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3)
- 2023(10671)
- 2022(9494)
- 2021(9320)
- 2020(7859)
- 2019(18228)
- 2018(18460)
- 2017(34954)
- 2016(19816)
- 2015(22915)
- 2014(22985)
- 2013(22311)
- 2012(20524)
- 2011(18298)
- 2010(18429)
- 2009(16885)
- 2008(16816)
- 2007(14959)
- 2006(13028)
- 2005(11588)
- 学科
- 济(71327)
- 经济(71233)
- 管理(56708)
- 业(50924)
- 企(43113)
- 企业(43113)
- 方法(33825)
- 数学(28749)
- 数学方法(28270)
- 中国(20358)
- 农(19569)
- 财(18431)
- 学(17241)
- 业经(15952)
- 理论(15712)
- 地方(14569)
- 制(13606)
- 教育(13516)
- 农业(12892)
- 贸(12779)
- 贸易(12772)
- 和(12504)
- 易(12376)
- 务(11973)
- 财务(11902)
- 财务管理(11868)
- 技术(11568)
- 企业财务(11216)
- 银(10961)
- 银行(10924)
- 机构
- 大学(278393)
- 学院(274226)
- 管理(108002)
- 济(99137)
- 经济(96470)
- 理学(92966)
- 理学院(91906)
- 管理学(89990)
- 管理学院(89515)
- 研究(88652)
- 中国(65913)
- 京(60548)
- 科学(57354)
- 财(46814)
- 所(45156)
- 农(42591)
- 业大(41530)
- 研究所(40874)
- 江(40815)
- 中心(40541)
- 范(39427)
- 师范(39096)
- 北京(38871)
- 财经(37130)
- 州(34079)
- 经(33521)
- 农业(33222)
- 院(32132)
- 师范大学(31157)
- 技术(30886)
- 基金
- 项目(184194)
- 科学(142883)
- 研究(137663)
- 基金(129772)
- 家(111947)
- 国家(110939)
- 科学基金(94992)
- 社会(81763)
- 社会科(77136)
- 社会科学(77112)
- 省(73159)
- 基金项目(69440)
- 教育(65379)
- 自然(62642)
- 划(61272)
- 自然科(61181)
- 自然科学(61169)
- 自然科学基金(60031)
- 编号(58484)
- 资助(54459)
- 成果(49699)
- 课题(40922)
- 重点(40710)
- 部(39933)
- 发(38115)
- 创(37969)
- 项目编号(36370)
- 大学(35406)
- 创新(35165)
- 科研(35060)
- 期刊
- 济(111918)
- 经济(111918)
- 研究(82774)
- 中国(56323)
- 学报(44313)
- 教育(43385)
- 管理(40047)
- 科学(39661)
- 农(38994)
- 财(35809)
- 大学(33880)
- 学学(30635)
- 农业(27391)
- 技术(25062)
- 融(21928)
- 金融(21928)
- 图书(20123)
- 业经(18054)
- 财经(17801)
- 经济研究(16138)
- 经(15102)
- 理论(14620)
- 问题(14541)
- 书馆(13667)
- 图书馆(13667)
- 科技(13618)
- 业(13564)
- 实践(13554)
- 践(13554)
- 技术经济(12980)
共检索到4078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生云龙 刘婉华
人才强校是高校谋求发展、争创一流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人才强校的一种重要手段,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流动也日益频繁。高校间的人才流动本应是规范化、逻辑化、条理化的,而目前却出现了一些非理性问题。作者在分析理性与非理性概念的基础上,对人才流动过程中的非理性问题进行探讨,对非理性现象出现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用理性指导非理性,在国家、高校、个人三个层面上引导人才流动向理性化发展。
关键词:
非理性 理性 人才流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洪瑞
高校人才流动是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后人才竞争的主要表现。不良的竞争导致不合理的流动,而不合理的人才流动过程凸显了教师的诚信问题。我们在直面教师诚信缺失和呼唤教师诚信的同时,必须迅速采取一切有力措施遏制不守诚信的教师随意流动的现象。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人才流动 诚信 缺失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左崇良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数量成倍地增加,研究生科研的非理性问题日益突出。种种非理性现象反映大学的人文精神存在危机,学术标准得不到很好的维持,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科学研究代表着一所大学的尊严与地位,高水平的大学应在大众型高等教育的平台上构建精英型研究生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我国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这个历史转变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改变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含量,也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转移的层次和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效应,现行城乡隔离的教育资源分配和就业机制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利影响,以及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罗洁颖
随着社会发展,农民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走进城市开始了新生代的打工生涯,转化学习对农民工社会流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有其鲜明特点,受到经济、社会及制度等多种因素制约。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流动过程中能够有效转化学习,应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突出农民工转化学习内容的实用性,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转化学习环境,加强农民工自身的转化学习素养。
关键词:
新生代 农民工 社会流动 转化学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贺元
地方政府在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强烈的利益需求参与博士研究生教育事务。这种利益需求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考量利弊,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不能忽视地方政府利益需求的非理性。为此,应重视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地方政府要正确认识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正确发挥其在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职能,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公平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利益需求 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军
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本配置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式。但无论从社会收益还是从个人收益上考虑,人才流动必须适度。人才流动的适度性可以从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加以判断。我国的人才流动经历了一个从较少流动到过度流动的过程,要实现人才适度流动的关键是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机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向前
知识型人才流动是知识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具有正负面效用。影响知识人才流动的因素有个体、组织及混合决策等。本文通过模型分析知识型人才流动,提出了知识型人才流动和谐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知识型人才 流动 和谐管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余长林 左佳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学术人才流动作为高校间人才竞争的表现形式,能否带来基础研究创新产出的提升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尚待明确。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8—2018年中国高校发表的论文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从学术人才流动的视角回答如何提升基础研究科研效率这一问题。研究发现,高校人才流动能够促进知识溢出,从而提升高校基础研究产出效率。机制分析表明,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通过研究人员合作论文数量的增加以及流入学者与高校之间更好的匹配来实现高校科研效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高校人才流入对基础研究创新产出的影响在社会科学领域以及人才流向东部高校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现阶段如何提升基础研究产出效率、释放学术人才红利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戴长征 王海滨
国际人才流动可分为直接性生产人才、专业人才、社会科学及文化人才。收入差距、个人价值追求、国家发展需求、技术革新、产业聚集化、语言与文化适应性、移民政策等因素促进了国际人才流动,但同时也使国际人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应共同构建规范性的国际人才流动秩序,保障经济全球化下国际人才的良性流动。
关键词:
国际人才流动 国际人才安全 国际人口流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常进雄
由于就业弹性的下降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文章从要素供给、经济体制变革及经济增长等方面详细考察它们对就业弹性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在就业弹性下降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积极的就业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要素禀赋因素并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收入、经济增长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才是影响就业弹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过分强调节约资本资源、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并不能提高就业弹性,进一步扩大经济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和设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的关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影响因素 就业评价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伟涛
高校人才是人才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职责和使命。高校间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对高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人才流动规范化建设方面已有诸多成功案例。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校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国人才事业与国家梦想同频共振、蓬勃发展,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和广泛,特别是在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尤为明显。然而,高校人才频繁而广泛的流动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在国家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的今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曹媞
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物流人才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物流人才的频繁流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何留住人才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博弈论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说明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人才流动博弈模型,分纯策略纳什均衡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两种情形,探讨物流人才流动中各方的利益诉求和博弈策略,从雇主的挽留成本、雇主的挽留收益、物流人才流动的额外收益、物流人才流动损失和雇主的挽留奖励五个方面探讨了该模型给现实带来的借鉴。
关键词:
物流人才 人才流动 博弈论 博弈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