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01)
2023(6638)
2022(5524)
2021(5071)
2020(3868)
2019(8859)
2018(8802)
2017(15504)
2016(9092)
2015(10632)
2014(10740)
2013(9884)
2012(9439)
2011(8887)
2010(9241)
2009(8186)
2008(8055)
2007(7550)
2006(6922)
2005(6510)
作者
(25446)
(21060)
(21044)
(19841)
(13340)
(10098)
(9641)
(8171)
(8132)
(7838)
(7187)
(7007)
(6826)
(6687)
(6576)
(6382)
(6364)
(6232)
(6098)
(6084)
(5574)
(5337)
(5131)
(5041)
(4945)
(4757)
(4721)
(4657)
(4370)
(4193)
学科
(37993)
经济(37959)
管理(19367)
(17573)
地方(16278)
中国(15971)
(12049)
(11782)
企业(11782)
教育(10326)
业经(9871)
地方经济(9352)
(8943)
农业(8453)
方法(7757)
(7652)
金融(7652)
(7424)
银行(7414)
(7348)
(6741)
发展(6642)
(6614)
环境(6488)
理论(6438)
(6391)
贸易(6380)
技术(6318)
数学(6252)
(6136)
机构
学院(123593)
大学(122918)
(46881)
研究(46708)
经济(45650)
管理(38930)
中国(34734)
理学(31785)
理学院(31258)
管理学(30416)
管理学院(30195)
科学(28376)
(28085)
(24100)
(23081)
师范(22908)
(22189)
(21671)
研究所(21503)
中心(20795)
(20725)
北京(18755)
(18119)
师范大学(17646)
(16840)
业大(16585)
教育(16504)
财经(16074)
农业(15783)
技术(15639)
基金
项目(73574)
研究(61125)
科学(56852)
基金(46864)
(39039)
国家(38536)
社会(36061)
社会科(33913)
社会科学(33907)
(32598)
科学基金(32467)
教育(30605)
编号(27507)
(26335)
成果(25062)
基金项目(24243)
(22547)
课题(21770)
(18940)
资助(18875)
发展(18626)
(18268)
自然(17946)
自然科(17478)
自然科学(17476)
重点(17191)
自然科学基金(17116)
项目编号(16233)
规划(15940)
(15932)
期刊
(63870)
经济(63870)
研究(44557)
中国(38472)
教育(33621)
(20847)
学报(17281)
管理(16592)
(16088)
科学(15754)
农业(14746)
大学(14054)
(13940)
金融(13940)
技术(12073)
业经(12033)
学学(11770)
图书(10584)
经济研究(9822)
职业(8701)
财经(8107)
书馆(8016)
图书馆(8016)
问题(7926)
(7727)
(7289)
论坛(7289)
(7145)
(7029)
高等(6053)
共检索到215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旭清  
高校传统德育手段满足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适应不了思想道德发展的客观需要。文章认为,要想使学生思想道德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求真、从善、扬美的人性化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重在贴近学生实际,即坚持个性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特点;坚持主体教育,贴近学生的生理特点;坚持心理教育,贴近学生的心态特点;坚持团队教育,贴近学生的性格特点。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寿韬  
“三个贴近”强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重视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发挥好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信任和依靠大学生,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构建长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唐检云  
我国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由于其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受到广泛欢迎。但在专业学位教育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脱离实践的学术化倾向及质量保证体系薄弱等问题也正日益引发社会的关注。专业学位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贴近实际、适应需要为前提,以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科学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丽艳  
文章对黑龙江省6所大学800名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情况调查,结论显示:大学生的世界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人生观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也存在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知行不一的问题;价值观健康积极,也存在自我中心、标准不一的现象。提出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作用;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大环境作用三个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策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勤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用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浅出的研究、解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1]高校推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群生  
本文从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运行模式入手,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阐述了运用"顾客导向"理论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处于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在其建设和发展方面提出建设性的设想。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海丰  
本文通过对本市高校社团现状调查,提出加强社团的管理,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评价体系,加强学生社团自身制度建设的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习军  
大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称"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三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贴近时代,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一、让"三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高校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潘剑锋  
孝、悌是调谐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曾起了起始和基础作用。今天,由于孝道观念的淡化,孝道教育的弱化,大学生孝悌道德出现滑坡,因此,加强孝悌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显得十分重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旭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认识不统一、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完善、队伍体系不健全、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不够规范,因此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可持续发展,包括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更新观念,转变理念,正确指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理顺关系,明确分工,创新学生工作体制;加强管理,创造条件,构建队伍持续性发展新机制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晓光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发展的内涵,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如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并提出深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途径:传统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杜勇  肖勇  许浩然  
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有力地推升学生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和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广宇  姚卫兵  范天森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专业发展势在必行,专业发展结构主要包括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自觉、专业文化等七个纬度。要进一步优化政策顶层设计,建立专业发展标准,建立专业伦理规范,健全专业组织架构,建设专业支持平台,强化专业化培训,优化专业评估体系,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专业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汪歙萍  潘国俭  姚栋华  陆勤  
本调查报告介绍了2006年度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的现状。从上海高校学生可雇用性能力、职业成熟、就业的法制环境、用人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入手,分析了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从加强法制建设、督促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评估、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机制等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的对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时长江  
在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进程中,从业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是学生事务管理作为重要的专业得到社会认可及推崇的前提。从业者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逐步树立专业发展的新理念,构建多元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学会创造性地反思,寻求学生事务管理者自我专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