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46)
- 2023(5604)
- 2022(4741)
- 2021(4461)
- 2020(3925)
- 2019(8738)
- 2018(8898)
- 2017(16357)
- 2016(9684)
- 2015(11058)
- 2014(11215)
- 2013(10532)
- 2012(9855)
- 2011(8828)
- 2010(9195)
- 2009(8337)
- 2008(8226)
- 2007(7967)
- 2006(7182)
- 2005(6282)
- 学科
- 济(37259)
- 经济(37121)
- 管理(23430)
- 业(22194)
- 企(19286)
- 企业(19286)
- 方法(14280)
- 中国(12373)
- 农(11709)
- 业经(11198)
- 理论(11130)
- 数学(10220)
- 数学方法(10074)
- 地方(9564)
- 教育(9527)
- 制(8689)
- 产业(8667)
- 财(8128)
- 和(7479)
- 教学(7258)
- 学(7238)
- 结构(7124)
- 农业(7094)
- 技术(6420)
- 体(6387)
- 地方经济(5658)
- 工作(5345)
- 银(5161)
- 银行(5147)
- 体制(5028)
- 机构
- 大学(129493)
- 学院(128036)
- 济(50242)
- 经济(48980)
- 管理(45743)
- 研究(43046)
- 理学(38432)
- 理学院(37993)
- 管理学(37196)
- 管理学院(36959)
- 中国(30838)
- 京(27578)
- 科学(24671)
- 财(24129)
- 江(22898)
- 所(20876)
- 范(20767)
- 师范(20574)
- 中心(20073)
- 农(19418)
- 研究所(18596)
- 财经(18273)
- 州(17822)
- 北京(17698)
- 业大(17417)
- 经(16245)
- 师范大学(15666)
- 院(15491)
- 技术(15428)
- 经济学(15269)
- 基金
- 项目(80282)
- 研究(65457)
- 科学(62763)
- 基金(53736)
- 家(44639)
- 国家(44152)
- 社会(40992)
- 科学基金(38092)
- 社会科(37658)
- 社会科学(37644)
- 省(34709)
- 教育(33589)
- 编号(28584)
- 基金项目(28009)
- 划(27710)
- 成果(25702)
- 资助(22194)
- 自然(21896)
- 课题(21839)
- 自然科(21388)
- 自然科学(21384)
- 自然科学基金(21046)
- 重点(18591)
- 年(18446)
- 发(18431)
- 部(17824)
- 项目编号(17439)
- 创(17355)
- 规划(16773)
- 性(16747)
共检索到209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鹿立 周德绿
中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是否应与产业需求对接?笔者认为,产业需求作为决定高校人才供给及专业设置适度与否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命题,现今仍有再次重申并取得更多社会共识的必要。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人才供给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的视角及操作层面入手,是合理设置高校学科专业及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最佳途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南宁
怎样诠释大学的内涵?一流大学如何做到名副其实?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是一流大学内涵中存在的一种永恒的价值诉求,也是大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魅力所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阶段。特别是国家对一流大学的重点建设。大大地缩短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校的科研实力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批重点大学成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中的主力军。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卢仁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由于制度层面的原因,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要创新思路,在深刻理解"工学结合"内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探索"工学结合"的路径。文章从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困惑 创新思路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林健 孔令昭
工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了目前高等工程人才培养在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未来我国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的需求,对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等工程人才培养 层次结构 类型结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俊梅 任凤国
行业企业需求与人的职业需求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与目标指向。针对行业企业需求仍占主导地位、个体职业诉求意识相对淡薄等现状,从关注的焦点、实现需求的策略、对就业导向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剖析,提出完善职教层次、促进普职融通,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效互通,完善模块化课程、推动学分制改革,加强职业市场研究、实现人才供求信息共享等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许艳丽 王岚
许艳丽、王岚在《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19期中撰文,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从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质量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对接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的路径选择。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许艳丽 王岚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但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未能实现很好对接。对此,文章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从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质量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对接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服务业需求对接的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石磊
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国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8年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设立、建设和运营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西安市顺应"发展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中央关于推进西部大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西安部分高校紧抓机遇,配套性地为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着力培养与区域新的经济发展需求对接的外语人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君华 蔡皿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据此提出了社会需要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对接培养的措施,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
社会需要 社会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望波 刘宝才
社会市场急需职业翻译人才,高校却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师资力量匮乏、平台搭建不完善等现象。完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师资力量、搭建翻译平台。
关键词:
翻译人才 课程设置 合作平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友生 曹雅萍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高等教育机构必须积极承担起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特点、独特的学科综合优势、特有的开放性,决定着它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极具活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目标不明、思路欠清晰、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的确存在,而要承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使命,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还需要做出更深刻的变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和平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人才需求不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不同,有共性规律,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随着大众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学校规模不同程度扩大,大学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大学分层逐渐形成。同时,大学的职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成为重要任务。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正逐步成为"多元化巨型大学"。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大成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起来,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高校开展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深度、广度、体制机制上还存在差距。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不断推进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贾德忠
创新人才培养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本文回顾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科技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并从强化创新观念、对高校进行科学分层与定位、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创新人才培养规模等方面提出初步思考。
关键词:
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 资源配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瑾 曾冬梅
一、以“地方性”为主线。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于学校办学类型和办学目标的定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大一统”办学理念的支配,不论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高水平大学”。这种缺乏个性的办学思想,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至今,高校与高校间办学目标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