372)
(16202)
(16003)
(15884)
(15645)
(14965)
(14822)
(13387)
(12675)
(12497)
(11913)
(11807)
(11739)
(11532)
(11391)
(10735)
(10520)
学科
(77666)
经济(77582)
管理(59851)
(55220)
(45569)
企业(45569)
方法(39043)
数学(34245)
数学方法(33904)
(21022)
中国(20005)
(19178)
(18894)
业经(17509)
地方(15431)
(14908)
贸易(14903)
(14471)
农业(14400)
理论(13398)
技术(13151)
环境(12895)
(12518)
(12516)
财务(12460)
财务管理(12441)
教育(12347)
(12171)
企业财务(11803)
(11249)
机构
大学(300467)
学院(295909)
管理(117373)
(110107)
经济(107692)
理学(103618)
理学院(102441)
管理学(100451)
管理学院(99954)
研究(96984)
中国(67927)
科学(65565)
(63143)
(56288)
业大(52291)
(49351)
(47491)
研究所(45995)
农业(44914)
中心(43464)
(41300)
(39919)
财经(39428)
师范(39409)
北京(39047)
(36020)
(35083)
(33880)
经济学(32127)
技术(32001)
基金
项目(215821)
科学(167671)
基金(154947)
研究(151793)
(137739)
国家(136600)
科学基金(116202)
社会(93735)
社会科(88785)
社会科学(88760)
(85979)
基金项目(83888)
自然(78855)
自然科(77024)
自然科学(77001)
自然科学基金(75612)
(72600)
教育(70744)
资助(63122)
编号(61395)
成果(48745)
重点(48446)
(46367)
(45310)
(45130)
课题(42488)
科研(42312)
创新(42164)
计划(41405)
大学(40216)
期刊
(110241)
经济(110241)
研究(80553)
学报(56787)
中国(53081)
(49400)
科学(48118)
大学(41874)
管理(39729)
学学(38998)
教育(36431)
农业(34658)
(34270)
技术(23188)
业经(19043)
(18780)
金融(18780)
图书(18237)
财经(18155)
经济研究(17998)
(17916)
科技(16430)
业大(15553)
(15429)
(15334)
问题(14562)
理论(13710)
技术经济(13505)
资源(13119)
商业(12798)
共检索到406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占国  
基于全国17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高校毕业生起薪的影响因素,并着重检验了各因素的影响效应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起薪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人力资本和家庭禀赋等相关变量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学校层次、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习和家庭经济条件对起薪的影响效应存在性别差异,重点高校的学历对女生起薪的正向影响更大,而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习和家庭经济条件对男生起薪的正向影响更大。此外,工资决定机制的性别差异是高校毕业生起薪性别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敏  陆根书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层次的14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高校毕业生起薪的性别差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起薪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起薪的平均数只有男生起薪平均数的90.2%。人力资本变量、家庭禀赋变量、劳动力市场就业特征变量,尤其是人力资本变量对高校毕业生起薪的性别差异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起薪存在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缩小高校毕业生起薪性别差异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巍  张馨燕  
文章对大学毕业生起薪影响因素的调研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学生获奖学金次数与其起薪水平显著正相关,但GPA和学习时间对起薪影响不显著。(2)学生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经历,尤其是实习经历能够极大地促进其起薪水平,而学生活动与其起薪水平并不显著相关。(3)学生的求职行为积极与否,不会对起薪造成显著影响。(4)通过社会网络获得工作的学生,其起薪水平低于参加公开招聘而获得工作的毕业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菲菲  丁小浩  
本研究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5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将实习和学习("双习")时间投入同时作为影响起薪的双要素,实证分析大学生"双习"投入对未来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起薪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学习投入对起薪的影响更大,大于实习投入;不同群体毕业生的实习和学习投入对于起薪的影响是不同的,实习投入对起薪影响较大的群体多为高职、专科或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体制外企业。本文建议大学生应理性进行实习投入,保证投入质量;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双习"投入引导上的探索;实习单位应合理对毕业生实习进行信息反馈;政策制定者应当规范市场机制,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曹星  岳昌君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严重问题,表现为总体就业状况恶化及性别差异显著。本研究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在考察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本文从就业率、起薪、工作满意度三个角度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总体及各学历层次、学科和类别、学校类型的就业性别差异,并对2003-2007年性别差异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从而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状况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缩小性别差异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敖山  丁小浩  
本研究基于北京大学2009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高度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运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神经网络拟合仿真方法,较好地分离出性别差异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征和流动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性别因素将会导致10.89%的薪金差距;男性获得就业地户口的机率比女性高出9.27%;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的差异并不明显。相对上述就业工作特征,毕业生流动特征的性别差异较为显著:男性毕业生比女性具有更强的流动性,除了就业流动以外,上学流动、毕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度分别是19.5%和23.77%,全流动差异更是达到了40.57%;而男女毕业生就业流动概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郝登峰  周琦  
对10790名在广州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毕业生的学历、学校、性别、专业、学用结合性、家庭住址、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因素中,学历对毕业生的起薪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学校、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而性别、学用结合性、专业和家庭住址对起薪影响很小。研究表明,当就业竞争增加时,学校、综合素质和性别对起薪的影响作用增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邓峰  
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校扩招后备受关注的两大突出问题。基于北京大学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从个体层面、学校层面和地区层面综合考察毕业生起薪的影响因素之后发现,同个体的人力资本和家庭背景相比,学校类型和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影响毕业生起薪的更加重要的因素。毕业生对各自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总体不高,且在不同类型的学校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只要将教育质量当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最终都可以办出具有特色的一流学校,从而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卿石松  曾湘泉  
文章利用2008届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考察本科毕业生起薪的专业差异,并通过分位数回归,分析专业对教育回报作用在不同收入层次上的差异。OLS回归的结果发现,高等教育回报在专业之间存在差距,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起薪;与"211"大学毕业生相比,一般大学毕业生教育回报的专业差异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专业对教育回报的影响在中、低收入分位上更为突出。专业选择对毕业生收入和劳动市场人才供需结构都具有重要影响,调整专业模式和完善"转专业"制度有利于缓解专业结构性矛盾和提升毕业生起薪水平。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黄楠  谭娅  封世蓝  
本文从男女毕业生在不同部门的就业机会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问题。基于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男性毕业生和女性毕业生在不同部门就业的概率的因素,并对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部门的就业机会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得到男性和女性进入不同部门就业的影响因素是相似的,主要是学历、户口所在地、及专业等。总的来看,女性毕业生在国有部门的就业环境呈改善趋势,但是,并非所有专业都是如此,法学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女性毕业生在国有部门的就业机会连续三届低于男性毕业生。此外,本文结合研究成果和具体实际,从国家、高校、用人单位三方面提出了相应...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旭杰  岳昌君  
薪酬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标。高校毕业生从初始就业的起薪,到工作一段时间后的薪酬会产生很大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薪酬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什么样的现实?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收集的2006年"北京市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调查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的方法对影响高校毕业生薪酬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教育、工作资历、企业工龄以及工作流动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影响毕业生薪酬变化的重要原因;学生家庭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对初始就业的薪酬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随着职业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莉萍  刘彦林  罗乐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利用2003-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了毕业生返乡就业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女性返乡就业的热情逐渐高涨,且多在事业单位就业,而返乡就业的男性多在国有企业就业;返乡就业的女性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比例略高,而男性的就业满意度更高。在控制了个人和家庭基本特征及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房价等变量后,女性比男性返乡就业的可能性更大,到生源省和院校省以外的他省就业的可能性更小;中部生源的女性更加倾向于返乡就业,东部生源的女性更加倾向于返乡就业而非他省就业,西部生源的女性更加倾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封世蓝  谭娅  金文旺  蒋承  
本文基于2007、2009、2013年三次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选取大学综合排名、学科评估排名、教师人数与本科招生人数之比、国家一级学科数、博士点数量与硕士点数量之比作为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指标,采用Yulized residuals和工具变量法,定量估计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回报率,并解决了估计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和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毕业生起薪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质量每提高1标准差,高校毕业生工资平均增加2.79%—17.3%;同时,高等教育质量绝对水平更高的大学,其教育质量反映在毕业生工资上的回报率也更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纪珽  梁琳  
本文运用指标法和回归法,对我国代际职业流动与继承状况的模式、影响因素和声望获得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虽然总体上我国的代际职业继承性较强,但是两性代际职业流动模式存在差异,男性的平均继承性更高,女性的平均流动性更高,而且这种现象在各影响因素分层中普遍存在;(2)父亲位于低职业地位时,男性比女性更易摆脱其低阶层的家庭背景;(3)城镇家庭背景、沿海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非农业户口性质、年龄段的增加和已婚状况相对而言均对子代代际流动和向上流动具有正的整体作用;(4)女性可以从上述前四种因素中获得比男性更大的有效作用,实现更大程度的代际流动和向上流动,但是年龄段和婚姻状况会抑制女性代际流动,并且结婚对女性向上流动有明显的反作用;(5)平均而言,女性能比男性取得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在中国特定国情下性别因素在代际间职业流动中的特定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岳昌君  杨中超  
为考察部门工资差异和工资溢价是否在员工入职之初就已存在,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起薪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通过Heckman两步法修正部门选择内生性后,分部门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并对起薪差异进行Oaxaca-Blinder分解。主要结论为:首先,国有部门的起薪水平显著高于非国有部门;第二,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内部起薪存在较大差异,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和家庭背景是影响起薪高低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人力资本;第三,存在不同的部门起薪决定机制,人力资本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在非国有部门要大于国有部门,而家庭背景对于提高起薪的作用在国有部门则要大于非国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