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32)
- 2023(9459)
- 2022(7793)
- 2021(7517)
- 2020(5819)
- 2019(12943)
- 2018(12460)
- 2017(23197)
- 2016(13383)
- 2015(14950)
- 2014(14904)
- 2013(14081)
- 2012(13065)
- 2011(11996)
- 2010(12521)
- 2009(11368)
- 2008(11316)
- 2007(10495)
- 2006(9365)
- 2005(8385)
- 学科
- 济(46237)
- 经济(46183)
- 管理(33021)
- 业(27428)
- 企(20373)
- 企业(20373)
- 农(15909)
- 中国(15682)
- 地方(14669)
- 方法(14387)
- 数学(12387)
- 数学方法(12126)
- 教育(11937)
- 农业(10775)
- 业经(10747)
- 制(10666)
- 财(10479)
- 学(10261)
- 理论(9928)
- 策(9087)
- 融(8722)
- 金融(8719)
- 地方经济(8585)
- 银(8533)
- 银行(8512)
- 贸(8428)
- 贸易(8424)
- 行(8223)
- 易(8136)
- 环境(8094)
- 机构
- 大学(183967)
- 学院(183178)
- 济(69272)
- 研究(67627)
- 经济(67266)
- 管理(63586)
- 理学(53632)
- 理学院(52879)
- 管理学(51709)
- 管理学院(51349)
- 中国(48914)
- 科学(40759)
- 京(39476)
- 财(34013)
- 所(33927)
- 研究所(30757)
- 江(30640)
- 范(30106)
- 中心(29901)
- 师范(29879)
- 农(29526)
- 财经(25592)
- 院(25423)
- 业大(25218)
- 北京(25155)
- 州(24503)
- 师范大学(23542)
- 经(23081)
- 农业(22976)
- 技术(21624)
- 基金
- 项目(119356)
- 研究(94616)
- 科学(93724)
- 基金(81698)
- 家(70235)
- 国家(69567)
- 科学基金(58751)
- 社会(56548)
- 社会科(53344)
- 社会科学(53332)
- 省(49134)
- 教育(46468)
- 基金项目(42025)
- 划(41403)
- 编号(41301)
- 成果(36649)
- 自然(35779)
- 自然科(34891)
- 自然科学(34876)
- 自然科学基金(34219)
- 资助(33065)
- 课题(31222)
- 重点(28073)
- 发(28060)
- 年(26329)
- 部(26023)
- 创(25324)
- 性(24548)
- 项目编号(24318)
- 创新(23543)
共检索到289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晶晶 盛玉雪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依托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作为优质劳动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路径对引导区域人才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识别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动机及决策路径后,建立了两区域两阶段决策的决策模型,并对两阶段进行了HULT分解,以分析不同阶段流动成本的差别对迁移路径选择的影响,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高校毕业生流动的路径选择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经济水平与高校毕业生得失比呈正相关、与高校毕业生流出距离成负相关、与流入距离呈正相关的结论后,建议落后地区以教育资源吸引滞留者,发达地区以就业资源吸引外来者。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HULT 流动路径 区域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罗守贵
本文通过一些相关统计指标的计算对比,证明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机制,认为沿海与内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同步性以及提供就业岗位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共同影响了这种人力资源的初次配置过程,接着分析了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消极影响,认为它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同时也不利于调动高校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二是调整西部高校的专业结构;三是在西部建立“地区年功序列”制度。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跨区域流动 机制 影响 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璨 于程媛 王强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畅通流动。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焦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区域人才资源,基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刻画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的空间格局,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城市创新等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基本遵循随距离衰减和等级跃迁规律,区域内就业占比高达79.72%。江苏、浙江、安徽呈现出差异化的省内流动空间形态。(2)位于“Z”型发达地带和沿海的城市毕业生粘滞率较高,上海和与其紧邻的苏州、嘉兴、南通形成“高—高”区。(3)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创新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驱动力较强,但按省域来看,驱动作用在江苏最强,浙江次之,而在安徽并不显著。风险探测显示,创新因素的驱动存在阈值效应。研究揭示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格局及与城市创新的关系,为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建柳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做好高校毕业生中长期职业发展跟踪指导对促进毕业生自身成长与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丹东 沈文钦 陈洪捷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国权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选择呈现出新的特征。政策的核心任务由促进规模增长转向注重质量提升;政策的价值取向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政策的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同时,法治思维和市场机制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优化方向和调控导向。这些特征既是经济发展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折射,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逻辑。
关键词:
新常态 毕业生 就业政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肖毅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压力,欧美各国纷纷采取各类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落实高校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中的关键作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
欧盟 英国 美国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梁乃锋 朱柳单 李治国
惠州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年毕业生超万人,但受生源结构、专业结构、地域文化、地区产业结构、广深莞人才“虹吸效应”的影响,惠州高职毕业生留惠工作比例较低,惠州产业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本地供给不足,应从优化专业布局、调整生源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完善留才制度等方面完善高职毕业生留惠就业创业的政策路径,为推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产业发展 留惠就业 政策路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岳昌君 邱文琪
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本文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从城际流动类型与分布、就业城市偏好、流动收益与成本和流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城际流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87%的高校毕业生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了城际流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的主要选择。人力资本变量和地区经济变量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流动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过流动尤其是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收益显著更高,流动对收益的提升作用对于一线和二线城市家庭毕业生的提升作用显著更强。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城际流动 推拉理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碧英 杜欠欠
可雇佣性是企业雇佣人才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共同关注点,然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可雇佣性要求,研究高校和企业在可雇佣性上的认知差异可以帮助两者实现人才对接。文章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收集高校的培养方案以及企业相关岗位的网络招聘广告,采用质化研究从高校和企业两个视角得出两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结构的认知异同,进而为高校的培养模式提出有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可雇佣性 质化研究 培养模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宋华明 庄娱乐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新加坡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现状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的模式和统计方法,以期为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新加坡 大众化教育 大学生就业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万晓玲 吴松 邵松林
本文从印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和高等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印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特征和模式,提出了可供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考。
关键词:
印度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马莉萍 刘彦林
基于对2003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基层就业政策的文本分析以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本文发现:中央基层就业政策经历了由笼统到细化、由零散到系统的演变过程;在中央和地方基层就业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比例大幅增加,但政策效果存在滞后性和异质性;地方基层就业政策与中央基层就业政策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地方特色有待加强;基层就业优惠举措的明晰度和力度会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侧重长期职业发展的激励举措作用相对明显。据此,本文进一步提出: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明确基层就业政策,减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将促进基层就业政策的着眼点由"毕业生求职时"前置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基层就业 政策文本分析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谢蓉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兼顾效率和公平,防止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促进整体经济均衡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区域经济政策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从分析、总结外国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入手,对制定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提几点管见,以供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蔡小丽 辜良军
将"互联网+"融入高职毕业生创业有助于拓宽就业路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层次,满足社会需求。不过,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存在缺乏系统规划、缺乏专业性创业实训基地、缺乏专业创业导师、缺乏针对创业项目的网络技术课程等问题。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应借助"互联网+产业"模式,调整优化校企合作布局,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借助"互联网+"构建专业化的创业实训基地;引进具备"互联网+"背景的创业导师;开设针对创业项目的互联网技术课程;系统规划创业教育,将其融入高等教育体系。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创业教育 创新模式 互联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