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75)
2023(8985)
2022(7376)
2021(7142)
2020(6011)
2019(13677)
2018(14016)
2017(25208)
2016(14218)
2015(16319)
2014(15977)
2013(14718)
2012(13093)
2011(11692)
2010(12197)
2009(11150)
2008(10957)
2007(10229)
2006(8844)
2005(7762)
作者
(37139)
(30613)
(30594)
(28969)
(19752)
(14771)
(13862)
(11826)
(11608)
(11320)
(10545)
(10265)
(10099)
(9659)
(9389)
(9297)
(9173)
(9112)
(8958)
(8848)
(7769)
(7626)
(7356)
(7223)
(7173)
(6929)
(6851)
(6818)
(6289)
(6119)
学科
(46039)
经济(45997)
管理(44463)
(41116)
(36823)
企业(36823)
方法(22050)
数学(18895)
数学方法(18315)
技术(16676)
中国(15016)
理论(13269)
(12519)
技术管理(11913)
业经(11706)
(11395)
教育(11095)
教学(10716)
(9910)
(8763)
(8475)
银行(8458)
地方(8288)
农业(8055)
(8041)
(7616)
(7495)
(7355)
贸易(7343)
(7327)
机构
学院(184380)
大学(183427)
管理(71606)
(65480)
经济(63663)
理学(60887)
理学院(60262)
管理学(58711)
管理学院(58375)
研究(54470)
中国(42111)
(38744)
科学(33217)
(31673)
(30808)
(26756)
师范(26524)
中心(26365)
(26271)
(25234)
业大(25200)
北京(24637)
技术(24444)
(24332)
财经(24202)
研究所(23457)
(21763)
师范大学(20261)
(20261)
职业(20145)
基金
项目(118989)
科学(93739)
研究(92998)
基金(81073)
(68928)
国家(68273)
科学基金(60104)
社会(55219)
社会科(52165)
社会科学(52148)
(51299)
教育(47345)
基金项目(42164)
(41522)
编号(40610)
自然(38229)
自然科(37481)
自然科学(37475)
自然科学基金(36804)
成果(34093)
资助(33322)
(30630)
课题(29888)
创新(27490)
重点(26940)
项目编号(25416)
(25054)
(24948)
(24862)
大学(23789)
期刊
(75207)
经济(75207)
研究(55250)
中国(47859)
教育(40047)
管理(30773)
(26551)
学报(25066)
科学(23118)
技术(22454)
(22134)
大学(20425)
学学(17613)
(15718)
金融(15718)
图书(15127)
农业(15008)
业经(13442)
职业(12368)
经济研究(11538)
财经(11509)
科技(11481)
书馆(11048)
图书馆(11048)
(10546)
论坛(10546)
技术经济(10512)
(10340)
(10004)
统计(9931)
共检索到287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光礼  
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问题成了我国高教界关注的重点。尽管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的改革设想,但是高校真正整体动起来的不多。究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的评价指挥棒太功利,重科研、轻教学;教书育人本来是高校最根本的任务,但慢慢被边缘化了。教学和科研的协调问题呼唤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一、树立科教融合的新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戚业国  
继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提出之后,改革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重点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那么,我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改革究竟应当走向何处?这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泽瀛  韩玉  
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是中国特色学徒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典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系统分析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及外部威胁,并据此明确新起点推动实施中国特色高层次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陈端吕  彭保发  王亚力  熊建新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协同理论适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耦合体系的有效手段。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需求分析,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架构,提出目标定位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的核心,专业设置是协同创新模式结构的骨架,课程设计是协同创新模式内容的优化,支持保障系统是协同创新模式实现的保障。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杨春勇  杨杰  
以协同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四化四导"构建团队"浸润"培养模式。该模式利用科研项目为创新驱动源,采取团队多层次自我管理和协同学习方法,实施成果导向教育,探索意识浸润和思维浸润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团队"浸润"模式可有效提升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丁志卫  
高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工科实用创新人才,需要建立分类投入、分类指导、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需要建立科学为先、科普为基、科研为主的文化模式,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孕育、统筹规划的实践模式等,以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莹莹  张利华  魏波  喻飞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前存在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以高素质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为宗旨,在"3+1""2+1+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校内外"双螺旋"耦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双螺旋"递进、专业创业结合紧密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龙志鹤  
结合大连大学近几年的办学实践,探索创新秘书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提出“二文三动”的培养方向及“3+1”的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优化课程设置模块、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出“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蒋晓蒲  张婧  
经济转型环境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描述。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欠缺层次性、师资队伍建设偏重技能性、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质量评价方式亟需完善的问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评价体系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肖军弼  隋萌萌  张千  
针对网络工程人才需求量大与网络专业技能培养滞后的矛盾,本文提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从构建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打造师资队伍等方面,研究如何将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专业学生网络工程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云助  
地方高校要针对过于专业化取向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根据"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服务为重"的人才培养基本原则,合理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取向的综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万兵  李英  陈应琴  
"服务学习"作为一个20世纪兴起的概念,在美国有很好的实践,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在不断尝试推进实行。为探索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培养,西南政法大学走出一条以服务为载体的学习成长道路,在丰富多样的学校和社会服务中改善学习、发展人格。志愿者的"服务学习成长"这一模式,对我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启发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秦涛  张国华  
针对目前煤炭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校企联合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关键问题,提出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小课程群、加设前沿专题、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等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思路。解决了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构建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要;对于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实习与设计两个环节,如何提高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等教学问题。研究成果为煤炭相关专业如何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