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97)
- 2023(2726)
- 2022(2283)
- 2021(2124)
- 2020(1771)
- 2019(3926)
- 2018(3997)
- 2017(7150)
- 2016(4471)
- 2015(5089)
- 2014(4890)
- 2013(4412)
- 2012(3866)
- 2011(3503)
- 2010(3487)
- 2009(3006)
- 2008(2888)
- 2007(2820)
- 2006(2475)
- 2005(2192)
- 学科
- 济(14252)
- 经济(14232)
- 管理(9183)
- 中国(8027)
- 业(7820)
- 方法(7228)
- 数学(6917)
- 数学方法(6874)
- 人口(6531)
- 农(5356)
- 劳(5335)
- 劳动(5318)
- 教育(4126)
- 农业(4106)
- 企(3962)
- 企业(3962)
- 工作(3163)
- 动(3033)
- 研究(2804)
- 动力(2786)
- 劳动力(2751)
- 学校(2624)
- 农业劳动(2612)
- 教学(2572)
- 贸(2535)
- 贸易(2531)
- 农业人口(2517)
- 易(2493)
- 理论(2453)
- 财(2427)
- 机构
- 大学(58397)
- 学院(53370)
- 济(23050)
- 经济(22611)
- 管理(18150)
- 研究(18095)
- 理学(15635)
- 理学院(15481)
- 管理学(15042)
- 管理学院(14952)
- 中国(12637)
- 京(11963)
- 财(10397)
- 科学(9477)
- 范(9129)
- 师范(9066)
- 所(8887)
- 财经(8407)
- 经济学(8373)
- 江(8220)
- 研究所(7977)
- 中心(7954)
- 经(7762)
- 经济学院(7704)
- 北京(7568)
- 业大(7502)
- 农(7407)
- 师范大学(6921)
- 州(6412)
- 财经大学(6403)
- 基金
- 项目(35635)
- 研究(28532)
- 科学(28257)
- 基金(25270)
- 家(21031)
- 国家(20853)
- 社会(18504)
- 科学基金(18229)
- 社会科(17466)
- 社会科学(17462)
- 教育(15071)
- 省(13796)
- 基金项目(12917)
- 编号(12143)
- 划(11508)
- 成果(11446)
- 资助(10785)
- 自然(10617)
- 自然科(10433)
- 自然科学(10431)
- 自然科学基金(10250)
- 课题(8822)
- 高校(8702)
- 部(8397)
- 大学(8119)
- 重点(7774)
- 教育部(7732)
- 年(7672)
- 项目编号(7599)
- 国家社会(7596)
共检索到85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剑锋 岳经纶
对4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大学扩招对当期劳动参与率带来了负面影响,却有助于缓解人口转变过程中结构性失业带来的不利冲击,从长远来看,高校扩招对后期劳动参与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对抑制结构性失业的负面冲击更为明显;而对于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国家,高校扩招更有助于促进后期劳动参与率回升,从而有助于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潜在风险。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韦进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个人收益突出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学历(学位)程度与起薪及定薪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越来越趋于实际,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教育收益率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就业政策、政府管理不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因此,政府应强化促进就业的宏观调控职能,高校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应致力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社会应营造有益于毕业生就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唐可月 张凤林
文章运用劳动市场信号发送理论,分析近年来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其基本观点是:在假设教育只具有能力信号功能的前提下,扩招提高了就业门槛,导致教育信号的过度投资,这是雇主和雇员互动博弈的结果。若引入教育的生产力功能,扩招使特质对应的教育水平分布区间加大,原来教育水平可以分离的特质分布区间降低,意味着本科教育的信号区分功能减弱。高能力的本科生为了分离自己会选择更高的教育信号(如研究生),或是追求名校、特殊资质证书等其他信号,教育信号投资的激励增强。如果高校不断扩招,则会形成教育信号投资的不断攀升,并最终导致教育过度。
关键词:
信号发送 信号 信号过度投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超 黄斌
借鉴模糊断点回归研究设计,通过测量大学教育收益率,实证评估了高校扩招政策对乡城转移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工具变量的第一阶段回归发现高校扩招政策推动个体受教育程度和工资水平发生向上"跳跃";第二阶段回归在纠正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大学教育能将全体、男性和女性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提高19.2、13.1以及33.3个百分点;进一步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发现大学教育的异质性增收特征表现为"V"型曲线,但高校扩招政策客观上扩大了乡城转移劳动力的组内工资差异。实证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科学评估经济转型时期高校扩招政策的社会经济价值,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基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文
本文引入人口抚养比和劳动就业率变量,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中国人口转变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路径,并通过另外11个经过了人口转变的经济体的经验加以佐证。经验表明,人口抚养比的提高与二元结构的终结的确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但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劳动力配置仍然大有空间,劳动力市场的改善将为广义生产率带来配置效率,这一贡献远超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贡献。所以,人口转变后,尽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和人口抚养比提高同时发生,失去了人口红利和二元结构的光环,但劳动生产率仍将可以依靠其他经济体无可比拟的人口规模优势带来的要素重新配置的空间托高稳态增长率,缩小与世界前沿生产率的差距。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志军 管振
教育扩张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教育扩张的外部性及其对劳动参与率的挤出作用。将这两个因素纳入到增长模型,理论和计量分析表明:(1)教育扩张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外溢,促进劳动力人均产出的增长。(2)教育扩张降低了劳动参与率,使其与总人口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当前我国教育扩张水平距离拐点较远,教育扩张将持续促进总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3)宏观教育收益率越大、人口增长率越低、退休年龄越高,教育扩张对总人口人均收入的提升作用也越大。在当前我国生育率下降、退休年龄可能延迟的背景下,应当继续实行教育扩张政策。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乌尔里希·泰希勒 杨素红
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进程中,深入理解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势在必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就从比较的视角迈出了开展毕业生综合调查的第一步。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随着近年来欧洲大学毕业生的增加,毕业生比较调查的结果是否在学业、胜任力、就业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欧洲高等教育规模在十年间扩张了近一半,这并未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显著影响。但是,由于调查问卷的较大变化,无法分析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变化趋势。只有研究者确保收据收集手段的一致性,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时序比较,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徐舒
本文建立了一个信号博弈模型,在该模型框架下实证研究了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对大学生收入溢价的贡献以及高校扩招对大学生非大学生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模型的结构估计(structural estimation)证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工资分布。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1)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约能解释大学生工资溢价的72%;(2)与基于劳动力供给角度的分析不同,高校扩招可能通过劳动力市场歧视加剧大学生非大学生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
大学收入溢价 高校扩招 信号博弈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方超 黄斌
本文使用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提供的第五轮收入调查数据,利用明瑟收益函数,采用微观计量的研究方法,构建反事实选择框架,实证探讨了大学教育对非农收入影响的处理效应,研究发现:在纠正了样本选择性偏差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教育回报率为10.3%,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5.9%;条件分位数回归则揭示了非农教育回报率的异质型的收益特征,整体教育回报率随收入条件的上升而下降,大学教育回报率因对低收入群体有着更强的增收效应,因而表现出"正U型"分布曲线;利用倾向得分法则进一步考虑了个体教育选择的异质性,测得大学教育的处理效应在9.6%-10.775%之间,高于高中阶段与OLS估计值,验证了大学教育是更能够促进非农增收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形式,而普及高中教育与农村地区"免费"高中教育的进一步讨论,则是进一步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政策着力点。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琳 车士义
劳动参与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是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通过对1990-2009年的时序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劳动参与率在1990年代以来一直趋于下降。通过对劳动参与率、大学毛入学率、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而劳动参与率比重降低又降低了人口红利的作用力度;短期内大学扩招使得劳动参与率下降,长期内则提升劳动参与率,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延长退休年龄,改善国民整体受教育状况,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提升劳动参与率水平。
关键词:
劳动参与率 大学扩招 人口红利 经济增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瑞红 朱俊生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经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受之影响,劳动参与率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对全国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劳动参与率呈现明显高年龄化,且男性参与率明显高于女性。根据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参与率典型负相关,即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劳动力人口规模开始下降,且下降程度由温和转向较为激烈。因此,亟需构建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改革调整生育政策,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以及充分挖掘人口综合素质红利,营造宽松就业环境等,以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参与率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供给 劳动参与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秋红 冉艳
针对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的状况,该文从劳动者自身素质出发寻找原因。以1999-2008年的人口素质要素数据为微观基础,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劳动参与率的主要要素进行了提取。最终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文化科学素质对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均有影响;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要素尤为重要。即人口素质中这两个要素对一个劳动者进入或退出劳动力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人口素质 劳动参与率 实证分析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莹莹 童玉芬
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是否相关?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劳动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对劳动参与率具有负向影响。政策启示:政府应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以提高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减少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减轻未来对劳动力供给的压力,从而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的冲击。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劳动参与率 直接标准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敏
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文章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解,认为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可以抵消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通过测算发现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也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文章认为相较于人口红利消失的不可抗性,劳动参与率下降趋势是可以缓和的。鉴于此,文章认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新动力在于提高劳动参与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