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61)
- 2023(5512)
- 2022(4358)
- 2021(4219)
- 2020(3491)
- 2019(7720)
- 2018(7971)
- 2017(13469)
- 2016(8113)
- 2015(9595)
- 2014(9907)
- 2013(8938)
- 2012(8193)
- 2011(7338)
- 2010(7570)
- 2009(6979)
- 2008(6978)
- 2007(6768)
- 2006(5831)
- 2005(4919)
- 学科
- 济(20856)
- 经济(20819)
- 管理(20489)
- 业(13061)
- 中国(10702)
- 企(10477)
- 企业(10477)
- 理论(8192)
- 农(7890)
- 教育(7868)
- 制(7496)
- 教学(7360)
- 地方(6599)
- 学(6429)
- 财(6048)
- 方法(6008)
- 体(5926)
- 工作(5514)
- 业经(5508)
- 银(5382)
- 银行(5363)
- 行(5199)
- 融(5010)
- 金融(5003)
- 学法(4904)
- 教学法(4904)
- 农业(4887)
- 数学(4591)
- 学校(4567)
- 数学方法(4503)
- 机构
- 大学(102524)
- 学院(101675)
- 研究(36843)
- 管理(32050)
- 济(31043)
- 经济(29819)
- 中国(28384)
- 理学(25749)
- 理学院(25376)
- 管理学(24611)
- 管理学院(24416)
- 科学(23515)
- 京(23459)
- 农(19753)
- 所(18981)
- 江(18952)
- 中心(17819)
- 财(17487)
- 研究所(17068)
- 范(16965)
- 师范(16741)
- 业大(16391)
- 技术(16217)
- 农业(15325)
- 州(15108)
- 北京(14937)
- 院(14090)
- 省(13492)
- 职业(13171)
- 教育(12967)
- 基金
- 项目(65283)
- 研究(52535)
- 科学(48745)
- 基金(40863)
- 家(35848)
- 国家(35437)
- 科学基金(28840)
- 省(28730)
- 社会(28357)
- 教育(27358)
- 社会科(26375)
- 社会科学(26366)
- 编号(24072)
- 划(23633)
- 成果(22490)
- 基金项目(21123)
- 课题(19341)
- 自然(17588)
- 自然科(17154)
- 自然科学(17144)
- 自然科学基金(16803)
- 资助(16600)
- 年(16560)
- 重点(15268)
- 项目编号(14598)
- 发(14067)
- 创(13628)
- 性(13447)
- 部(13446)
- 规划(13101)
共检索到176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丹聆
当前,人才流动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人才诚信建设起到引领、表率作用。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人才流动中出现的不合理、非理性现象进行引导、干预和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范笑仙
高层次人才组织忠诚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忠诚对于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组织应在充分识别高层次人才特性的基础上,掌握高层次人才的忠诚变化,从改善和提高自身管理入手,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共同愿景,创造和利用价值认同,发挥大学精神的作用等角度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组织忠诚水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亚静 潘云涛 赵筱媛
以冰山模型为基础,结合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构建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以人才类型、评价目的不同划分多元化的评价应用场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确定简化应用评价体系。将高层次科技人才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创新创业型;评价目的分类为选拔引进和绩效评估。该研究综合考虑不同类型人才基于不同评价目的时素质特征需求的多样化,提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层次科技人才 多元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庆 尤欣赏 张再生
首先根据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思路,依据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能力特征与工作要求,采用德尔菲法设计一套海外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直觉乘法偏好关系,以改进的最优最劣法(I-BWM)对评价指标及海外高层次人才进行评价,通过计算评价矩阵的一致性程度科学赋权,避免评价指标与评价者权重主观赋权法的不足。最终通过案例分析,实例应用海外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以证明其科学有效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程璐 祁小峰
高层次人才具有价值高、数量少、贡献大、成本高、流动易等特征,他们作为重要的稀缺资源,能迅速提升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唯有树立重视人才的理念,制订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人才稳定机制,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方能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高层次人才 队伍建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刚刚 彭自力 王能东
"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对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自身学科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流动日益频繁,这也为高校与高层次人才流动博弈提供了条件。根据理性人假设,从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博弈和委托-代理博弈角度出发,多维度分析高校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流动博弈。研究发现:高校与高层次人才博弈存在博弈均衡解问题,高层次人才流动还与薪酬奖励、城市发展、家庭幸福和科研平台有直接关系。最后立足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并结合博弈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化思
人才的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是实现人力资本深度融通、社会智力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红利充分释放的核心和关键。"双一流"建设对于人才流动和配置具有天然的虹吸效应,高薪酬高待遇更加剧了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无序流动,由此给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和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面对现行高校重金"挖人"的竞争怪状和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失控的现实情况,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契约化管理,成为规范高层次人才有序流动,引导人才市场良性健康发展的有力工具。应以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范围、聘用合同的性质界定为基础,重新定性高层次人才与高校之间的人事聘用关系,以期借助契约范式缓解高层次人才无序流动的现实困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榕 宋雅雯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排头兵,是加快实现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在国家人才战略和“双一流”政策引导下,地方高校对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高度重视,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但是与发达地区部委院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文章根据地方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分析新时期地方高校在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高层次创新人才 队伍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至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罗云 黄艳
动力机制是推动系统运动的各种力量相互协调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决定着系统的生机和活力。在凝聚高层次人才的系统工程中,各种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层次人才的队伍建设。其中,薪酬待遇是人才集聚的"启动器",科研平台是"催化剂",人本管理是直接推动力,"共同愿景"则是核心的不竭助推力。
关键词:
高层次人才 动力机制 共同愿景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海刚 连洁
大学高层次人才在国别、区域和机构间的流动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广为关注的议题,但对其流动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基于经济与专业发展,而从个体因素角度的研究较少。研究以1999—2014年共计1840名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为例,将"海外经历"视为大学高层次人才重要的群体特征,利用CV分析法和Logit模型,分析其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本土人才,拥有海外经历的人才选择"跳槽"的概率更高;相对于海外学习经历,海外工作经历更可能促进大学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流动;在流动路径和模式上,具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与本土高层次人才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引入年龄、性别、学科和地区GDP,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和"年龄"亦是大学高层次人才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说明,"海外经历"是职业流动的重要资本,亦提升了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意愿,部分原因是"海外经历"使得大学高层次人才与本土学术网络的联系较松散,"流动成本"更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本红 陶友青 邓瑾
一、基于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一)胜任力的内涵与分类胜任力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为高校如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提供了全新的依据。一般认为,胜任力是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瑞 吴孟珊 吴殿廷
针对工程技术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展深度访谈,结合胜任力模型基本理论,设计并检验调查量表,构建了含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为工程技术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工程技术人才 胜任力 指标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彩兰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专业性与研究性相统一、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特性,必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专业素养、专业实践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的比较分析认为,保障课程体系有效性的基础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的正确解读,应通过设置实践课程并提升课程实践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综合化的专业知识训练。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赵新月 赵筱媛
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技术,对其进行及时地预判、识别有助于尽早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并做出布局。本文通过分析人与技术的关系,从"人"这一视角出发,遴选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对其科研动向进行监测,通过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来识别前沿技术,以提高前沿技术识别工作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探索前沿技术识别领域研究的新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