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85)
- 2023(5886)
- 2022(4449)
- 2021(4244)
- 2020(3104)
- 2019(6975)
- 2018(6857)
- 2017(10551)
- 2016(6151)
- 2015(7107)
- 2014(7011)
- 2013(6440)
- 2012(5956)
- 2011(5723)
- 2010(6183)
- 2009(5471)
- 2008(5192)
- 2007(5030)
- 2006(4557)
- 2005(3727)
- 学科
- 农(21590)
- 济(20224)
- 经济(20198)
- 农业(14671)
- 业(13600)
- 管理(12347)
- 中国(9861)
- 业经(9404)
- 教育(7973)
- 工作(7034)
- 农业经济(6807)
- 地方(6272)
- 制(6099)
- 发(5979)
- 理论(5786)
- 教学(5750)
- 企(5565)
- 企业(5565)
- 发展(5482)
- 展(5471)
- 财(5300)
- 收入(5204)
- 建设(5080)
- 村(4698)
- 农村(4681)
- 政治(4419)
- 学(4273)
- 策(4238)
- 方法(4052)
- 学法(3825)
- 机构
- 学院(82758)
- 大学(82661)
- 济(27980)
- 经济(26997)
- 管理(26681)
- 研究(26543)
- 理学(22277)
- 理学院(21974)
- 管理学(21372)
- 管理学院(21205)
- 中国(20343)
- 农(17608)
- 京(16884)
- 范(15681)
- 师范(15606)
- 江(15040)
- 财(14856)
- 科学(14827)
- 中心(13408)
- 业大(12311)
- 农业(12099)
- 州(12004)
- 所(11888)
- 师范大学(11758)
- 北京(10621)
- 教育(10596)
- 研究所(10478)
- 财经(10374)
- 省(10299)
- 技术(9800)
- 基金
- 项目(52020)
- 研究(46127)
- 科学(40157)
- 基金(33463)
- 社会(28726)
- 家(27101)
- 国家(26677)
- 社会科(26551)
- 社会科学(26545)
- 教育(23455)
- 省(22985)
- 科学基金(22851)
- 编号(21639)
- 成果(20124)
- 划(17671)
- 基金项目(17510)
- 课题(16159)
- 年(14803)
- 性(12512)
- 发(12085)
- 项目编号(12048)
- 规划(11936)
- 资助(11932)
- 重点(11579)
- 农(11578)
- 高校(11289)
- 制(11139)
- 部(11128)
- 创(11015)
- 国家社会(10993)
共检索到1428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吕昫光 杜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其培育、引导及走向建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体现于青年大学生择业观。因此,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进而优化青年大学生择业观、汇聚人才活水反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既是紧迫的现实需要,也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植于基层、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战略的根本遵循。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本文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8个重大政策问题,做了分析阐述,并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方面政策部署做了梳理解读,以期对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政策蓝图有所助益。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长云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一种促进型立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和根本遵循,是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行为规范和有力法治保障。深入领会其突出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立法特色,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结合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更好地落地见效仍需不懈努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新勤
乡村人才是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新时代乡村人才短缺、老龄化、学历层次偏低,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引、用、育、留方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困境的破解对策。
关键词:
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 困境 破解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边慧敏
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国情,离不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高校实际,构建学校党委统领、院系各基层党组织助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要的就是树立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的价值引导、激发创新意识、强化创造感、坚定创新意志,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确立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思想理念,从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和拓展教育载体等方面来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安钰峰
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在高校落地生根;必须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领导 高校党的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东琼 宁秋娅
新时代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开启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征程,需要在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方式方法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有新作为,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创新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青年教师 思政工作 师德师风 理想信念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荆立群 王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学生的思想、信息接受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塑造"95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有新作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讲述好严肃的政治理论和价值观知识。
关键词:
新媒体 动态教学模式 班级管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并接受该时空的检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只有认识时代属性,把握时代逻辑,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扎根中国大地,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认识时代大势,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定位时代是实践的客观基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前提。第一,国际竞争新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顾华宁 周图伽
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包括高校学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能在全媒体时代下,充分挖掘全媒体的强大优势,力避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成为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时代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创新?人性化、务实化、实践化的工作以及在通识课程的途径创新、校园媒体的途径创新、工作的机制创新等方面共同发力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关键词:
全媒体 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贾兆帅 张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促进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之间的协同、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之间的协同、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之间的协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协同、教师队伍与专门力量之间的协同、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之间的协同等方面的多维协同,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 多维协同 新时代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久军 巴登尼玛
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视角中的职业教育改进需要回到职业教育毕业生在乡村所处的生存与发展境域,确立乡村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双向整合的分析视角。适应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发展战略,职业教育需要破解"留得住""靠得住""沉下去""出得来"四个难题。相应地,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中职业教育改进有四个基本路径:一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与乡村产业结构匹配,帮助学生"从乡土情怀到‘用武之地’",从而使人才留得住;二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契合乡村的发展需要,开展"技能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从而使人才靠得住;三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将"乡土责任教育和个人理想教育融合",从而使人才能沉入乡村振兴一线;四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助力乡村人才"基于持续创生的自我实现",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思瑶 马秀峰
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与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包括高科技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组织领军型人才及公共服务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的历程中发挥着创新驱动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为:职业技能培训打破"学术漂移"惯习,赋能技能资本;创新创业教育打破"就业守业"惯习,赋能人力资本;理想信念教育打破"旁观角色"惯习,赋能心理资本;能力培训服务打破"被动参与"惯习,赋能社会资本。因此,应当积极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平台,完善"技术支持"的教学服务,打造"立体网络"的支援队伍,采取"理实结合"的培训模式,完善"训后指导"的服务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