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83)
2023(10019)
2022(8319)
2021(7444)
2020(6231)
2019(13730)
2018(13363)
2017(24739)
2016(13357)
2015(14704)
2014(13708)
2013(12949)
2012(11585)
2011(10457)
2010(10403)
2009(9260)
2008(8902)
2007(8225)
2006(6966)
2005(5932)
作者
(35060)
(29452)
(29151)
(27762)
(18410)
(14071)
(13112)
(11174)
(10926)
(10326)
(9893)
(9804)
(9226)
(9022)
(8986)
(8792)
(8774)
(8727)
(8409)
(8315)
(7040)
(7027)
(6798)
(6651)
(6514)
(6387)
(6338)
(6243)
(5814)
(5788)
学科
(54183)
经济(54151)
管理(40196)
(37811)
(31317)
企业(31317)
方法(23714)
数学(21217)
数学方法(21067)
技术(16504)
中国(15169)
(14473)
贸易(14467)
地方(14352)
(14133)
(13403)
(12721)
技术管理(12351)
业经(11927)
(11882)
农业(9284)
地方经济(8807)
环境(8773)
(8568)
(8225)
理论(8133)
(8113)
出口(8110)
出口贸易(8110)
(7938)
机构
大学(179345)
学院(177135)
(77125)
经济(75824)
管理(70374)
理学(61928)
理学院(61239)
管理学(60269)
管理学院(59925)
研究(56535)
中国(41143)
(35546)
科学(33803)
(33197)
(26810)
财经(26767)
(26728)
(26270)
中心(26208)
业大(26132)
经济学(25061)
(24518)
(24406)
师范(24197)
研究所(24196)
经济学院(22902)
北京(21263)
农业(21029)
(20899)
(20881)
基金
项目(128316)
科学(104296)
研究(95922)
基金(94049)
(81454)
国家(80800)
科学基金(71313)
社会(64472)
社会科(61600)
社会科学(61584)
(52639)
基金项目(50730)
教育(45210)
自然(44179)
自然科(43311)
自然科学(43303)
(42934)
自然科学基金(42593)
编号(37110)
资助(35857)
(33172)
创新(30000)
成果(29103)
重点(29050)
(28855)
(28401)
国家社会(27599)
课题(26343)
教育部(25050)
人文(25006)
期刊
(77015)
经济(77015)
研究(52102)
中国(38141)
管理(26618)
学报(25869)
教育(25706)
(24602)
科学(24369)
(22624)
大学(20633)
学学(18528)
农业(15933)
技术(15664)
经济研究(13826)
(13393)
金融(13393)
财经(13100)
业经(12788)
(11520)
科技(11180)
图书(10716)
(10251)
问题(10171)
技术经济(10046)
(9598)
(9102)
商业(8527)
统计(8307)
(8204)
共检索到257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卫红  杨婷  张爱美  
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各省市创新效率,引入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构建包含权重矩阵的面板数据模型,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创新要素集聚对本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溢出效应及对周边地区的间接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各区域中,高校创新人力和财力要素集聚对本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溢出效应都是非线性的,集聚水平只有在适度的门槛范围内才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三大区域内高校两大创新要素集聚的间接溢出效应多为负值,说明区域内部高校间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新发明在不同城市间转移共享,进而抑制了创新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各区域的影响呈现出较大差异性,但产业结构普遍表现出负向影响,说明当前各区域产业结构与其创新效率提升所需结构并不匹配。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创新要素配置、提高要素使用率、促进创新效率提升等相关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吴卫红  董姗  张爱美  唐方成  
在测度我国30个省域近10年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和创新绩效的基础上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绩效"拟合模型,基于Q型聚类法证实不同类型区域溢出效应均存在门槛值,并得出我国创新要素集聚的最优水平。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要素集聚已形成多层次的分布格局,区域之间的集聚水平差距较大;创新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而是呈现倒"U"型趋势;在不同的集聚水平层级下,创新要素集聚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门槛值存在差异;当创新要素集聚水平达到门槛值时,创新绩效最大,此时为最优集聚水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丽娜  张惠东  
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由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积累向创新要素数量与网络化程度转变。从来源看,区域创新源于区内自主创新与区外创新溢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受创新要素禀赋条件的影响,集聚经济因素通过空间外部性作用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与水平。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空间依赖产生区间创新溢出;对外开放过程中产生创新的国际溢出,都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集聚经济与创新溢出皆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通过强化集聚经济效应,构建开放式创新环境,提高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创新溢出效应,并促进企业价值网与区域创新网"两网合一",降低交易成本,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绩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卫红  杨婷  张爱美  刘安国  
在运用区位熵方法测度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高校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水平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当前高校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不同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2)整体而言,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多与单一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呈相反态势;(3)无论是高校还是高技术产业,其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各地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嘉仪  
本文从知识溢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首先,分析了我国创新活动的区域分布格局,计算其空间集聚度,并通过Moran`sI指数检验证实了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确实具有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含知识溢出的创新知识生产函数,并通过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地区之间的知识溢出以及各省市的科技经费、人员投入的差异是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原因;其中,知识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可  
本文从空间视角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区的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内生双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忽略区域创新对经济集聚的反向影响会显著高估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区域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经济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边界检验表明,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及地区交互影响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中介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创新网络化对经济集聚产生反向影响。本文认为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可实现双赢,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政策应形成融合联动。应树立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的全局战略思维,构建共生互利的区域发展和创新格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莉娜  倪志良  
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和门槛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科技人才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创新技术进步实现的;只有财政分权与民生性公共服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吸引更多人才,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但科技人才集聚具有一个最优区间,使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松松  董正英  
在产业集聚理论的理论框架下,运用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视角,实证探究了科技服务业的不同集聚模式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科技专业化集聚产生的MAR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跨区域溢出效应显著为正;(2)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产生的Jacobs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跨区域溢出效应为负但不显著;(3)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显著提升当地的创新水平,而专业化集聚却不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但对于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更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园园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促进要素流通可以发挥要素资源优势,促进区域流通创新发展。本文从劳动力要素流通、资本要素流通和技术要素流通三个方面分析要素流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力要素流通、资本要素流通和技术要素流通可以显著提高本地区和相邻地区流通创新能力,即要素流通可以提高本地区和相邻地区流通创新能力,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劳动力要素流通对本地区流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最大,技术要素流通则对相邻地区流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最大。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徐建新  
本文基于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面板熵权法、三阶段DEA方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与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与要素市场化配置均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全国层面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以带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从区域层面看,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畅通东中部地区要素配置和循环通道,形成“集聚-优化-再集聚”的良性循环,但对西部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有负向影响,进而导致区域创新效率差距不断扩大。本文建议,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要素市场活力与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构建数字创新生态体系,因地制宜采取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红锦  曾敏杰  
新兴产业作为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但是,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以及其它省会核心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非常大。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关系,才能更有效地以核心城市带动相邻落后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基于创新要素和集聚效应双重视角,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1—2015年新兴产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研发效率和科研机构占比两大创新要素对相邻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和R&D投入则产生虹吸效应。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增耀  章小波  沈能  
基于价值链活动,本文将创新过程划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子阶段(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并构建了两阶段非合作博弈的创新效率评价方法,对中国(区域)知识创新效率、产品创新效率及整体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将空间溢出和价值链溢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检验中国创新效率的多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创新价值链不同环节之间存在显著主从关联,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之间相互牵制成为制约中国创新的共同因素。两阶段效率失衡问题明显,产品创新效率明显低于知识创新效率。创新价值链中知识创新的前向关联溢出效应显著,而产品创新的后向关联效应缺失。中国创新效率空间依赖性明显,具有地理空间集群特征,这种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显...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郭婷  毛毅  
为考察OFDI影响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程度和机理,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创新效率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OFDI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探讨空间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OFDI的快速增长是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且OFDI的增长不仅促进本地区创新效率的提高(直接效应),也引发邻近地区创新效率的上升(间接效应),而后一种效应往往被忽视。就地理区位而言,OFDI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在东部最强;就空间距离而言,OFDI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惠  苗壮  王树乔  
本文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纳入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框架内,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度量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通过核密度估计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历年均值最高,核密度曲线显示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经历由"单峰"到"双峰"的动态演进过程;深入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在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着显著贡献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空间外溢效应,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晶晶  杨奕晨  陈金丹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新优势、驱动创新的关键力量。结合2009-2019年我国259个地级市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CCR模型测度城市创新效率,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创新效率影响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服务业集聚可促进本地创新效率提升,还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驱动邻近城市创新效率提升;第二,数字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拓展本土市场规模,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而提升城市创新效率;第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数字服务业集聚可显著提高本地区创新效率,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