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79)
2023(2981)
2022(2657)
2021(2587)
2020(2331)
2019(5258)
2018(5655)
2017(11189)
2016(6486)
2015(7703)
2014(7703)
2013(7510)
2012(7125)
2011(6529)
2010(6799)
2009(6696)
2008(6510)
2007(6231)
2006(5801)
2005(5271)
作者
(17843)
(14872)
(14532)
(14150)
(9261)
(6854)
(6794)
(5566)
(5437)
(5377)
(4904)
(4761)
(4689)
(4532)
(4525)
(4372)
(4332)
(4299)
(4294)
(4294)
(3871)
(3588)
(3576)
(3465)
(3393)
(3353)
(3317)
(3226)
(3006)
(2877)
学科
(24376)
经济(24355)
管理(15999)
(12906)
方法(12389)
数学(11669)
数学方法(11620)
中国(10833)
(8787)
企业(8787)
(7005)
(6545)
(6232)
贸易(6225)
(6216)
(6139)
(5909)
银行(5902)
(5733)
教育(5170)
(4495)
金融(4495)
(4486)
税收(4251)
(4223)
(4110)
制度(3970)
(3970)
业经(3912)
(3891)
机构
大学(99054)
学院(94029)
(41147)
经济(40251)
管理(32598)
研究(30300)
理学(27209)
理学院(26943)
管理学(26492)
管理学院(26321)
中国(24638)
(22430)
(20964)
财经(17306)
科学(15674)
(15595)
(15118)
(14125)
北京(13963)
经济学(13935)
(13595)
师范(13517)
中心(13460)
研究所(13253)
经济学院(12856)
财经大学(12817)
(11697)
(11497)
业大(11315)
(10517)
基金
项目(51690)
研究(42103)
科学(39631)
基金(35661)
(29474)
国家(29222)
社会(25975)
社会科(24616)
社会科学(24611)
科学基金(24196)
教育(21164)
(19596)
编号(18472)
基金项目(18209)
成果(17532)
(16586)
资助(15778)
自然(13453)
课题(13302)
自然科(13088)
自然科学(13082)
自然科学基金(12831)
(12679)
项目编号(11618)
重点(11372)
(11352)
(11321)
教育部(11251)
(11141)
大学(11032)
期刊
(46136)
经济(46136)
研究(34965)
中国(19823)
教育(16456)
(15734)
管理(12677)
学报(11610)
(11200)
金融(11200)
科学(10204)
(9737)
大学(9729)
财经(8999)
经济研究(8363)
学学(8057)
图书(7807)
(7800)
技术(7371)
业经(7237)
问题(7028)
(6878)
农业(6688)
理论(6325)
书馆(5839)
图书馆(5839)
实践(5705)
(5705)
国际(5518)
商业(5057)
共检索到150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子联  
高校扩招通过提高劳动参与、延迟婚育年龄和转变生育观念而直接和间接地抑制了微观个体的生育行为,进而降低了中国社会的总和生育率。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高校扩招在总体上对总和生育率存在持久而强劲的负向冲击,且这一效应在扩招空间较大的西部省市尤为明显;东部和中部省市高校扩招对生育率的影响则具有先负后正的特征,其中正向冲击的"异常效应"本质上仍是其初始扩招规模较大所带来的负向"滞后效应"。因此,应通过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以缓解劳动要素减少所导致的供给不足;应建立高质量的社会托儿体系,以减少劳动参与率上升所带来的"收入惩罚"和"时间惩罚";应进行人本导向的生育教育,以在实现生育率观念再转变的同时适当地增强生育意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子联  
在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框架下,需求层面的生育意愿是影响生育率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其中,收入由于能突破时间和政策因素所带来的约束,因而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根本。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分析收入与生育率之间的相互冲击效应后发现:第一,中国生育率的下降既是由居民收入增长放缓难以应付生育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又是由居民基于生育行为将带来未来收入下降的预期所引致的。第二,尽管不同群体的收入增长都能有效地提升其生育率,但总体而言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比中间收入群体具有更高的生育率。第三,收入对生育率的影响具有U型曲线的阶段性特征:在增收缓慢阶段,生育率会趋于下降;但当人均收入跨过19500元后,收入越...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何林浩  陈梦  
近年来我国女性在家庭内部的地位显著提升,这可能对家庭生育率产生抑制作用。本文使用CGSS数据对假说进行了检验,以夫妻教育水平差距作为家庭地位差异的代理变量,排序logit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妻子教育水平相对于丈夫越高的家庭生育的子女数量越少。本文从城乡异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谈判机制"的存在性。本文把近年来我国家庭内部的结构变化与生育率下降联系了起来,拓展了生育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有助于全面理解我国当前生育率问题的严峻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邬沧萍  
中国生育率下降这一事实已经被全世界公认,1982年人口普查和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结果,总和生育率为2.6。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数字,我国1984年的出生率为17‰,总和生育率为1.94。一个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生育率已经达到更替水平,不能不受到举世注视,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普遍赞扬。有许多国外朋友认为这是人类的“奇迹”,但是近年来国外有个别敌视中国的人,或带有偏见的和一些对中国人口问题实际上一知半解的人,对我国生育率这种转变进行了无端的攻击。断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生育率经历了急速、持续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出我国控制人口的成绩,我国已从一个高生育率水平转变为达到更替水平的国家。正是这一转变,调节了人口增长速度、改变着人口结构,使人口与经济更协调地发展。因此,分析我国生育率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是剖析中国人口形势的一个重要关键。它对于研究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加强人口学的科学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凯  
世界人口生育率逐年下降,然而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突破传统家庭内部生育成本—效用对低生育率解释范式的基础上,引入生育成本社会化因素,认为家庭生育孩子资本要素占用和劳动要素占用以及社会化分担不足是造成世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解释生育成本社会化对生育率降低的作用机理,并选取37个国家近41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以此建立政府生育支持政策变量与关键宏观经济变量指标的关联和评价标准,最终求解政府最优生育支持政策组合,为实施生育支持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静文  
从"双独二胎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近年来生育政策逐渐放宽,生育率小幅回升。生育率水平变动对未来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力供给有积极的影响,但对当下的劳动参与率影响的研究结论尚有较大争议。文章提出生育率变动对当下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机制,并通过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计量模型验证了假设:生育率提高对当下男性劳动参与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对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则有一定的抑制。总体上,我国生育率对当前的总劳动参与率有负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查瑞传  
1982年中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大量数据,使人们有可能从多方面对1981年的生育水平、生育模式和影响生育率的各种因素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同年还进行了1‰生育率抽样调查。198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则提供了各年份的人口数据和各地区的经济指标。作者曾依据这3项资料来源,对中国的生育水平、发展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过一些分析探讨,得到某些结论,写成《中国生育率的水平和变化》一文,提交1984年12月2~8日在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举行的“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此后,该文始终未以中文在国内发表。11年后重读此文,觉得当时所概括的对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进一步为80年代的人口发展所证实,现在仍有必要重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张玲玲  
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在假设2010年普查漏报率与1990年普查漏报率相同的条件下,再次估计了2005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普查同队列人口的比较计算表明,1990年0~5岁人口漏报率高达7.7%。以此漏报率调整了2010年0~5岁人口,进而推算相应年份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同时,又通过总和生育率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率,间接估计了2005年以来的生育率。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虽有差异,但可以认为存在一致性,也进一步证实了以往一些研究使用不同数据和方法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近期的生育水平不会低于1.5,很有可能在1.6左右的水平上。文章亦对研究假设和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了讨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子慧  
中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获得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和胎次率资料,不仅反映出我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化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的巨大成就。本文拟就此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总和生育率的变化情况 总和生育率在研究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总和生育率水平的高低,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  
总和生育率作为衡量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由于它抽象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在人口再生产的分析中,起特殊重要作用。但对这一指标的认识,还有很大分歧,一说它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最直接、最贴切的指标”;一说它“不能说明平均一个妇女一辈子生育的子女数……,更不能据以评价一个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的好差”。因此,阐明总和生育率指标的性质,分析影响它变动的各种因素,把握在普遍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的发展趋势,评价这个指标在计划生育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就很有必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生育率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是一个各国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同时观察到的事实则是,生育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则导致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反过来削弱经济增长潜力,拖慢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由于研究者对于生育率变化决定因素的规律尚未充分认识,在解释这种不对称乃至对立的因果关系方面颇显捉襟见肘,构成一个所谓的“生育率悖论”。本文通过援引国际经验和分析中国的特殊人口转变过程,尝试揭示中国目前形成的极低生育率不是一种宿命。通过更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或通过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升,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家庭发展的诸因素,拓展家庭资源预算曲线,可以预期生育率朝着更替水平(同时也是意愿水平)的反弹,从而打破生育率悖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剑  
虽然"高校扩招"政策已经实施十余年,但学者们对其关注度依然不减。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高校扩招的背景以及扩招所带来的影响等,而对我国为何可以顺利实施"高校扩招"给予的关注却很少。笔者从资源稀释模型(Resource Dilution Model)的视角,探讨在我国为何得以顺利实施"高校扩招"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慰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经济文化在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这种差异导致了生育水平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 年龄别生育率提供了一种模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生育水平及其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状况,可以为进一步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的影响提供充分的依据。本文想就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将全国28个省市(台湾、西藏资料暂缺)的生育模式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并对其进行分类,给予一个初步的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谭晓青  
目前,在对中国生育率变化的研究中,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导致生育率由高向低迅速转化的原因。近些年来,中外人口学家用大量的文章和专著描述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妇女生育的现状和变化,对计划生育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在生育率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分别给予了评价。本文试图用孩子需求一供给理论模式和现有数据阐述现代化与生育率转化之间的概念联系,指明现代化必须通过一组介入因素对生育行为产生影响。这组介入因素的引进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文化条件下,会存在着不同的生育行为。然而,短缺的资料和数据限制了文章的深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