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42)
2023(6412)
2022(5564)
2021(5248)
2020(4734)
2019(10961)
2018(10934)
2017(20489)
2016(11999)
2015(13949)
2014(14175)
2013(13890)
2012(13050)
2011(11840)
2010(12119)
2009(11224)
2008(11585)
2007(10891)
2006(9071)
2005(8078)
作者
(36230)
(30508)
(30336)
(29270)
(19242)
(14807)
(14013)
(12082)
(11324)
(10763)
(10320)
(10270)
(9899)
(9672)
(9554)
(9540)
(9532)
(8939)
(8853)
(8807)
(7848)
(7598)
(7569)
(7033)
(6980)
(6855)
(6821)
(6745)
(6295)
(6157)
学科
(45549)
经济(45504)
管理(28825)
(26782)
方法(23982)
数学(21693)
数学方法(21514)
(20490)
企业(20490)
(12980)
中国(12275)
(11735)
(11433)
教育(9694)
(9499)
地方(8895)
(8816)
贸易(8814)
(8524)
农业(8491)
业经(8090)
研究(7689)
理论(7583)
(7374)
(7070)
财务(7057)
财务管理(7034)
(6917)
银行(6888)
(6645)
机构
大学(177621)
学院(171241)
(66271)
经济(64483)
管理(61298)
研究(60299)
理学(52394)
理学院(51717)
管理学(50535)
管理学院(50212)
中国(43387)
科学(38575)
(37811)
(33530)
(31519)
(30845)
研究所(28879)
业大(28627)
中心(27870)
(27486)
农业(26713)
(25355)
师范(25098)
财经(24380)
北京(23851)
(22010)
(21683)
(21652)
经济学(20670)
师范大学(19860)
基金
项目(112568)
科学(86378)
研究(81976)
基金(78732)
(68965)
国家(68384)
科学基金(56948)
社会(48430)
社会科(45687)
社会科学(45670)
(45278)
基金项目(42219)
教育(40313)
(38404)
自然(37442)
自然科(36515)
自然科学(36499)
自然科学基金(35845)
编号(34863)
资助(32618)
成果(30022)
重点(26148)
(25134)
课题(24948)
(24181)
(23059)
科研(22472)
大学(22230)
创新(21521)
计划(21339)
期刊
(71219)
经济(71219)
研究(51565)
中国(37395)
学报(30332)
(28720)
教育(27381)
科学(25938)
(24723)
大学(22499)
学学(20279)
农业(19219)
管理(18987)
技术(14070)
(13348)
金融(13348)
财经(12039)
图书(11182)
(11096)
经济研究(10953)
业经(10755)
(10318)
问题(9666)
(9126)
技术经济(8403)
理论(8211)
(8157)
统计(8072)
资源(7806)
书馆(7777)
共检索到254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岳昌君  邱文琪  
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本文利用统计描述和计量回归方法,从城际流动类型与分布、就业城市偏好、流动收益与成本和流动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城际流动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87%的高校毕业生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了城际流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的主要选择。人力资本变量和地区经济变量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流动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求学或就业过程中发生过流动尤其是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收益显著更高,流动对收益的提升作用对于一线和二线城市家庭毕业生的提升作用显著更强。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岳昌君  李欣  
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本文对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重点考察了来自不同生源地毕业生的跨省流动差异。研究发现:51.3%的高校毕业生在就学或就业过程发生了跨省流动,家庭所在地区不同的毕业生在跨省流动类型和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毕业生跨省流动类型和比例存在显著的性别、学历和学校类型差异;跨省流动的收益显著为正;人力资本因素和地区经济因素对跨省流动的促进作用,以及跨省流动对收益的提升作用对于来自中西部地区家庭的毕业生最为显著。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永刚  王海英  
利用2015年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的数据,对毕业生工作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工作流动的平均次数为1.19次,在教育背景上呈现出弱者流动多、强者流动少的特征,即专科和本科高于硕士和博士,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高校高于"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在专业类型上表现为硬学科流动少、软学科流动多的特点,即专业技能取向的学科(工科、理科)低于注重通用性能力发展的学科(人文、社科);在制约因素方面,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拥有量和个体能力等变量是影响毕业生工作流动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璨  于程媛  王强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畅通流动。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焦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区域人才资源,基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刻画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的空间格局,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城市创新等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基本遵循随距离衰减和等级跃迁规律,区域内就业占比高达79.72%。江苏、浙江、安徽呈现出差异化的省内流动空间形态。(2)位于“Z”型发达地带和沿海的城市毕业生粘滞率较高,上海和与其紧邻的苏州、嘉兴、南通形成“高—高”区。(3)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创新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驱动力较强,但按省域来看,驱动作用在江苏最强,浙江次之,而在安徽并不显著。风险探测显示,创新因素的驱动存在阈值效应。研究揭示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格局及与城市创新的关系,为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许丹东   翟月   陈洪捷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罗洪川  向体燕  高玉建  马永红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永远  邱丹  
文章分别采用Logistic分析和Heckman两步法估计了高校毕业生个性特征对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从单个变量还是从综合指标看,高校毕业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就业机会比率和初始工资都有显著正影响,而被动型个性特征对就业有显著负效应,这可以从雇主的用人需求角度得到解释;同时,估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良好个性特征可以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被塑造,因此,高等院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姜尔岚  谢华  
为了把握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实施就业指导服务与咨询,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笔者对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抽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并从多层面揭示造成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方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友航  文东茅  
本文通过对2011年全国8个省30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我国政府通过大量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出于对发展前景的担忧,只有少数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且体现出明显向东部流动的倾向;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和求职岗位情况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大多在这些方面处于较弱势地位;他们在基层工作的职业地位、学用匹配度、起薪和工作满意度都相对较低。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晶晶  盛玉雪  
通过对2003、2007及2013年跨度十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分析,主要有5点发现:整体失业率呈浅"V"字走势,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对冲失业;产业转型颠覆了失业的学历结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逆转;大中型城市生源就业表现较优,但优势有逐渐缩小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在经济复苏阶段有所加剧;汉族与少数民族生源间的差异缩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钟云华  
大学毕业生职业流动是指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变换职业种类、就职地区或就业单位的过程及结果。实证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五年内发生过职业流动;大学毕业生先赋性因素越有优势,越有可能向上职业流动;初职人职匹配度越低,越有可能职业流动,但向上职业流动难度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决定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流动轨迹,但社会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而言作用越来越凸显。为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合理职业流动,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先就业,后择业"政策,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本人则应加强各类资本积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爱萍  
文章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研究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认同,得出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能力素质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反差和错位,高职院校必须适时做出战略性调整,才能使毕业生能力素质有效契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晓明  许秀娟  
高校毕业随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生就业的供求困境,本文结合广东省出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进行政策分析,认为政策激励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文东茅  
劳动力市场在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但是 ,由于工资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充分、市场分割等原因 ,劳动力市场存在各种“失灵”现象 ,这将导致毕业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本文在介绍有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 ,对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失灵”现象及其对毕业生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雷佑新  王俊文  孙晋然  
保留工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但同时保留工资又受多种因素影响。以成都市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综合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对影响高校毕业生保留工资的性别、文化程度、毕业时间、学习就业知识时间、实习经历、求职预算等因素进行了深入讨论,追本溯源,最终得到毕业时间对高校毕业生的保留工资影响程度最大的结论。最后,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