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68)
2023(4666)
2022(3724)
2021(3461)
2020(2884)
2019(6509)
2018(6516)
2017(11438)
2016(6957)
2015(8060)
2014(8109)
2013(7387)
2012(6620)
2011(6127)
2010(6209)
2009(5516)
2008(5612)
2007(5092)
2006(4476)
2005(3956)
作者
(19108)
(16000)
(15991)
(15164)
(10081)
(7726)
(7208)
(6170)
(6083)
(5810)
(5430)
(5352)
(5022)
(5000)
(4983)
(4917)
(4814)
(4763)
(4579)
(4533)
(4051)
(3879)
(3843)
(3661)
(3624)
(3566)
(3519)
(3466)
(3356)
(3259)
学科
(24747)
经济(24725)
管理(16303)
(14581)
方法(12518)
(10885)
企业(10885)
数学(10450)
数学方法(10310)
(7351)
理论(7096)
中国(6563)
教育(6545)
(6298)
业经(5882)
(5606)
农业(5161)
教学(4485)
(3882)
工作(3769)
(3732)
贸易(3731)
环境(3619)
(3586)
(3324)
地方(3295)
(3263)
(3240)
收入(3230)
技术(3127)
机构
大学(102184)
学院(97283)
(37429)
经济(36576)
管理(34111)
研究(31978)
理学(29933)
理学院(29569)
管理学(28841)
管理学院(28678)
(21295)
中国(21205)
科学(20121)
(18256)
师范(18125)
(17685)
(16497)
业大(16144)
(15698)
(14875)
研究所(14567)
师范大学(14270)
农业(14069)
中心(13845)
北京(13209)
教育(13193)
财经(13138)
经济学(12075)
(11956)
(11690)
基金
项目(65283)
科学(51662)
研究(50638)
基金(45497)
(39388)
国家(38992)
科学基金(33233)
社会(31390)
社会科(29718)
社会科学(29710)
教育(27095)
(26628)
基金项目(23802)
(22698)
编号(21490)
自然(20274)
自然科(19817)
自然科学(19812)
自然科学基金(19509)
成果(19495)
资助(18314)
课题(16230)
重点(15263)
(15061)
(14202)
(13893)
(13556)
大学(13373)
教育部(13344)
项目编号(13163)
期刊
(39087)
经济(39087)
研究(30577)
教育(25240)
中国(22848)
学报(16309)
(15116)
科学(13917)
大学(13075)
(12609)
管理(11897)
学学(11230)
农业(10674)
技术(8690)
图书(7816)
财经(7028)
(6220)
经济研究(6210)
(6098)
书馆(5717)
图书馆(5717)
职业(5534)
业经(5368)
(5084)
问题(5064)
技术经济(4730)
(4517)
金融(4517)
(4436)
论坛(4436)
共检索到143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金光远  刘东明  
本文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和特点作出定义 ,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对高校教师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进行详尽的阐述 ,对当前高校教师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提出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汪孝德  
一、税利分流的理论依据 理论界相当一部分同志把税利分流的理论依据概括为:国家具有两种权力(政治权力、财产权力)、双重职能(社会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这两种权力可以相互独立存在,双重职能可以分离。因此,国家同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应当存在两个不同层次的分配,并应以税利两种形式分别进行。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植才  杨文利  
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在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选择上的意见分歧,提出了我国应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险基金筹措机制的主张。进而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与政府权能理论论述了课征社会保障税的理论依据,并分析了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希敏  白永秀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祥松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首先要分清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相混淆 ;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找不到依据 ,似乎在西方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中可以找到依据。但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分配 ,其中生产要素贡献大小的量无法确定。克拉克依据生产率递减规律 ,用边际产品收益来测算生产要素的报酬 ,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 ,因而是不科学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闽榕  黄茂兴  李军军  
本文阐述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对它的研究现状作了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加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预测研究,对区域经济战略决策者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把握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曹娜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现代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新时期符合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因自身特殊的社会角色及具有的过硬专业素养,在当代高校教学育人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肩负着更加重要的教育使命。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各高等教育学校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更是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党建工作的迫切之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克  
特定社会的分配关系总是由该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力所有制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成熟、不发达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者劳动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决定了在分配上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巨大发展 ,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覃雪梅  
收入分配不平等成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低和在居民收入分配中内部不平衡。基于马克思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文章分析了中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松龄  
生产力理论的深化认识:一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使用价值理论;二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揭示资源有效配置的原理,为如何发展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持。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解释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问题,有利于激发资本所有者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产力理论的辩证认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崔青林  
精神产品是一次生产出来的,或两次生产出来的,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作者、编者在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传统的理论观点是把编辑排除在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之外的。精神产品“两次生产”原理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试图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精神生产的全过程及编辑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直接生产过程(即生产全过程中四个环节的第一个环节)中的地位与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松龄  
生产力理论的深化认识:一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使用价值理论;二是要辩证分析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中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揭示资源有效配置的原理,为如何发展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持。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解释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问题,有利于激发资本所有者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产力理论的辩证认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峰  
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社会价值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平均利润归根到底只是来源于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是社会规模上的价值。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社会商品总生产价格同总价值是一致的。社会需要不仅制约着市场价值的确定,而且也制约着生产价格的形成,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