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54)
2023(7878)
2022(6311)
2021(5726)
2020(4621)
2019(9859)
2018(9398)
2017(16222)
2016(8969)
2015(9806)
2014(9169)
2013(8281)
2012(7512)
2011(6688)
2010(6748)
2009(6128)
2008(5940)
2007(5728)
2006(4767)
2005(4086)
作者
(22976)
(19203)
(19005)
(17943)
(12105)
(9048)
(8571)
(7321)
(7130)
(6707)
(6484)
(6461)
(6125)
(5872)
(5851)
(5631)
(5589)
(5572)
(5563)
(5451)
(4749)
(4642)
(4386)
(4378)
(4377)
(4277)
(4175)
(4153)
(3807)
(3749)
学科
(32014)
管理(32014)
经济(32002)
(28740)
(25103)
企业(25103)
技术(16184)
中国(11906)
技术管理(11836)
地方(11686)
方法(9789)
业经(8318)
数学(7954)
数学方法(7857)
(7836)
地方经济(7563)
教育(7284)
(7005)
理论(6634)
农业(6059)
(5655)
(5564)
(5496)
(5461)
金融(5460)
教学(5438)
(5396)
银行(5389)
工作(5279)
研究(5241)
机构
大学(117393)
学院(114925)
管理(46201)
(44197)
经济(43205)
理学(39801)
理学院(39344)
管理学(38698)
管理学院(38459)
研究(37630)
中国(27488)
(24332)
科学(22765)
(19743)
(18603)
(18067)
师范(17946)
中心(17516)
(17132)
研究所(15561)
财经(15271)
(15240)
北京(15193)
业大(14846)
(14672)
师范大学(14059)
(13806)
(13682)
技术(13460)
经济学(12906)
基金
项目(81388)
科学(66425)
研究(65335)
基金(56276)
(47898)
国家(47471)
科学基金(42454)
社会(41483)
社会科(39484)
社会科学(39477)
(35214)
教育(31027)
基金项目(30159)
(28366)
编号(26830)
自然(25138)
自然科(24625)
自然科学(24618)
自然科学基金(24188)
(24029)
成果(22455)
创新(21283)
资助(20061)
课题(19815)
(19245)
重点(18675)
项目编号(17116)
国家社会(16997)
(16879)
(16481)
期刊
(48583)
经济(48583)
研究(36583)
中国(31816)
教育(25727)
管理(19954)
(15137)
科学(14480)
学报(13768)
技术(12033)
大学(11408)
(11370)
科技(10757)
图书(10055)
学学(9360)
(8733)
金融(8733)
业经(8352)
农业(8237)
(8177)
论坛(8177)
经济研究(7779)
书馆(7123)
图书馆(7123)
财经(7080)
技术经济(6927)
职业(6433)
(6232)
(6152)
高等(5876)
共检索到179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剑勇   张丰   唐为  
本文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这一史实,将跨城市各院系净调入数量作为当代高校学科质量的工具变量,在学科层面考察高校学科质量对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异质性影响。本文发现:高校学科得分排名提高一个百分位,与该学科对应的城市专利申请数与专利被引用数将分别增加0.6%、1.2%;高校学科质量对城市科技创新结构的影响仅存在于中高技术行业,且在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弱于其他地区;校企间联合研究开发、社会机构引用本地高校专利数量的提升、本地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改善是高校优势学科溢出效应的重要渠道。对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可控技术等战略目标,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剑勇   张丰   唐为  
本文基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这一史实,将跨城市各院系净调入数量作为当代高校学科质量的工具变量,在学科层面考察高校学科质量对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异质性影响。本文发现:高校学科得分排名提高一个百分位,与该学科对应的城市专利申请数与专利被引用数将分别增加0.6%、1.2%;高校学科质量对城市科技创新结构的影响仅存在于中高技术行业,且在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弱于其他地区;校企间联合研究开发、社会机构引用本地高校专利数量的提升、本地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改善是高校优势学科溢出效应的重要渠道。对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可控技术等战略目标,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立国  田浩然  孙颖慧  
基于教育部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质量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科评估结果的不同层级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A类学科的促进作用强于B类学科,B类学科又强于C类学科,学科评估结果较好反映了学科发展质量;学科发展质量与省域创新显著正向关联,A类学科和B类学科每增多1%,发明专利成果会分别增多0.241%和0.102%;学科发展质量影响发明创新的区域异质性显著,A类学科在不同地区均为强有力的创新支撑,B类学科在东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显著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只有A类学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发展水平的梯度性相适应;学科发展主要通过影响创新的经费、人才和制度等对于区域创新起到支撑作用,当前只有A类学科能够通过三大机制形成全方位支撑,而B类学科主要通过人才机制实现,C类学科在三大机制中均未显现出积极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桂云  姚本先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促进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重点突破并最终达到整体推进的一项战略举措。本文借鉴国内外大学学科建设方面成功的经验,论述了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措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海燕   苏博谦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地区间及地区内部间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全国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婧   韩一松  
文章通过研究江苏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比较了31个省、市、自治区高校科技统计数据,发现高校科技创新存在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不多、转化收益不高、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度不够、部分成果人均产出偏低、内部组织运行不够通畅等问题。因此,应通过推进有组织科研、优化科研资源配置、突出产业需求导向、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化科研评价改革等路径,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创新创业生态良性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华坚  胡金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已初步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但与优质协调发展仍有差距。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中西部省市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剖析良好发展实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红丹   刘云   杨武  
本文以合成指数法计算得到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指数与经济高质量增长指数,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构建驱动作用动态面板模型和半参数空间动态模型,分析各经济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增长驱动作用演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存在不同的滞后期,且具有差异化的时序效应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惯性作用;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空间效应表现出不同形状的波动变化态势,经济高质量增长自身惯性的空间驱动效应显著;经济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偏导数曲线形态不尽相同,但科技创新的空间驱动效应主要为由初始协同阶段向嵌入期迈进和嵌入融合期两种类型。研究价值:不同经济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驱动作用展现出不同的演化形态,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时应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为有效促进经济区内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与经济区间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协同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芮雪琴  李亚男  牛冲槐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胡婷  
建立学科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学科质量稳步提升,其改革、构建需要明确现有的评价基本原则、评价主体以及创新发展趋势。高校学科质量化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深入探寻构建新方向,从质量标准着手,逐步构建中长期质量目标和发展规划,推动评价体系的功能应用性建设。探索构建评价体系新原则要基于国家高校发展规划的层次性,注重彰显高校学科的特色性内容,强调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和学科这一宏观目标,正视学科质量差距,全面推动评价体系快速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志弘  张纪海  
本文选取中关村作为高新区代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中关村核心1+4资金支持政策对于北京市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细分维度的创新能力对支持政策的弹性不同,不同类型的支持政策的作用方式也不同。因此,创新支持政策应更多聚焦于易受政策影响的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两个细分创新维度,同时在企业创新维度加大财政投入对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此外,要着重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类和金融类创新能力影响强度大的政策类型的主导作用,同时兼顾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类和重大项目类等创新能力影响范围广的政策类型的基础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灿芳  
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科技创新综合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科技金融投入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科技创新的影响。通过差异对比,探讨科技金融如何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内更为高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以缩小发展差距。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科技金融资金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对科技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发现,科技资金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随地区的发达程度递减,而科技人员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随地区的发达程度递增。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文洋  徐玉莲  于浪  
基于201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距离函数模型,分析科技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金融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公共科技金融占市场科技金融的比例、风险投资投资额占科技资本市场筹资额的比例与科技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风险投资投资额占商业银行科技信贷总额的比例与科技创新效率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科技资本市场筹资额占商业银行科技信贷总额的比例与科技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卓   刘浪  
通过讨论交叉学科发展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困境,发现交叉学科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学科交叉的理念意识不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多学科背景人才缺乏等问题,并结合个案进行分析,提出组建高起点高标准交叉研究平台、构建交叉人才队伍体系、探索制度创新以及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资源配置等建设发展路径,为交叉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模式和对策,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增长点以及科研竞争力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