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65)
2023(6082)
2022(4977)
2021(4479)
2020(3704)
2019(8228)
2018(8169)
2017(13661)
2016(8460)
2015(9825)
2014(10349)
2013(9112)
2012(8267)
2011(7320)
2010(7599)
2009(6903)
2008(6681)
2007(6469)
2006(5479)
2005(4797)
作者
(24815)
(20479)
(20438)
(19451)
(12790)
(9904)
(9373)
(8160)
(7960)
(7438)
(7073)
(6954)
(6622)
(6489)
(6469)
(6424)
(6196)
(6083)
(6038)
(5864)
(5338)
(5216)
(5050)
(4903)
(4756)
(4646)
(4626)
(4445)
(4426)
(4305)
学科
(24423)
经济(24390)
管理(23040)
(16601)
(13538)
企业(13538)
中国(11192)
方法(9630)
数学(8173)
数学方法(8003)
(7442)
(7262)
教育(7239)
(7193)
理论(6708)
(6526)
地方(6115)
(5854)
教学(5636)
业经(5628)
农业(4936)
工作(4756)
(4754)
(4463)
银行(4442)
(4361)
财务(4333)
财务管理(4316)
(4267)
(4207)
机构
大学(112619)
学院(110986)
研究(39142)
管理(38313)
(35740)
经济(34622)
理学(32057)
理学院(31670)
管理学(30818)
管理学院(30635)
中国(27887)
科学(26239)
(24937)
(22177)
(20381)
业大(19237)
(18820)
研究所(18695)
(18404)
中心(17803)
(17678)
农业(17545)
师范(17445)
技术(15858)
北京(15616)
(15153)
(15015)
(13711)
财经(13707)
师范大学(13318)
基金
项目(76076)
研究(57714)
科学(57467)
基金(49272)
(43534)
国家(43117)
科学基金(35660)
(33270)
社会(32906)
社会科(30956)
社会科学(30944)
教育(28780)
(27231)
编号(25492)
基金项目(25426)
成果(22880)
自然(22233)
自然科(21686)
自然科学(21671)
自然科学基金(21217)
资助(20232)
课题(19703)
重点(17564)
(16362)
(16196)
项目编号(15746)
(15561)
(15474)
计划(14458)
创新(14412)
期刊
(41287)
经济(41287)
研究(32913)
中国(32057)
教育(26392)
学报(21343)
(19497)
科学(16448)
大学(15969)
(15527)
学学(13983)
管理(13932)
农业(13394)
技术(11382)
图书(10157)
(7601)
职业(7589)
书馆(7170)
图书馆(7170)
业经(7086)
(7084)
金融(7084)
经济研究(6370)
财经(6352)
(6270)
统计(6122)
科技(5955)
(5762)
论坛(5762)
(5582)
共检索到175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柯羽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是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引入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等五个一级指标和需求单位层次、自主创业率、就业地域等10个二级指标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内涵加以解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睿祺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简明实用性、超前性、主客观指标结合等原则,其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就业率、人职匹配率、职业稳定性、毕业生待遇、自主创业率、主客观满意度、工作创新率等指标,对每一个指标都有具体的测算公式和权重划分。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上述七大评价指标不可能涵盖全部,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讨和提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彭建章  王栋  
就业质量评价是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状况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本科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的数据统计,提取了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并从学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个角度展开具体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河北省本科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的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霄  刘宇雷  沈雪萍  
文章在综合分析背景因素、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品质素质四个就业竞争力内部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用人单位视角出发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因子权重,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届、2009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就业竞争力分值测算。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较强的可推广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新中  董仕奇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评价就业质量的要素多元复杂,未能统一。在综合分析相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与要求,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要素,并据此构建了评价体系。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陈韶  徐向东  符志刚  
为更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建立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区域差别。建立该体系的一个可操作方法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合理地确定评价各方主体,科学地设置评价指标内容,系统地规范评价信息收集与处理,以取得客观准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结果。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东红  刘北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党十八大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新时期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我国就业促进会联合北京国际劳工组织已经展开了相关方面的探讨研究,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应当从个人的发展、人职匹配程度、我国就业政策和政府扶持、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对就业问题进行分析,以此调节就业压力和就业困难。本文介绍了就业质量的内涵、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评价指标研究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探索提高当代就业质量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雨帆  赵洪山  
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所得待遇、工作条件、职业发展、职业稳定和就业满意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体面就业指标体系的7个维度。以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对某高职院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计量结果表明,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稳定和专业对口率较优,但职业发展和工作条件稍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方盛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关乎高校声誉和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特征,将市场营销理论应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基于市场营销学中的4P理论,尝试构建市场导向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以期为整合高校资源,改善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状况提供参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景峰  齐永意  刘治安  
阐述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就业质量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就业质量信息管理体系及评价调控体系,对高职院校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卫铁林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薪酬福利和个人发展指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中所占权重较大;在二级指标中,劳动报酬、劳动合同和单位性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影响较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新中  
文章运用德尔斐法,设计了基于政府、毕业生和社会层面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秋梅  罗清萍  江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根据2008年一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数据,对如何在高职院校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和就业质量的年度报告制度,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就业质量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提高就业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段丽华  储克森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市场就业模式,注重政府,企业及高校的全方位合作,学生毕业即进入市场,尊重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体现市场机制的价值判断,使培养过程与就业需要相结合,形成了由政府依据法规进行宏观管理,学校提供服务及培训,企业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