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32)
- 2023(8793)
- 2022(7303)
- 2021(6983)
- 2020(5815)
- 2019(13045)
- 2018(13307)
- 2017(24042)
- 2016(13968)
- 2015(15836)
- 2014(15999)
- 2013(14717)
- 2012(13470)
- 2011(12069)
- 2010(12077)
- 2009(10679)
- 2008(10535)
- 2007(9704)
- 2006(8454)
- 2005(7199)
- 学科
- 济(41019)
- 经济(40857)
- 管理(34137)
- 业(29147)
- 企(24121)
- 企业(24121)
- 方法(16163)
- 中国(14557)
- 农(14142)
- 理论(13724)
- 数学(11918)
- 学(11859)
- 数学方法(11711)
- 财(11561)
- 教育(11484)
- 业经(11095)
- 制(10715)
- 地方(10540)
- 教学(9479)
- 和(8968)
- 农业(8958)
- 体(8481)
- 银(7314)
- 技术(7293)
- 银行(7284)
- 融(7041)
- 金融(7033)
- 行(6989)
- 工作(6922)
- 务(6743)
- 机构
- 大学(179887)
- 学院(178567)
- 研究(63118)
- 管理(60254)
- 济(58866)
- 经济(57039)
- 理学(51151)
- 理学院(50396)
- 管理学(49135)
- 管理学院(48793)
- 中国(44805)
- 科学(41211)
- 京(39536)
- 农(34607)
- 所(32349)
- 财(30638)
- 江(30144)
- 研究所(29521)
- 业大(29259)
- 范(29171)
- 中心(29008)
- 师范(28841)
- 农业(27236)
- 北京(24456)
- 技术(23884)
- 州(23863)
- 院(23584)
- 财经(23522)
- 师范大学(22549)
- 经(21226)
- 基金
- 项目(121717)
- 科学(93702)
- 研究(92272)
- 基金(82846)
- 家(73025)
- 国家(72299)
- 科学基金(60607)
- 社会(55063)
- 省(51183)
- 社会科(50762)
- 社会科学(50742)
- 教育(46090)
- 基金项目(44047)
- 划(42793)
- 编号(39593)
- 自然(38986)
- 自然科(38106)
- 自然科学(38090)
- 自然科学基金(37409)
- 成果(34648)
- 资助(33073)
- 课题(29915)
- 重点(28016)
- 部(26041)
- 发(25835)
- 创(25652)
- 年(25058)
- 性(24876)
- 项目编号(23793)
- 创新(23676)
共检索到279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凌云志
社会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市场竞争和社会经济对现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把社会适应性能力培养作为必修课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胡立峰 夏冬梅 程千
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客观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程度。基于内容分析法,以开放教育的典型代表国家开放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的内容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国家开放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能保证人才培养遵循正确的方向,但存在专业特色及开放教育特殊性体现不充分,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不明显等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社会适应性层面仍有待提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丹
本文分析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而从"观念落后、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培养途径单一""产学研合作机制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等三种因素探讨对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影响,最终提出构建特色型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新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庆峰 孟克 顾坤华
社会适应性的内涵不仅指学生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心智素养。地方高校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机遇,着力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从四方面入手: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观念和目标;构建"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修订应用人才教学方案和培养计划;完善高校社会适应性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宋亚平
学科专业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能否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结合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是高校实现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程艺 方明 黄泽秋 张庚家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合理与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各级各类学校基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特别是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等形势,进一步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任务,成为实施质量工程、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杨序国
有了培养地图,就等于有了一个人才培养指南。什么时间上什么课程?进行什么训练?进行多长时间的训练?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一切都结构化、标准化、体系化了。人才培养包括多种方式。并且一项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多种培养方式的给合。这些培养活动,既包括传统的自我提升(自学)、课堂学习(课上学),又包括其他诸多的培养方式,如长期任务与短期体验(干中学),接受辅导(跟人学),担任讲师与教练培养他人(分享与总结)等等。也就是说,针对一项具体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培茵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教育事业,为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在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下,由于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暴露出学生能力欠缺、与市场契合度差等问题,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近年来,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以2006年、2009年两次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构建了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四层次、课内外一体化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庆峰
建设一流大学的立足点是办一流本科教育。本科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而社会适应性又是对人才培养效度的有效检验。当前,本科教育主要存在着重专业轻通识、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分轻能力的问题,导致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差。作为行业特色高校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核,坚持以行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通过积极树立为行业服务的"定性"意识、以提高能力为本位的"定型"教学模式、以培育"三感教育"为核心的"定心"情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
社会适应性 行业特色高校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兆信 曾纪瑞 曾尔雷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地方本科院校,温州大学依托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区域创业文化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从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岗位创业运行机制,以及岗位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了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从创业实践教育为主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主、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的转变,为学生自主创业和岗位创业打下基础,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岗位胜任力与岗位竞争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
高校 创业教育 岗位创业 人才培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潘海生 张蒙
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职业岗位的变化要求关注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推动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逐步由单一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教育的整体性的变革,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评价标准、信息化校园、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这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学生中心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吴朝晖
高校需要主动适应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思潮,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树立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进一步创新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加强课程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4个课堂的协同培养。进一步打造全方位的教学新体验,深化课堂教育、慕课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创新互动。充分调动人和组织的积极性,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一流的本科教育、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与特色的继续教育建设,从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如秒 任宗强
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与学生能力结构的矛盾将更突出、学生职业发展诉求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两方面挑战。对此,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需要从供给侧进行三大转变: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向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发展导向,从以技能教学为核心转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从面授教学方式转向人机协同的数字化学习方式。构建以职业适应性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确立以人为本、以职业适应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智能制造特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学习平台、以数字化情景方式强化创新能力。
关键词:
智能制造 职业教育 职业适应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蒲善霞 许学梅
高等教育资源重组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体系的构建,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资源保证。从社会适应性角度进行分析,梯次配置是高校资源重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对高等教育资源重组方案的系统性、互补性整合产生强有力的推动,软硬兼顾、复合优化是高校教育资源体系重组的基本要求,强调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以全方位深化、优化为基础,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针对性开发,多元化构建资源体系方案,确保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资源体系 重组方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珺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第一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当今充满风险的后工业化社会,并就此提出风险社会理论后,风险社会理论成为了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背景,深入分析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风险社会中构建适合本科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风险社会理论 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