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26)
2023(6685)
2022(5350)
2021(5188)
2020(4191)
2019(9404)
2018(9773)
2017(16440)
2016(9987)
2015(11956)
2014(12518)
2013(11180)
2012(10312)
2011(9062)
2010(9509)
2009(8315)
2008(8360)
2007(8059)
2006(6926)
2005(6210)
作者
(27655)
(22716)
(22663)
(21895)
(14202)
(10899)
(10600)
(8921)
(8617)
(8594)
(7658)
(7615)
(7474)
(7275)
(7167)
(7019)
(6760)
(6730)
(6700)
(6486)
(5876)
(5765)
(5622)
(5507)
(5345)
(5201)
(5119)
(4984)
(4808)
(4751)
学科
管理(25114)
(23933)
经济(23888)
(17007)
(15732)
(14213)
企业(14213)
教学(12100)
中国(11638)
理论(10913)
财政(10704)
教育(9942)
(9525)
(9058)
(8631)
(8345)
(8027)
学法(7492)
教学法(7492)
方法(7037)
地方(6973)
业经(6415)
(5833)
银行(5813)
工作(5603)
(5587)
(5581)
学理(5517)
学理论(5517)
体制(5516)
机构
学院(128278)
大学(127394)
研究(41920)
管理(38333)
(37866)
经济(36418)
中国(31695)
理学(30974)
理学院(30549)
管理学(29534)
管理学院(29303)
(27895)
科学(27591)
(26758)
(23743)
(22029)
(21989)
师范(21715)
(21697)
技术(20308)
中心(19882)
研究所(19381)
(19023)
业大(18527)
北京(17826)
职业(17303)
财经(17183)
农业(16916)
教育(16443)
师范大学(16386)
基金
项目(77023)
研究(63268)
科学(56662)
基金(47368)
(40382)
国家(39923)
(34323)
教育(33512)
社会(33472)
科学基金(32659)
社会科(31188)
社会科学(31180)
编号(30263)
成果(28321)
(27553)
基金项目(24040)
课题(23434)
(20659)
资助(19411)
自然(19085)
自然科(18583)
自然科学(18574)
项目编号(18551)
自然科学基金(18196)
重点(17918)
(16997)
大学(16245)
(16130)
(15909)
规划(15753)
期刊
(51238)
经济(51238)
研究(43237)
中国(40464)
教育(37997)
(25197)
学报(22652)
(19888)
大学(17409)
科学(16319)
管理(15619)
学学(14852)
技术(14818)
图书(13344)
农业(13137)
职业(11535)
(10486)
金融(10486)
书馆(9877)
图书馆(9877)
业经(8946)
财经(8884)
经济研究(7919)
(7893)
论坛(7893)
(7778)
(7227)
技术教育(6844)
职业技术(6844)
职业技术教育(6844)
共检索到217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孟志宏   张祖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纲要”“概论”为主体的“可逆形态教学共同体”建立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意之上,坚持以“八个统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原则,旨在充分发挥本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一线教学经验,集两课程之优势力量,全面推进教学方法一体化,拟创设“教—学”横纵向穿透回流的模式、逻辑、运用、回访的全局式可逆形态,从而构建异课同建的“术”“学”“道”三位合一、框架清晰、层次丰富、收效明显的“教学共同体”。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时长江  刘彦朝  张胜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课题。基于理论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分析探讨"学习共同体"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意义和应用。一、"学习共同体"的意蕴及实践意义"学习共同体"理论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的知识不单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在一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付乐平  何睦  
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互联网+”内涵丰富,诸多学者对于其展开了研究。毋庸置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岳凤兰  赵曾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建松  陈正江  
教师、学生和校友是自然形成的各类学校所共同具有的最重要的三类主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背景下,教师、学生和校友这三种相对独立又密切相连的行动者在高校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复杂性越来越凸显出来。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教师、学生、校友既存在于学校内部,又存在于学校外部,发展共同体基于三者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构建而成,其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工具。本文在对发展共同体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个案展开研究,提出基于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的高职院校治理新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丽娜  武智  
高职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是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社会等育人主体按照“目标共生、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建立的,旨在创新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共同发挥协同育人合力的结合体,具有价值取向人本性、功能布局整体性和精准育人实效性三个显著特征。但是,目前高职思政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中仍有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有效供给尚显乏力、运行管理不畅和软硬件方面缺乏创新等问题。基于此,建议重点从坚持“学生至上”的育人理念、发掘红色资源、彰显“四史”教育特色、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创新“大思政”研究范式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翔莲  傅安洲  阮一帆  
如何使思政课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价值期待,成为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思政课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包括"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实践教学"的广义时空过程。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本文基于"享受教学"理念和教学大过程理论,联系新时期大学生思政课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载体的变化,构建课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道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文化逐渐以共享形式进行传播,学术共同体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新时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充分认识思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良好的教育需要优秀的教育领导人,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师与教育相辅相成,教育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加大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及学术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建设科学的学术研究共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贵平  张会丽  
中印两国携手共建共享中印安全共同体,对于缓和两国关系、维护区域安全稳定乃至共创“亚洲世纪”与“世界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安全共同体理论和国际共生思想、中印文明互鉴的价值基础及互惠互利的现实需求和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实践经验等,为新形势下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思想指导与可行条件。但是,由于印度对中国存有信任缺失与认同危机,并从海陆双向对中国采取了诸多制衡举措,给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带来诸多现实挑战。未来,中印两国需要通过文化交流凝聚价值共识,以战略互信促进互利共赢,以制度规范制订优化框架设计,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为突破口,并逐渐拓展中印安全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丰富中印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内容,才能为增进中印关系和破解中印安全困境、维护区域安全稳定贡献中印两国的思想智慧与实践方案。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丹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的命题和担当。近年来,全球化在危机和逆流中盘桓,中国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带一路"顺应区域合作需求和国际发展规律,引领全球化新趋势,集中体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旨在以互联互通夯实全球化根基,以独特模式赋予全球化活力,以新型平台完善全球化机制,以文明共融擘画全球化前景——从基础、模式、机制、目标各个方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思想发展为行动,从理论落地到实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忠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民主与法制、纪律、社会生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初步的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和构建问题,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丽丽  
随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思想素质及思政教育成效得到显著提升。但关于思政课作用发挥、高校立德育人的职能实现等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尤其是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相对较低。由罗军强编著、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程》一书,基于国内外思政课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理论,对于思政课的实践及理论教学展开深入探讨,同时指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具备相对稳定的活动程序和结构框架。除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大致范畴,本书还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引入国外优质的思政课教学案例,为我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全书共包括十一章。第一章简要叙述新中国成立前后思政课程教学及其教育实践的发展变迁,并着重分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讨国外高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模式及相关启示。第三章介绍思政理论课的几种实践教学模式,包括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及课堂实践教学。第四章至第八章对不同类别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展开探讨,涵盖“形式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等。第九章从课堂、校园和社会等层面阐述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第十章分析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涉及到基地建设、制度保障、师资保障及组织保障。第十一章探究思政课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评价及具体实施方案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时长江  刘彦朝  
课堂"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设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由五个环节组成:基于真实性任务的教学;学生发展建立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互相依赖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争论与协商达成共同的理解;教师与学生或合作或独立地与共同体成员分享观点;学生课外与专家、教师或学生交流沟通。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若凡  史铭之  
技术教育视域下的项目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情境,也是一种实践化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命彰显的存在状态,是技术本科项目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项目学习共同体促进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是,在项目实践的探究关系中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师生交往的合作关系中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在技术伦理的自我反思关系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